(共16张PPT)
第一章 图形与证明(二)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
∠B=∠C.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A
B
C
D
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
梯形是等腰梯形.
A
B
C
D
E
A
B
C
D
E
F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F
A
B
C
D
E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定理
A
B
C
D
E
A
B
C
D
┐
E
┐
F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定理
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
AC=BD.
求证: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例题
E
1
2
A
B
C
D
证明: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
于点E,则∠2=∠E .
∵AD∥BE,
∴ DE=AC.
∵AC=BD,
∴DE=BD.
∴∠1=∠E.
∴∠1=∠2.
又∵AC=DB,BC=CB,
∴△ABC≌△DCB(SAS).
∴AB=DC.
∴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E
1
2
A
B
C
D
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
求证:MB=MC .
M是AD的中点.
说说你的证明思路!
A
B
C
D
M
练习
A
B
C
D
M
证明: ∵点M是AD的中点,
∴AM=DM.
∵ABCD是等腰梯形,
∴∠BAM=∠CDM,AB=DC.
在△BAM 和△CDM 中,
AB=DC,
∠BAM=∠CDM,
AM=DM,
∴△BAM≌△CDM(SAS).
∴BM=CM.
A
B
C
D
N
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
求证:MB=MC.
M是AD的中点.
N是BC的中点.
求证:NA=ND.
再说说你的证明思路!
证明: ∵点N是BC的中点,
∴BN=CN.
∵ABCD是等腰梯形,
∴∠ABN=∠DCN,AB=DC.
在△ABN和△DCN 中,
AB=DC,
∠ABN=∠DCN,
BN=CN,
∴△ABN≌△DCN(SAS).
∴NA=ND.
A
B
C
D
N
新问题
老问题
等腰梯形
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
转化
转化
学有所获
请你画一个等腰梯形,使它的两底的长分别为6cm和12cm,腰长为5cm.你能否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画这个等腰梯形
课外思考题:
证明:延长BA,CD相交于点E.
∵∠B=∠C,
∴BE=CE.
∵四边形ABCD是梯形,
∴AD∥BC.
∴∠EAD=∠B,∠EDA=∠C.
∴∠EAD=∠EDA.
∴AE=DE.
∴AB=CD.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A
B
C
D
E
思路:转化方向——等腰三角形.
思路:转化方向——平行四边形.
证明:过点A作AE∥DC,交BC于点E.
此时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
则AE∥CD且AE=CD,
∴∠AEB=∠C.
又∵∠B=∠C,
∴∠B=∠AEB.
∴AB=AE.
∴AB=CD.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A
B
C
D
E
A
B
C
D
E
思路:转化方向——全等三角形.
F
证明:过点A作AE⊥BC,DF⊥BC,垂足分别为点E,F,
则有∠AEB=∠DFC.
∵AD∥BC,
∴AE=DF,
∵∠B=∠C,
∴△AEB≌△DFC(AAS).
∴AB=CD.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证明
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
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
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入新课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BC,∠B=∠C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分析:要证等腰梯形,只需证DE=DC。(方法一)如图一,过点D作DE∥AB,并交BC于E,得∠DEC=∠B=∠C,所以得DE=DC;
(方法二)如图二,作高AE、DF,通过证Rt△ABE≌Rt△DCF,得出AB=DC;
(方法三)如图三,分别延长BA、CD交于点E,则△EAD与△EBC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可得结论。
由此我们想到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例2 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DC。求证:AC=BD。
分析:要证AC=BD,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出∠ABC=∠DCB ,然后再利用△ABC≌△DCB,即可得出AC=BD。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三、练习
课本练习1、2
四、小结
研究四边形问题,常常把它转化成研究三角形的问题,这就把一个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转化为我们会解的问题。
五、作业
作业纸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一、知识回顾:
1、 的四边形叫梯形;
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是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有
。
3、根据等腰梯形的定义,一个图形要成为等腰梯形,首先它必须
是____ _,还要具备__ ___相等;
二、探索思考:
活动1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
求证:
定理的书写格式:如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 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活动3 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二、典型例题
如图,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DC,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E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点E不于B、C两点重合),EF∥BD交AC于点F。EG∥AC交BD于点G。
(1)、求证:四边形EFOG的周长等于2OB;
(2)、请将上述题目的条件“梯形ABCD中,AD∥BC,AB=DC”改为另一种四边形,其他条件不变,使得结论“四边形EFOG的周长等于2OB”仍成立,并将改编后的题目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不必证明。
三、合作交流
证明: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姓名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 等第
1、判断正误:
(1)有两个角相等的梯形一定是等腰梯形.( )
(2)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一定是等腰梯形. ( )
(3)如果一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则它一定是等腰梯形. ( )
(4)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等腰梯形. ( )
(5)对角互补的梯形一定是等腰梯形. ( )
(6)有两个角等于70°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2、 用一块面积为450㎝2的等腰梯形彩纸做风筝,为了牢固起见,用竹条做梯形的对角线,对角线恰好互相垂直,那么至少需要竹条_______㎝.
3、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1,AB=CD=2,BC=3,则∠B= 度.
4、已知等腰梯形中,,,,则此等腰梯形的周长为( )
A.19 B.20 C.21 D.22
5、对于等腰梯形,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只有一组相等的对边 B、只有一对相等的内角
C、只有一条对称轴 D、两条对角线相等
6、有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 )
A.等腰梯形 B.直角梯形 C.等腰梯形或直角梯形材 D.一般梯形
7、已知等腰梯形的上、下底边长分别是2㎝,8㎝,腰长是5㎝,求这个梯形的高及面积.
8、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B ∥CD,AD=BC,
E、F分别是对角线AC、BD的中点。已知AB=10,CD=4,
求EF的长。
9、已知:如图,梯形 中, , 、 分别为 、 中点,
且 ,求证:梯形 为等腰梯形.
思考题: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 B=90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点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向D运动,动点Q从C点开始沿CB边以3cm/秒的速度向B运动,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分别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是等腰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