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为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吴于廑 《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
运动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
的演变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资本主义社会
教材结构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上古史
中古史
01
02
03
认识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单元 课标
第1课
第2课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一课
课标要求: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人类文明的产生(纵向分析)
1
自主探究:1.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是什么?
各地农耕和畜牧业的发展各具特色
创新设计P2
农耕畜牧
城市
私有制
阶级分化
国家
文字
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发展是如何推动人类文明产生的?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文明产生的标志或因素:文字、阶级、国家(城市)
3.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或因素
文字、国家要素说;文字、城市、礼仪中心要素说;文字、城市、青铜礼器要素说;
2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横向对比)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BC3500年左右
古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左右
古印度文明
约BC3千纪
中国文明
约BC207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2千纪
时空分布特点:
1.涉及三大洲且年代久远
2.时间上的共时性和空间上的拓展性
3.沿海沿河,分散孤立
4.与农业分布基本一致
地理位置: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2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横向对比)
古代各个文明特征: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多元特征
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
交通条件的限制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各自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BC3500年左右
古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左右
古印度文明
约BC3千纪
中国文明
约BC207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2千纪
西亚两河流域文明
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
文明概况:
文化成就:
自然环境: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积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文明概况:
约公元前3500年,产生最初文明
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此后,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类型是城市类型。第一个中心在苏美尔;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邦。各城邦相互征战不休,结果轻易地就被来自北方的印欧入侵者和来自南方的闪米特入侵者所征服。……另一位伟大帝国创立者也是闪米特人,即汉谟拉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西亚两河流域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法律:颁行《汉谟拉比法典》
①内容:涉及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借贷等
②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目的: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空中花园(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想像复原图
材料1 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地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有一首苏美尔人的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极易受到外族入侵;洪水泛滥,易造成自然灾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不安全感,从而需要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问题设计: 分析自然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影响
提炼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信息
1.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2.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
3.《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
1至5条是关于诉讼审判的规定,
6至126条是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
127至195条关于婚姻、家庭与财产继承;
196至214条关于人身保护和“同态复仇法”……
242至277条关于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
278至282条是关于奴隶的规定
4.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款,无需赔偿; 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油灌铅。
——成文法典
——宣扬君权神授
较完整
——保护私有财产
明显的阶级歧视,维护奴隶主利益和权威
——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文化成就:
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⑤最早使用战车作战的文明(军事成就)、车轮
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
在巴比伦,由于木材缺乏,石料稀少,但却有着大量的两河冲击平原的泥土,所以人们便以泥版作为书写材料。……它具有很强的粘性。在泥板上写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很难精确地刻写原始的图画文字的曲线,很难勾勒出迂回曲折的轮廓。……写直线和线条就要容易得多。……书写工具通常是芦苇杆笔,由于这种笔笔尖细、笔尾粗,所以把它往泥板上一压就形成一个笔划,而且呈楔形或钉子型。
——《世界文明之旅》,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
东北非的埃及文明
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
文明演变:
文化成就:
自然环境:东北非的埃及虽然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文明演变:
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完善的官僚系统。
法老拥有至上权威,是神在人间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材料2 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受外界的干涉……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与每年会爆发毁灭性的、不可预测的洪水的底格里斯河不同,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易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不同:①埃及的周围有很多自身然屏障②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可以预测的大河。
问题设计:比较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分析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对其文明造成的影响。
影响:古埃及文明稳定而保守,自信且乐观,并没有产生与两河流域法典相应的法律。
古代埃及的法老制度——强大的君权有效地填补了因缺乏法律而带来的权力真空。由于法老被认为是神的儿子、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因而他的话就是法律。
东北非的埃及文明
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给自己修建的胡夫金字塔。在巴黎建筑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石头磨得很平,虽然已历时数千年,今天人们也很难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埃及象形文字
◎《亡灵书》残片
莎草纸质,有31行用黑色墨汁书写的祭司体象形文字
迄今为止埃及9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占其国土面积5%的尼罗河三角洲。平时大部分地方无法开垦,但当尼罗河泛滥时,整条河的瘀泥都堆积在尼罗河三角洲,为人们带来粮食的丰收。相反,如果某一年尼罗河不泛滥,或者水太小,瘀泥少,就麻烦了。所以古埃及人非常关注天文和气候,同时还记录尼罗河的变化。
——葛剑雄《缺水地域的文明》,《中国科学报》2019年8月2日
文化成就:
①建筑和数学:金字塔
②文字:象形文字;莎草纸
③历法: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
④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南亚的印度文明
古印度为地理概念,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领土,未曾以之为国名。
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面是印度洋;东面是若开山脉,大片原始森林隔开了东南亚;西面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形成了一个较封闭的独立环境。
文明演变:
(1)公元前3千纪,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2)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3)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南亚的印度文明
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社会地位由其家庭出身决定
世代从事固定职业
原则上禁止通婚
宣扬来世和轮回
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 法律地位不平等,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强调种姓制度的合理性和神圣不可变动性
认识:种姓制度,造成了古代印度社会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不利于印度社会的长远发展。
婆罗门教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影响深远
材料3 古代印度居民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可怖的威力,比较其他地区的人更为深刻。印度地方在雨季当中常有热带风暴发生,当此之时,狂风暴雨数日不停。同时,洪水经常爆发,引起河决,水灾乃遍及于整个平原地带,雨季过后,旱灾蝗灾又相继而来……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它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材料4 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或武士、从事祭祀的僧侣和普通牧民三类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住民和沦为卑微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等级的差别逐渐以制度的形式被确立下来。四种社会群体分别成为种姓制度中的四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朱寰等《世界古代史》
问题设计:分析印度种姓制度产生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自然原因:
频繁的自然灾害促成宗教的发展
社会原因:
雅利安军事征服和社会分化
文化成就:
①宗教:婆罗门教;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②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③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南亚的印度文明
(1)创立: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背景:古印度实行种姓制度、
社会矛盾尖锐背景
(3)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提出“众生平等”
(4)影响: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得到低阶层人民青睐,影响很大
佛教
创立者:释迦摩尼
地中海的古希腊文明
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把农村地区隔成了互不相连的小块。因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是没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
——柏拉图
海洋文明、商业文明、城邦制度
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地势平坦、靠近大河、土地肥沃、农业发展、陆上交通便利,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
古代希腊:位于半岛、山多平原少、不利于农业,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海岸线曲折,海上交通便利
大河文明、农耕文明、区域大国
地中海的古希腊文明
文明概况:
①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青铜时代)
②前8世纪-前6世纪,城邦发展起来(铁器时代)
城邦特征:数量众多、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直接民主
城邦政体:斯巴达(少数人掌权的寡头政治)
雅 典(多数人掌权的民主政治)
君主政治
地中海的古希腊文明
文化成就:
①文学:神话、悲剧、喜剧
②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荷马史诗》
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
希罗多德
(西方“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
(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分析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的原因。
(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化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业见长的游牧民族则形成杀伐奔袭的特点。
(2)地理环境: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港湾众多,对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3)周边环境: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朝代更替频繁。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4)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反过来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堂总结】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
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区 域
代表文明
地理环境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和车轮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世界文学瑰宝、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苏格位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