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说课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说课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0 07:4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讲述人:梁殷瑜
目录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壹 教材分析
壹 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上呈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政策,以及宋朝对于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下接辽宋夏金元时期所呈现出来在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
因此本课通过讲授辽夏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措施从而突出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过程,以及他们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它在本单元中是必不可少的重点问题。
本课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辽、西夏、金政权的兴起、发展以及相关的制度措施,线索清晰。
第二部分则是介绍了元朝的建立、统一全国的过程、统一后的制度建设以及民族关系。元朝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获得全国政权,对于他们如何实现中央集权以及如何与汉族文化交融从而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是本课探究的重点问题。
贰 学情分析
贰 学情分析
知识掌握:
学生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已经有所掌握,如明确这一时期政权的更迭以及相关的制度等,但是对于本课所学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于民族之间的交融的意义,少数民族政权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等相对宏观的问题,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历史能力:
本课还涉及到很多政权更迭时对于历史地图的读图能力、对于时空之间的把握能力的要求,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仍有所欠缺,经过本课学习,展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金、南宋、西夏对峙图”、“唐朝疆域图”“元朝形势图”、“中国历史纪年表”等地图材料,有利于直观的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高一年级学生
情感把握:
学生主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的汉族中原文化,这一观点是片面的。通过本课学习,也能让学生明确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由中国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这是一个文化交融的过程。
叁 教学目标
叁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结合时间轴和历史地图,使学生明确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相关史实,并简单回顾这一时期的相关时间节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空观念)
2.本课主要以问题探究的形式进行授课通过提出三个探究性问题,教师提供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于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以汉法待汉人”的措施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并且明确认识到辽夏金元诸政权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肆 教学重难点
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辽、夏、金、元建立的相关制度及其“因俗而治”的过程;
(2)少数民族政权对于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难点:
辽、夏、金、元政权与汉族政权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伍 教法学法
伍 教法学法
教法
学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材料分析法
谈话法
合作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
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一)第一部分 辽夏金政权——“分裂”中孕育“融合”

(二)第二部分 元朝的发展——统一中的“交融”
三、小结作业
1、知识点回顾
2、问题一探究:
辽、夏金政权的制度的共性特点;
这一制度建设的原因及意义
1、知识点回顾
2、问题二探究:
元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重点探究行省制度的意义。
3、问题三探究:
元朝的民族政策以及“因俗而治”政策的评价。
陆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课内容,通读课本,并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设计以及针对辽宋夏金元这一时期做一个时间轴。
设计意图:
1.由于这段知识学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通过课前预习自行完成思维导图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便于本课进行更加深层次的问题探讨。
2.制作时间轴有利于学生对于这一混乱的历史时期有一个时间上的认识,以及对各政权的更迭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陆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3—4min)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和两张地图直观的引出北方少数民族与宋朝抗衡的局面,通过层层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直接引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上。
通过呈现“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结合上节课所学,引导学生思考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为何能够与宋朝抗衡了200多年之久,他们所建立的政权到底有何特点?又将走向何处?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陆 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新课教授(第一部分:“分裂”中孕育“融合”)(12分钟)
以问题探究为线索,逐个突破
一、基础知识回顾(5分钟)
结合学生课前所设计的思维导图,教师在ppt上呈现辽、夏、金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制度建设以及与宋朝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并且结合材料重点讲授三个政权所实行的制度,如:辽朝的“南北面官制”、金朝的“猛安谋克制”等,从而引出三个政权的制度再一定程度上都有借鉴“汉制”,突出“因俗而治”的制度特点。
设计意图:
对于基础知识高度概括,使学生对具体的史实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后面重点问题探究的展开。
陆 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新课教授(第一部分:“分裂”中孕育“融合”)(12分钟)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有效信息提取的能力,并且学会分析问题,对于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
以问题探究为线索,逐个突破
二、问题一探究(7分钟)
辽、夏、金政权的制度的共性特点;这一制度建设的原因及意义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并且给出“辽、西夏、金政权管理制度表格”和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的材料,提问学生各北方少数民族制度管理有哪些共同点?并引导学生分析辽、夏、金朝实行“因俗而治”的原因及意义。
陆 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新课教授(第二部分:“统一”中的“交融”)(17分钟)
以问题探究为线索,逐个突破
一、基础知识回顾(3分钟)
结合地图和时间轴,以时间顺序帮助学生将蒙古汗国的建立、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一等相关史实串联成一条线。
二、问题二探究(9分钟)
元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重点探究行省制度的意义。
呈现三则材料,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使学生总结出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
通过地图能够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元朝疆域的扩大,并且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出对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评价。
设计意图:
1.通过地图上能够直观的呈现出来元朝对于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的扩大其到重要的作用;
2.通过呈现文字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在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陆 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新课教授(第二部分:“统一”中的“交融”)(17分钟)
以问题探究为线索,逐个突破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不同角度的史料,使学生对于元朝实行的民族政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引导学生客观的评价元朝的民族政策,以及让学生感受元统治者对于这一疆域辽阔的国家的治理的智慧。
三、问题三探究(8分钟)
元朝的民族政策以及“因俗而治”政策的评价。
教师呈现三则不同角度材料,逐条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元朝的民族政策,分析实行这样的政策的原因及意义。
陆 教学过程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主题延伸(2—3min)
设计意图:
重申本节课的两大重点,使学生明确北方少数民族对于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展示中国历史纪年表(隋至清)的图片(明确从分裂走向统一)
结合本节课所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北方少数民族在这一时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他们建立的政策,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融,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柒 板书设计
捌 教学反思
1.本课讲授主要以史料作为最主要的辅助讲解内容,缺少图片、历史典故等教学资源的使用,课堂较为枯燥;
2.课前虽让学生设计了思维导图,但是在课堂上对于思维导图的运用不多;
3.对于北方少数民族“因俗而治”的特点讲解不够,以及少数民族对于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贡献这一教学重点讲解不够直接明了,不利于学生的把握。
感谢聆听,欢迎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