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与其纠结在ABCD之间
不如做功于ABCD之外
学生做选择题存在的问题1:不能解读或不能全面解读材料。
例1、钱穆在评价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问题2:不能依据历史现象解读出历史本质。
例2、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问题3:不能把材料置于对应的历史背景中。
例3、(2011年浙江卷文综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
面性
问题4:思维定势、固有知识和价值观妨碍了对新材料题的独立判断。
例4、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做功于ABCD之外
A、引导学生落实历史基础知识,提升学
生历史思维能力
B、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C、培养纯良的情感态度与正向的价值观。
D、教师的做题、思题和命题。
A1.引导学生把选择题的答案回归到课本内容,刺激学生立足课本,落实基础知识。
例5、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局面,此时百家的关系是 ①平等竞争 ②相互学习 ③相互吸收 ④针锋相对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例6、(09浙江卷) 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A2.注重历史概念的讲解
例7(2011杭州二检) “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 革命时代的产物, 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 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能互相印证的有①十月革命的胜利, 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②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③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④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A3.不拘泥于课本史观,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培养
* 革命史观与文明史观。“我郑重声明,让中国人自己去决定,哪些人可以到他们那里去,义和团是爱国者,我祝愿他们成功。义和团主张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是义和团,因为我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马克.吐温的正义感,1901年)
*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幻想中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马克思的历史观,1862年)
B、注重教学的方法与态度
B1.合理使用历史复习资料与教师自主命题相结合。(注重充分高考选择题的使用价值)
B2.学生精练勤思与教师精讲细析相结合。
* 学生错题本及其合理使用;
* 教师精讲细析:要讲正确选项为什么正确,更应分析错误选项的原因与本质。
* 错题归类——出题再练——思维和方法提升
B3.要把课堂讲解与课后个别答疑相结合,尤其
要提供面向个体学生的菜单式服务。
例8(2011年江苏省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分析:农产品与工业品交易的价格现象→剪刀差的经济问题→对农民的剥夺。
C1.课堂上强化人文价值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例9(2009全国卷一15)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的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慢
* 对法德和解的人文解读
*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卷37题的“民本与民主”题。
* 欧洲浪漫主义思潮。
C2.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分析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正确地理解他人历史评价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观。
例10(2011年北京文综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
(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
(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D、教师的做题、思题和命题。
例11(2009山东13)上
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
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
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
化情况。该时期是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年份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D1.思题
1.在做题中思题。例题:一般的解题思路:依据课本已知的知识,运用排除法得出正确选项D。如何从正面解读D 项?它与新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战略判断密切相关:
毛泽东的战争危险观→优先发展军事工业、重工业。
邓小平的世界和平观→注重经济的综合平衡发展和关注民生→与民生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而重工业比重下降。
(还可以改造成问答题: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分析1978~1981年产业结构比重变化的原因。)
2.对自己命制的选择题的反思:考试后分析统计数据,思考自己命题中的得失,总结命题方法,积累经验。
3.对疑题、错题,小心求证,大胆改题或弃题。
例12、这是两幅摄于1945年的经典照片(硫磺岛战役和柏林战役),分别记录了激战后的美国与苏联士兵将国旗插上制高点的历史瞬间。两国士兵这种行动展露的主要情怀是
A.英雄主义 B.爱国主义
C.社会主义 D.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还是国际主义 )
D2.命题
1.命题重在平时的积累,要在学习中命题,在教学思
考中命题。
* 2011学年杭州地区七校联考题。
*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甲乙两同学“穿越”到了唐朝的桂州(今广西桂林),准备赴唐都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为免去陆路车马劳顿之苦,他们决定走内河水路去长安,这样入可在船舱苦读,出可欣赏两岸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请你为他们设计一条水上路线。 )
例题:新晋奥斯卡金像奖法国电影《艺术家》,以电影由默片向有声电影过渡为背景,讲述默片时期的明星乔治的故事。刚失意的乔治可能经历
A.走过“胡佛村”,心生悲凉
B.在家百无聊奈的看彩电节目
C.到现场观看普莱斯利的演唱会
D.到画廊看到超现实主义画作《格尔尼卡》
2.命题中对史料的应用
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
课本必修一P58,反内战漫画《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原图(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日本投降于十月,子恺画。
历史学家傅斯年:“不以空论
为学问,亦不以史观为急图,乃纯就史料以探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