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六节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学 习
目 标 了解我们周围的物体什么属于导体,什么属于绝缘体
通过转换的方法感知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的条件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重 点 难 点 重点:导体、绝缘体、电阻及其单位
难点: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法 选择 实验探究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两节电池、金属棒、铅笔、水、盐水、橡皮、陶瓷、玻璃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1 课 时 教学
时数 第 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 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拿一段带有绝缘皮的导线,电流在金属中传导,外面的绝缘皮并不导电,这说明不同的物质的导电性不同。我们周围的哪些物质属于导电的,哪些属于不导电的,用什么方法去鉴别呢?请同学们想办法鉴别桌面上摆放的东西(塑料尺、橡皮、铅笔、玻璃片、水、盐的水溶液、铜丝、铝丝、铁丝)
【猜测】哪些是属于导体?哪些是属于绝缘体?
二、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你如何验证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尽可能多地摆放了各种物体,你也用刚才的方案验证他们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你也可以研究你文具盒里的不同物体、身上的衣物等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做完的小组与其他小组交换不同器材实验,并交流一下你们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导体:金属、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人体、大地、湿木材
绝缘体:橡胶、塑料、陶瓷、玻璃、油、干木材、纸
解释为什幺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易导电:导体(导电的物质)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导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液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负离子。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是导电的必要条件。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而不能自由移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很少,因此不容易导电。 教师拿一段带有绝缘皮的导线谈话引入,
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
出示实验方案并复习电路的连接方法,指导学生准备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在各个小组间巡视指导,观察学生实验的电路连接、实验步骤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及时纠正
解释导体能导电和绝缘体不能 学生猜想身边的物质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阅读教材,学习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按照教材中图11--35的实验装置,把需要鉴别的物质接在A和B之间,电流表是否有示数是判断是否是导体的依据,小组间互换被测物质
实验结束,小组内讨论归纳结果”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同一物质的导电能力是一成不变的吗? 教师演示课件:玻璃加热后导电;
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联系实际:半导体发展前景广
三、电阻
展示不同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不同的对比实验。
问:为什幺导电能力不一样?
电阻(1)定义 (2)单位
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电阻符号:R
3.国际单位:欧姆(欧):Ω
在此,简单介绍一下欧姆:
欧姆是德国物理学家,曾长期从事数学和物理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致力于科学研究。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发现了我们后面将要学习到的欧姆定律。
4.其它单位:
兆欧(MΩ)、千欧(KΩ)
1MΩ=103 KΩ=106Ω
电阻这个单位有多大?你知道一些常见电阻阻值吗?
手电筒中小灯泡电阻:几欧—十几欧,白炽灯电阻:几百欧—几千欧,人体正常电阻:104欧—105欧,人体潮湿电阻:103欧以下---
因此,我们用潮湿的手去触摸用电器会更危险
演示常用的电阻器,可发到学生手里。
5.电阻器:有一定阻值的元件。
四、随堂练习
课后练习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 导电的原理及用电安全
教师提问
演示课件并举例玻璃加热可以导电
干木头不导电而湿木头可以导电
讲解半导体的用途
教师提问:为什么不同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不同呢?
引入电阻的概念
解释电阻的定义,单位
演示常见的几种电阻器及画电阻器的符号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 学生观察教材38页图11--36
及阅读教材39页“科学窗” ,
看图11--38
学生观察课件
阅读教材41页“半导体”
学生阅读教材,知道“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有大小之分,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用电阻这个物理量表示。
观察教材图11--39的几种电阻器和发到手的电阻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