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湖心亭看雪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白描手法,体会人物的雅趣。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碟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理解感知
一、读准:读准字音
崇祯( ) 是日更定( )
拏( ) 毳衣( )
雾凇( ) 沆砀( )
铺毡 ( ) 更有此人( )
强饮( ) 喃喃( )
chónɡ zhēn
ná
sōnɡ
ɡēnɡ
hànɡ dànɡ
cuì
zhān
ɡènɡ
qiǎnɡ
nán
理解感知
二、读清:读出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理解感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理解感知
三、读懂:理解文意
重点字词解释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两三粒而已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
理解感知
三、读懂:理解文意
古今异义词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
今义:勉强。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颜色,与“黑”相对。
理解感知
一词多义
湖中人鸟声俱绝 动词,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 形容词,极。
绝
是日更定矣 代词,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动词,表判断。
是
理解感知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下雪,名词作动词。
客 此: 客居,名词作动词
理解感知
特殊句式
A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省略句 在“而”与“别”之间省略“与之”。
B .见余大喜曰。
省略句 省去了主语“两人”。
C .客此。
倒装句 即“于此客”,指在此地客居,介宾短语后置。
咬文嚼字品“痴” 景
1.舟子对张岱的评价是什么?关键词是哪个?什么意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岱的痴?由此可以看出张岱什么性格?
3.张岱追求怎样的山水之境?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支撑你的观点。
请尝试“我认为 写得好,写出了 ”的形式品读雪景。
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咬文嚼字品“痴” 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咬文嚼字品“痴” 景
1.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2.“更有痴似相公者”,“似”是什么意思?张岱与他有何相似之处?
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其姓氏,答籍贯,这是为何?
咬文嚼字品“痴” 情
咬文嚼字品“痴” 情
材料一: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张岱出身仕宦世家。明亡之后,他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深山,专心从事著述。他的著作多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定此为国都,后来朱棣迁都南京。
“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感伤怀念的故国之情。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咬文嚼字品“痴” 情
“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再读课文,品“痴”心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功名落空,富贵落空,忠臣怕痛,锄头怕重,之人有没有用?”这是张岱的困惑请为他解疑。
拓展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