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五单元___??????????¨????_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三 维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对实验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分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1)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永恒运动变化着的,并认识到物质不灭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务实、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感受科学研究的人文教育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涵义。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类比
教学媒体 仪器:烧杯、天平、锥形瓶、小试管、带玻璃管的橡皮管、小气球、酒精灯、石棉网、砂纸、坩埚钳、镊子
药品: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镁条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细 目 改进
意见
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目标
引入 新课 展示图片:铁丝、磷在氧气中燃烧。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学生书写: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构建一个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对象,借题说事。
讲述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不但看到了现象,而且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能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
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
提示 请同学们提出可能的假设。
同时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作出假设:
1、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增大;
3、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减小。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
过渡 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我们必须通过实验事实来说明问题。 学生思考、感悟 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活动与 探究 下列提供四个实验方案,请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一问题。
投影:四个方案并简单介绍。
方案一 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方案二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方案三 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方案四 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学生根据四个实验方案进行问题探究 。(分A、B两大组,若干小组。A组做方案一、二,B组做方案三、四)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示 针对所选实验方案,观察和探究如下问题,并结合实验思考分析: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其他变化
(2)实验中观察到的质量变化情况
(3)注意数据的记录
另外提醒:白磷取用方法,实验注意安全,操作规范,小组成员合作等。 学生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
交流共享:学生描述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交流实验结果。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形成对比实验的方法。同时培养语言表达和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提问 通过对上述4个方案研究,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能找出普遍性规律吗? 归纳: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培养概括归纳能力。
投影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分析、强调关键词,强化理解。 学生理解、感悟、体会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议 一
议 1、10克水和10克酒精混合总质量为20克,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
2、已知1克硫和1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克二氧化硫,若有3克硫和5克氧气充分反应,则
生成 克二氧化硫, 剩余,余 克。为什么? 讨论、交流、回答(略) 理解并初步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拓展视野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阅读P92资料,了解化学史 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追问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为什么相等呢? 学生疑问、争论 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课件演示 动画:水通电分解的微观模拟 观看、思考
归纳: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从而生成了其他的物质。 培养概括、归纳能力
讨论并 投影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原子的质量是否会变化?元素种类是否变化?物质种类是否变化?
结论:五个不变
两个改变
一个可能变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个数不一定改变。 体会宏观现象是微观实质的体现
追问 质量守恒定律对任何化学反应都有普遍性吗?是否有特殊性呢?
能否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学生预测:有或没有
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 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以问题展开讨论,能更容易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
活动与 探究 根据学生的方案归纳:
方案五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方案六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合作能力、观察能力。
提问 上面的两个实验与预测结果相同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不相同,反应后,质量减轻了。 培养观察能力
追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它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吗? 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分析原因 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归纳 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呈气态,或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一部分物质进入或逸出,使得反应后物质质量改变。(或体系内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学生感悟、体会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运用与 提高 课本P95 T1(1)、T2 学生回答 知识的运用和巩固
反思与 评价 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 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提高 促使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布置作业 课本P95 T3、T4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实质: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从而生成了其他的物质。
课后反思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 L氢气和1 L氧气反应能生成2 L水
B.蜡烛完全燃烧后,蜡烛没有了,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C.只有固体、液体间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与氧气的质量之和
2、现有化学反应:X+Y==Z,若将a gX和b gY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物Z的质量 ( )
A、等于(a+b)g B、小于(a+b)g
C、大于(a+b)g D、不大于(a+b)g
3、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 没有改变, 没有增减, 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 必然相等。
4、某可燃物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则该可燃物中一定含
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5、12 g的碳和32 g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44 g,若6 g碳在18 g氧气中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 g,剩余 g。
6、有A、B、C三种物质各4 g组成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表达式为 C+B=A+D,反应后的物质中只有5 gA、5 gD和若干克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B、C的质量比为 。
7、(1)某同学按下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
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该反应 质量守恒
定律(填“符合”或“不符合”),理由是 。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
一定不变的是 (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