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纪念白求恩 同步检测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纪念白求恩 同步检测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9 17: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纪念白求恩
——2020年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28分)
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0分)
冀西北(

派遣(

殉职(

动机(

拈轻怕重(

狭隘(

极端(

热忱(

冷清(

漠不关心(

纯粹(

佩服(

高明(

鄙薄(

麻木不仁(

出路(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
A.白求恩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询职。
B.如果你希翼进入无限的境界,那就该对有限的事物进行彻底的探索。
C.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D.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白求恩同志支持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
B.正是凭着这种对群众负责和对案件侦破技术精益求精的坚定信念,十年来,她经手的三百余起案件,无一起错案。
C.在亚洲艺术作品展上,中国画家的作品创意独特,见异思迁,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D.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科学地应对,而不是持漠不关心的态度。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本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沉痛悼念之情。
B.本文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文中的记叙内容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C.本文四个段落内容层层深入,高度赞扬了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D.本文多处使用成语,如“拈轻怕重”“精益求精”等,具有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为了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白求恩于1938年初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挠,来到延安。
B.中华民族是经历过苦难也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此次疫情无法阻挡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步伐。
C.伟大的事业要求我们鄙弃庸俗,追求崇高,走出“小我”,成就“大我
D.能否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关键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反抗。
6.选文中用了“白求恩”“白求恩同志”和“白求恩医生”三种称呼,如果改用同一种称呼好不好?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好,这样可以使行文简洁明了。
B.好,因为称呼只不过是人的代号,只要大家明白就行。
C.不好,同一种称呼会使行文显得呆板。
D.不好,因为这段文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白求恩,所以用词自然要讲究变化。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①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③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④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⑤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②①⑤④③
②⑤④①③
C
.③①④②⑤
D
.③①⑤②④
8、仿照画线的句子,补写一个分句,使之与画线的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2
分)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留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张请泉,就滋涧一方土地;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6
分)
美丽墓园
刘月新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刚离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来这里拜谒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谁都可以踏进烈士最后的安息地,保护这些英灵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除了人们的敬仰,还有,就是人们鲜花一样的美好生活。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无字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美丽宏伟,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蒙眬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抗战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少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是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坟墓,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成为这本无字史书中最为辉煌耀眼的一页。见过很多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9、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4分)
10、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4分)
11、第?段为什么要交代抗战时期烈土母女临刑前的场景?(4分)
12、赏析第?段的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6
分)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
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3、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4分)
第②段: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
14、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15、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4分)
16、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4分)
答案:

qiǎn
xùn
dònɡ
niān
ài
duān
chén
lěnɡ

cuì
pèi
ɡāo


chū
jīnɡ
qiān
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形的能力。A项,询一殉。B项,翼一翼。C项,伫一仁。
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C项,褒贬误用,"见异思迁"指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常表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A项,使用正确,"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B项,使用正确,"精益求精”指(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D项,使用正确,"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C项,本文先概括白求恩的事迹,再分别阐述对他精神品格的理解,最后做总结,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整体上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四个段落并非层层深入的关系。
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D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二字。
D
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句子排序的能力。D句总说,提出了“死”的意义有不同,引出话题。③引用司马迁的话,指出有什么不同。紧接着④和①解释怎么死是重于泰山的,怎么死是轻于鸿毛的。最后③点明为什么张思德同志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故选B。
【示例一】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示例二】如果你是一朵鲜花
就装点一分春色
【示例三】如果你是一颗星星
就点缀一角夜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补写句子的能力。例句运用了“如果你是……就……”的句式,补写时要保持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一)
9.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章线索的能力。明线是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的线索。如果有暗线,则与明线共同贯串全文,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如本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明线)和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暗线)。
10.
【示例】第①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然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对比手法的能力。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第?段,通过“不留姓名”和“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的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然无名,但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对比手法及作用:
【含义】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作用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11.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连哺乳的母亲、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的痛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作用一般从内容中提炼,文中抗战时期烈士母女临刑前的情节,更让读者感受到敌人的残忍和没有人性,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的痛恨。
12、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问句,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表达效果的能力。表达效果一般从艺术手法、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三方面来分析。第?段是文章的末尾段,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二)
13.第②段: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第④段: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或: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就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14、对比论证;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这一分论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15、示例: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作家、教育家,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吴王夫差,作为一国之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骄奢淫逸,误己误国。(围绕“责任”,紧扣论点,意近即可)
16.略。
点拨:①观点明确,积极健康,语言表述简明严谨;②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