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上学期7月摸底卷地理试题01(湖北专用)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三上学期7月摸底卷地理试题01(湖北专用)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7-20 06:3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届高三摸底卷01(湖北专用)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客家人历史上为躲避战乱迁居在赣、闽、粤等交界的山区,其民居四角楼(见下图)建筑文化底蕴深厚,在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四角楼建筑平面严格遵从中轴对称的格局,重心位置一般是上厅或祠堂,主人住在中轴两边的厢房。据此完成1-3题。
1.四角楼外墙多光滑、少装饰,开窗小、外宽内窄,是为了( )
A.防御游匪滋扰 B.遮挡盛夏阳光
C.稳固墙体立面 D.抵御台风侵袭
2.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四角楼多选址在( )
A.背阴洼地 B.背阴缓坡
C.向阳洼地 D.向阳缓坡
3.四角楼的布局体现当时的文化特征是( )
A.交流频繁,热情好客 B.志在四方,重商重利
C.合族聚居,尊卑有序 D.重武轻文,救人急难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下一代的颠覆性核心技术。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其本质是一种互联网共享数据库,具有多中心、开放性、自治性、不可篡改性、匿名性等特征。其应用广泛,“区块链+农业”为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念。下图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业优化思路”。据此完成4-6题。
4.利用“区块链+农业大数据”可使农户准确获取市场中紧缺产品的数据。其体现的农业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政策
C.信息 D.交通
5.利用“区块链+溯源机制”保障食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可追溯性,降低消费者维权难度。这一机制主要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哪个基本特征( )
A.多中心 B.自治性
C.匿名性 D.不可篡改性
6.当前,制约我国农业领域推广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技术 B.政策
C.基础设施 D.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的巴尔米拉环礁上来了随海军登陆的“偷渡者”——黑鼠。黑鼠繁殖迅速,温暖湿润的环礁上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鸟类减少,土壤变得贫瘠,海岸附近的蝠簸(体重3000千克,以浮游生物为食)大量减少。据此完成7-9题。
7.环礁土壤变得贫瘠是由( )
A.老鼠粪便污染土壤所致 B.植物多样性减少所致
C.鸟类粪便大量减少所致 D.椰子生长速度快所致
8.蝠簸减少的根本原因是( )
A.老鼠捕捉鱼类 B.鸟类大量减少
C.浮游生物减少 D.土壤变得贫瘠
9.恢复该环礁的生态系统的合理措施是( )
A.人工养殖蝠鲮 B.从邻岛引进鸟粪
C.加强鸟类的监测 D.大规模消灭黑鼠
佛掌沙丘位于西藏米林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沿岸的河漫滩上,高差约165m,沙丘上叠置了众多小型新月形沙丘,下图为佛掌沙丘上叠置的新月形沙丘各部位沉积物粒级级配。据此完成10-12题。
10.佛掌沙丘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游客可观赏到最大沙丘的时节( )
A.春夏时节 B.夏秋时节 C.秋冬时节 D.冬春时节
11.导致佛掌沙丘上叠置的新月形沙丘坡顶沙粒粒径最粗的动力主要来自于( )
A.风力吹蚀 B.重力坍塌 C.流水堆积 D.风化崩解
12.影响叠置新月形沙丘的物质粒级分选性的主要是( )
①沙丘位置 ②沙丘坡形 ③沙丘面积 ④沙丘高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陶寺观象台位于我国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距今4000多年,是迄今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遗址。该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夯土是经加固处理后的土,经过多人高强度地夯实之后,可用作建设大型建筑)组成,呈半圆形。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顶日出的方位,可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其中在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时为冬至,在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时为春分,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时为夏至,第1个狭缝不具备观测功能。下图为陶寺观象台复原图(圆台中心为观测点)。读图,完成13-15题。
13.以下最可能成功观测到日出的时间是( )
A.3月28日5∶55 B.6月28日3∶00
C.9月20日6∶30 D.12月25日9∶00
14.当日出光线从第3个狭缝移动到第8个狭缝时( )
A.我国国旗正午影长逐渐变长 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C.重庆白昼始终长于兰州 D.重庆日出方位角逐渐缩小
15.陶寺遗址宫殿建筑是迄今史前时期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由此可知,陶寺宫殿建设时期( )
A.农业发达,精耕细作 B.人口较密集,劳动力充足
C.沙土广布,原料丰富 D.建筑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
二、非选择题:共55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柔草地(主要为高寒草甸)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平均海拔3033m,年平均气温为0.7℃,年均降水量400mm。阿柔草地夏季长势良好,10月底至第二年3月底,是高寒草甸的非生长季。阿柔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很强。下图为2008年7月到2009年12月的阿柔高寒草甸生态系统NEE月总量(单位:mgC/m2/月)的季节变化图。陆地与大气系统间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Ra+RMICROBE-PG;Ra为植物的呼吸释放碳通量,RMICROBE为土壤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质的呼吸释放碳通量,PG为光合作用碳固定的碳通量;NEE正值表示碳排放,负值表示碳吸收。
(1)相对世界上其他草地生态系统而言,分析阿柔高寒草甸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的主要原因
(2)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分别出现碳排放峰值,试分析其共同原因。
(3)Q10表示温度每升高10℃,土壤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数,反映了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程度。阿柔草地2008-2009年的Q10平均值为3.28,趋向于生态系统Q10的平均幅度范围的上限。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阿柔草地碳吸收能力的影响。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雕岩谷”是一种流水侵蚀形成的壶穴相互贯通、具有陡立曲壁的峡谷地貌。重庆市某山区的雕岩谷,两侧谷壁呈破碎圆弧状,均存在一条水平大缝隙(如左图)。刻痕对比实验发现,缝隙处岩层刻痕较上下层岩层更深。右图为雕岩谷形成示意图。
(1)从河流水文条件和岩性等方面,说出雕岩谷形成的条件。
(2)结合图示,说明雕岩谷的形成过程。
(3)分析水平大缝隙的成因。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展现了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坚定决心,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响应。
材料二常规能源短缺的福建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风电产业。福清市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以生产大型海上风电设备为主,满足沿海地区风能开发对风电设备的需求。下图为该产业园位置周边地区示意图及海上风电场景观图。
(1)分析福清市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临海布局的原因。
(2)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相比,分析东南沿海开发风电的优势。
(3)海上风电项目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请列举实现该目标的其他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5:ADCCD ACBDD ADADB
二、非选择题:
16.(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生长季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生长旺盛,有利于固定CO2;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生长季夜间的低温和非生长季的低温抑制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少。
(2)此时是高寒草甸的生长季前期和末期,光合作用弱,固定的CO2少;温度较高,土壤和植被的呼吸作用较强,释放的CO2多;释放的CO2多于固定的CO2。
(3)由于阿柔草地地区的年均温较低,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敏感、响应迅速;全球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加速作用明显,土壤呼吸释放大量CO2,可能减弱阿柔草地的碳吸收能力。
17.(1)水文条件:山地地形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携带大量砂石。岩性:基岩硬度较小,抗侵蚀能力弱。
(2)夏秋季节山洪夹带砾石磨蚀岩性较软的河床,形成壶穴群;在流水冲击和砾石磨蚀作用下,壶穴拓宽加深,侧壁受重力作用,垮塌断裂,一系列壶穴贯通;流水携带沙砾继续磨蚀河谷壁,最终形成岩壁平滑的雕岩谷。
(3)大缝隙处的岩体岩性较上下层更软;在持续的差异性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了水平大缝隙。
18.(1)沿海地区风能丰富,风电开发项目多,为海上风电设备提供广阔的市场;邻近港口,海上交通运输便利。
(2)东部沿海地区接近主要(东部)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较近,输电成本较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东南沿海海域面积广阔,风电设备建在海上,节约陆地土地资源。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加大技术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产业);达标排放;加强碳排放监测和管理,适当增加处罚力度;完善的碳排放(碳交易)机制,减少碳排放量;加强宣传,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植树种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