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4580012687300阳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孔子通过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成功地对中国社会的生活秩序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的提升,创造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孔子的这些举动意在
A.强调社会和谐 B.提高儒学地位
C.倡导以德治国 D.稳定社会秩序
2.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分掌各项政务;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呈皇帝。这一措施
A.反映出中央权力中心的变动 B.使相权逐步移至尚书台
C.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的成熟 D.表明外朝官员位高权重
3.唐朝初年,贸易活动被限定在官方指定的市场内,交易过程受到严格监督,但食物,饮料和娱乐消费可以例外。由此可知,唐初
A.商业店铺广泛出现在大街小巷 B.政府的规定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C.商业政策体现一定的民本观念 D.市民精神需求得到官方的保障
4.中国古代某机构原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主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这一机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宰相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缓解君相矛盾 D.完善中枢机构
5.明代中后期绘画中的女性不仅具有简朴清新的别致之感,其女性元素的来源也主要集中在市民阶层,如晚明陈洪绶的《何天行乐图》中的女性,便颇具独特魅力,具有享受生活的闲散神情。可见,明代绘画
A.突破了心性之学的思想桎梏 B.继承了文人绘画的艺术风格
C.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深刻变化 D.呈现出个性解放的价值趋向
6.下表为洋务运动时期企业数目及地区明细表。据此可知,洋务企业
A.军用工业发展较快 B.分布范围比较广泛
C.工业规模趋于均匀 D.区域配合愈加密切
7.武昌起义前,孙中山策划和领导了十次革命起义,这十次起义的主要力量为当地旧式会党、被买通的清政府官兵和新兵。这反映出当时
A.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 B.革命派忽视革命宣传
C.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巨大 D.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8.1919年2月,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指出:“我们中国今日的情况,虽然与当年的俄罗斯大不相同,可是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里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这是万不容缓的。”这说明当时李大钊
A.积极谋划五四运动 B.指明了中国革命方向
C.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尚未认清中国的国情
9.毛泽东在某年的新年献词中告诫全党:“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对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敌人如何变换斗争方式,已经有了充分经验的中国人民及其总参谋部——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像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一样,粉碎敌人的政治阴谋。”据此可知,这一年应是
A.1945年 B.1946年 C.1949年 D.1952年
10.中共八大前后,自由市场一度活跃,其中还出现人们称之为“地下工厂”的较大的个体户手工业和手工工场。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地下工厂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只要有市场,有原料,这样的工厂还可以增加。”这体现了毛泽东
A.开始纠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
C.未发现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倾向 D.允许部分行业发展资本主义
11.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雅典,大多数公民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因为他们不可能有闲暇或能力随时准备为国效命。这一观念反映出雅典
A.贵族势力主导舆论导向 B.工商业奴隶主的社会地位较低
C.公民观念束缚政治发展 D.民主制度发展对公民要求提高
12.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谷价上涨5倍多,英法、德物价平均上涨2至2.5倍,西欧城乡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迅速走向贫困破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价格革命的刺激 B.物种交流的加剧
C.资本主义的发达 D.封建势力的剥削
13,下图所示为法国画家创作于1863年的油画《牧羊女与羊群》,画面中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且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该作品
34340802696210A.表达了作者对劳苦民众的同情
B.具有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特征
C.追求深入挖掘人类感情世界
D.体现了印象派绘画的创作风格
14.1830年8月14日,法国七月王朝宪章获得通过并颁行,该宪章取消了国王有授予贵族世袭称号等权力,明确了选举的财产资格限制,还在此基础上扩大了议会两院的权力。由此可知,该宪章的颁行
A.得益于封建残余势力的支持 B.贯彻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C.加强了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15,1970年,美苏双方就古巴潜艇基地危机达成谅解。美国不进攻古巴,不去武力颠覆古巴的现有政权;苏联不在古巴部署任何形式或者性质的进攻性战略和战术武器及其附属设施。这一谅解
A.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反映了美苏双方逐渐放弃正面对抗
C.体现了两极格局下对峙与对话并存
D.客观上实现了亚欧地区的稳定
16.“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贸易战带来的是“美国人整个购物车里的东西都涨价”“这是美国消费者自己在买单”.美国的大豆协会,服装和鞋类协会、消费者技术协会等控诉:“提高关税只会惩罚美国的农民、企业和消费者。”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加重了民众负担
B.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挡
C.美国成为全球化最大受害者
D.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劣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积累,西汉中期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深刻危机。为此,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在丞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是特设于最高行政长官机构中的专职监察官,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置刺史制度,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公元前89年,汉武帝设司隶校尉,监察除三公之外的中央、京师及京师附近的百官,且监察对象“无尊卑”;另外还设置督邮,完善郡对县的监察。汉代的巡视监察还有皇帝或者皇帝委派的特使不定期对地方巡视监察,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府的不定期巡视监察、郡太守对属县的定期巡视监察,县令长对辖境的巡视监察等。
—摘编自卜宪群《汉代监察体制的完善及其意义》
材料二
《宋史》有“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之论。宋朝形成了一套以台谏为核心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监察网络。宋的行政监督立法也不断扩大,如《庆元条法事类》《监司互察法》等,集中规定了监察官的职责,处置办法及权力范围。在北宋中前期,监察官员由皇帝亲选,这一制度是监察官员保持独立性的关键。而且皇帝大都注意维护监察官的尊严,台谏官也基本勇于任事,敢于纠弹,对各级官吏都无所不纠。尽管监察官员对宰执大臣进行纠弹,往往会引起后者的反感,甚至反击,但北宋中前期的大多数宰执大臣却大都能尊重监察体制,表现出贤相风范。宋朝未出现如汉、唐、明朝那样严重的太监干政,外戚专权等种种弊政,与宋朝监察体制的有效运行有关。
—摘编自吕志兴,赵涛《宋朝监察体制有效运行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中期监察体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监察体制有效运行的原因。(5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认识。(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与重组的不同论述
作者
论述
出处
张继良
近代中国文化结构的变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发生变化,必然要求构建与新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相适应的文化形态。
《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演变》
马金虎
近代中国文化由于西方文化的参与变得灿烂而文明,并随之带来了一次全面的文化重组,虽然是粗糙而稚嫩的,但应该承认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论中国近代文化的结构重组》
朱建磊
纵观中国近代史,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思想启蒙与挽救危局相伴始终,共同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回眸》
高文瑶
近代中国的特殊生存环境,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前所未有的新特点。近代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变革,也是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与积淀。
《试论近代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一条或多条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47年6月美国提出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后,苏联方面的言论:
时间
相关言论
6月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可以去试一试,就是某种类似于租借法的东西
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这一计划就是要建立西欧集团,作为实施美国政策的工具
苏联驻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三国大使转告三国政府,苏联同意他们想要参与马歇尔计划的要求
7月
莫洛托夫发表声明,谴责马歇尔计划的真正目的是要把欧洲分裂成两个国家集团,为某些谋求霸权的强国利益,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些欧洲国家
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等国签订双边经贸协定
9月
苏联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团发表声明:这个计划(马歇尔计划)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企图以包括西德在内的西欧国家集团来对付东欧国家
——整理自张盛发《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判断和对策》
材料二
1949年1月25日,作为马歇尔计划对立面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正式成立。该组织提出在平等基础上,相互交流经济经验,给予技术援助,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以实现东欧各国与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1971年,经互会提出将加强和完善经济和科技合作与发展社会主义一体化;1974年,经互会还派观察员常驻联合国;20世纪80年代,经互会还与欧洲共同体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使资源比较贫乏的东欧国家能受益于苏联的能源和原料出口;而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稳定的贸易合作,也让经互会一体化取得了不少成果;当然,这也形成了东欧国家对苏联经济依赖的局面。
——摘编自上官酒瑞《经济互助委员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互会的性质,并简要评价该组织的历史作用。(8分)
请考生从第20~22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一
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启了俄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亦影响深远。改革是沙皇顺应时代之举,也是平衡国内派别之争后做出的最佳选择。改革《宣言》和《总法令》为改革造势和定调,补充性规约适时,适度地调整了改革方向和程度,力争实现带着土地解放农民的最初设想。然而,农民获得的所谓自由并不能解决土地不足、不沃的窘境,他们最终成为税高赋重的自由人。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材料二
明治维新是幕末民族危亡时期日本社会的权力重组和权威重构。明治新政府内部的近代派与守旧派,近代派中渐进派与激进派之间经过长期权力角逐,逐步实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重置、中央集权体制的组织构建和社会阶级基础的根本再造,加之法律制度上和精神上的权威形塑,确立了以近代天皇制为载体的绝对权威。
—摘编自杨栋梁《权威重构与明治维新》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作者评价这两场改革的视角。(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改革的共同影响。(6分)
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
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积极主战,然而,宣战未成功。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利,加剧了英,法等协约国人力资源的匮乏。为挽回颓势,英、法采取招募“干活不知疲倦”的华工的办法。据记载,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多人。华工抵达后即被编为华工军团,从事战地作业和后方战勤保障工作。一战结束后,北洋政府设想以此为契机,打破套在中国人头上的重重枷锁,一改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然而,巴黎和会期间,日本借美、法,俄等国的支持,强占了德国在山东省的一切利益。得知消息后,华工纷纷投书谴责并踊跃捐款支持北洋政府维护国家利益。1919年5~6月,旅法华工和留学生奔走呼吁,并包围了中国专使的寓所,不准他们出门,签约,并警告:若在和约上签字,他们就像北京学生声讨卖国贼一样对待之。6月28日,华工和留学生包围了首席代表陆征祥的寓邸,“陆征祥看见局势危险亦就不敢再到凡尔塞去签字,当天的晚报登出了中国代表团在签字时缺席”.
——摘编自赵德生《一战华工与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招募华工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的行为的意义。(6分)
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阎立本,陕西临潼人,出身贵族,深受父兄影响,是昭陵和大明宫的主要设计者。在大明宫的设计中,他将宫殿和园林融为一体,将整个宫城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娱乐为主,宫城内的建筑均根据中轴线对称均匀分布。大明宫的含元殿沿袭了传统的高台建筑,以突出皇宫中轴线建筑的高大威严,两侧建筑则相对低小简单,采用减法处理宫殿内部建造,扩大了殿内空间,将自然地形,地貌与人工建筑有效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恢弘的气势。654年,阎立本遵照武则天的旨意,改变皇宫的命名规则,将正门取名为丹凤门,且将代表着男性的“麟”字运用到后宫的大殿里。大明宫的建造见证了唐朝的繁荣和辉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奇迹。
—摘编自焦兰迪《论阎立本对唐代中国画及建筑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阎立本的大明宫设计理念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阎立本的大明宫设计理念的因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