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交流收集资料。
1、揭题,板书课题。
师设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
师总结并选择性板书:琥珀是什么?
谁发现的?它是怎样形成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3、师总结: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4、生再次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师总结点拨: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四、课外拓展伸
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板书设计:
琥
珀
(是什么?怎么形成?怎么被发现?)
科学小品文(科学性
文学性)
推测
形成????(那块琥珀)→(详细情形)???
↓
(真实)???(想象)
发现
↓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