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玉林)下图所示是春秋时期的铁制器物。据此可以判断,春秋时期( )
A.铁制器物开始出现 B.铁制武器种类丰富
C.铁制农具已经使用 D.铁器已经取代铜器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制器物,故答案选A;
图示仅展示了铁制器物,但无法说明种类丰富和铁制农具已经使用,排除BC;
铁器取代铜器的信息更是无从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知道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2.(2021·玉林)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的衰亡,故答案选B;
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
民族政权并立是在宋辽时期,排除C;
藩镇割据是在唐朝末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2021·玉林)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外重内轻 C.君弱臣强 D.重文轻武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来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的是北宋的重文轻武的特点,D正确;
无为而治、外重内轻、君弱臣强都不是题干体现的北宋的政治特点,排除ABC。
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知道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4.(2021·玉林)下图是《元代戏曲家分布图》。据此可以说明当时( )
A.广大民众生活安逸 B.北方文人大量南迁
C.戏曲广泛流行南北 D.戏曲表演形式多样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据《元代戏曲家分布图》可知,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戏曲家都分布较多,这说明戏曲流行南北,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元代戏曲家分布”,未涉及民众生活状况、文人的迁移及戏曲的表演形式,故A 、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代的戏曲的相关知识,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5.(2021·玉林)1853年,太平天国为了巩固政权,建立一个理想的地上“天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颁布(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北京市民宣言》 D.《变法通议》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所以A项符合题意;
B项是1859年洪仁玕所著,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
C项是五四运动时期起草的宣言,排除;
D项是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文章,排除。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领袖建立其理想社会的纲领文件。
6.(2021·玉林)下边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陈化成力战英军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抗击联军 D.聂士成天津殉国
【答案】B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根据“1978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故答案选B;
陈化成力战英军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A;
义和团抗击联军是在1900年,排除C;
聂士成在天津殉国是在1900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 注意对材料分析,掌握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及其事迹。
7.(2021·玉林)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这些起义( )
A.宣告清朝专制统治结束 B.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C.推翻了袁世凯独裁统治 D.推动了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推动了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故答案选D;
这些起义并没有结束清朝的专制统治,排除A;
此时尚未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和袁世凯独裁统治,排除B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的相关知识。
8.(2021·玉林)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据此可知( )
A.李大钊最早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
B.《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C.李大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广泛建立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说明李大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答案选C;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最早”,排除A;
《新青年》并不是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排除B;
根据李大钊的活动不能说明中共早期党组织的广泛建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史实。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9.(2021·玉林)下图可以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A.农民积极参加工农革命军 B.大量民众不断涌入解放区
C.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D.抗日根据地力量快速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37—1940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共产党员”、“人民军队”、“根据地”、“根据地人口”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力量的快速发展,故答案选D;
工农革命军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B;
材料仅能体现根据地抗日力量的发展,不能说明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以及意义。
10.(2021·玉林)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事件标志看( )
A.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答案】A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故答案选A;
BCD都与西藏和平解放这一事件的意义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11.(2021·玉林)下图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 )
A.三角贸易的兴盛 B.文艺复兴的传播
C.各洲物种的交流 D.世界人口的迁移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掀起了人口迁移的洪流。其特点是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移向未开发国家。具体表现是:从欧洲迁往美洲,西班牙、葡萄牙、英、法、荷等到美洲殖民,掠夺财宝和资源;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奴隶贸易猖獗;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等地区,所以图片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人口的迁移,D项符合题意;
AB项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
C项在图片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新航路开辟的内容与影响。
12.(2021·玉林)“1789~1791年的特征在于废弃‘旧制度’和确立新的社会规则,以及建造国家的新的政治框架。”据此判断,材料评述的事件是( )
A.美国内战 B.法国大革命
C.日本明治维新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789—1791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故答案选B;
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与1789—1791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789~1791年的特征在于废弃旧制度’和确立新的社会规则,以及建造国家的新的政治框架”。
13.(2021·玉林)某科学家因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而统治了19世纪的科学。该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牛顿 C.斯蒂芬森 D.戴姆勒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可知该科学家提出了进化论,所以应该是达尔文,故答案选A;
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体系,排除B;
斯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排除C;
戴姆勒发明了内燃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题干关键信息“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而统治了19世纪的科学”。
14.(2021·玉林)1914年欧洲大陆的人口是1750年的3倍以上。当时新医药科学的应用,如接种疫苗和对传染病人的隔离,使西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的至少30%降低到1914年的15‰左右。这说明推动欧洲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 )
A.经济的发展 B.营养的改善 C.医学的进步 D.教育的普及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接种疫苗和对传染病人的隔离,使西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的至少30%降低到1914年的15%o左右”可知通过接种疫苗和隔离传染病人,使得西欧的死亡率大大下降,由此可知医学的进步推动了欧洲人口的增长,故答案选C,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2021·玉林)在漫画中,“山姆大叔”(美国)是病人,罗斯福总统是医生,国会是护士。该漫画表达的旨意是( )
A.个人社会角色都可能发生变化 B.希望罗斯福通过新政拯救美国
C.美国需不断完善失业救济体系 D.新政无法改变美国的根本问题
【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依据漫画信息“山姆大叔(美国)是病人”“罗斯福总统是医生”“国会是护士”可知,罗斯福新政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宣布实施新政,通过国会立法,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所以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希望罗斯福通过新政拯救美国,B项符合题意;
而ACD三项均与漫画表达的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二、综合题
16.(2021·玉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高祖时期,下令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把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出现了历史上称为“①________”的统治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简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②________”。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曲辕犁
(1)请将材料一、二中的①②处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农业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
【答案】(1)①文景之治;②开元盛世。
(2)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3)政府政策的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发明推广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4)农业是国家兴盛的基础,只有农业繁荣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根据“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得出是文景之治;根据“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得出是开元盛世。所以①是文景之治;②是开元盛世。
(2)根据“把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得出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3)根据“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简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政府政策的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发明推广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农业是国家兴盛的基础,只有农业繁荣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气象等相关史实。
17.(2021·玉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9年,17岁的彼得宣布亲政,是为彼得一世。他为了改变俄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于1697年亲自率领俄国大使团出访欧洲18个月。回国后,彼得一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上层社会和普通百姓中推行社会习俗改革;创办俄国科学院、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纸等;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海军;改革国家机构,设立枢密院等。彼得一世意志坚强、身体力行,改革前后持续了26年,促进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大大增强。
材料二:进入19世纪后,俄国农奴制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专制制度的统治危机。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亚历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开始秘密组织人员草拟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还推行国家机关改革、军事改革等。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以上均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俄国的哪两场重要改革?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两场改革的相同点,并指出材料二改革的内容与材料一的最大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一场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
(2)目的相同:为了摆脱内外交困;内容:都涉及政治、军事改革;影响: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3)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等。
【知识点】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彼得一世。他为了改变俄国内忧外患的局面,……彼得一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上层社会和普通百姓中推行社会习俗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根据材料二“进入19世纪后,俄国农奴制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亚历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开始秘密组织人员草拟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1861年俄国改革。
(2)根据材料一“1689年,……是为彼得一世。他为了改变俄国内忧外患的局面……,彼得一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材料二“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亚历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开始秘密组织人员草拟改革措施,”可得出这两场改革的相同点:为了摆脱内外交困;根据材料一“彼得一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海军;改革国家机构,设立枢密院等。”和材料二“亚历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开始秘密组织人员草拟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还推行国家机关改革、军事改革等。”可得出改革的内容都涉及政治、军事改革;根据材料一“改革前后持续了26年,促进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大大增强。”和材料二“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可得出两次改革的相同点: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反映的1861年俄国改革和材料一反映的彼得一世改革在内容上最大的不同是农奴制。彼得一世改革是强化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废除农奴制。
(3)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等。
【点评】 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俄国的两场重要改革、以及两场改革的异同点、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8.(2021·玉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项目 内容
伟大政党 中国共产党自 A 年诞生之日起,就把为 B 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已从建党之初的50多名党员的新生政党发展成为现在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C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伟大功业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 D 的伟大飞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继取得了五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E ,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伟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F 、延安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①走出去②抗战精神③伟大理想④马克思主义⑤强起来⑥抗美援朝精神⑦伟大道路⑧雷锋精神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⑩中国梦
材料二:在湘江战役中,负责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在不足1000人,且成为一支深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的情况下,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率领全师战士奋勇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伤重被俘后,拒不投降,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请将材料一中的A、B处填写完整。
(2)请从材料一表格下的①~⑥内容中选择正确的4项,并将其序号填入表中C、D、E、F相应位置。(只填序号,多填、错填不得分)
(3)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4)根据材料三,概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所体现的主要观点。
(5)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有哪些宝贵经验需要我们传承好、发扬好?
【答案】(1)A:1921;B:人民。
(2)C—⑦,D—⑤,E—⑨,F—②。
(3)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5)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日精神、延安精神等。
【知识点】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所以A为1921;B为人民。
(2)根据“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信息可知C是指的是伟大道路。中共成立后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五大理论成果中还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知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和延安精神。所以C对应⑦;D对应⑤,E对应⑨,F对应②。
(3)根据“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率领全师战士奋勇抵抗”、“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伤重被俘后,拒不投降,壮烈牺牲”可知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习近平论述了人民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所以体现的主要观点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5)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日精神、延安精神等宝贵经验需要传承好、发扬好。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广西玉林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玉林)下图所示是春秋时期的铁制器物。据此可以判断,春秋时期( )
A.铁制器物开始出现 B.铁制武器种类丰富
C.铁制农具已经使用 D.铁器已经取代铜器
2.(2021·玉林)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3.(2021·玉林)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外重内轻 C.君弱臣强 D.重文轻武
4.(2021·玉林)下图是《元代戏曲家分布图》。据此可以说明当时( )
A.广大民众生活安逸 B.北方文人大量南迁
C.戏曲广泛流行南北 D.戏曲表演形式多样
5.(2021·玉林)1853年,太平天国为了巩固政权,建立一个理想的地上“天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颁布(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北京市民宣言》 D.《变法通议》
6.(2021·玉林)下边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陈化成力战英军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抗击联军 D.聂士成天津殉国
7.(2021·玉林)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这些起义( )
A.宣告清朝专制统治结束 B.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C.推翻了袁世凯独裁统治 D.推动了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8.(2021·玉林)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据此可知( )
A.李大钊最早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
B.《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C.李大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广泛建立
9.(2021·玉林)下图可以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A.农民积极参加工农革命军 B.大量民众不断涌入解放区
C.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D.抗日根据地力量快速发展
10.(2021·玉林)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事件标志看( )
A.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11.(2021·玉林)下图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 )
A.三角贸易的兴盛 B.文艺复兴的传播
C.各洲物种的交流 D.世界人口的迁移
12.(2021·玉林)“1789~1791年的特征在于废弃‘旧制度’和确立新的社会规则,以及建造国家的新的政治框架。”据此判断,材料评述的事件是( )
A.美国内战 B.法国大革命
C.日本明治维新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2021·玉林)某科学家因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而统治了19世纪的科学。该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牛顿 C.斯蒂芬森 D.戴姆勒
14.(2021·玉林)1914年欧洲大陆的人口是1750年的3倍以上。当时新医药科学的应用,如接种疫苗和对传染病人的隔离,使西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的至少30%降低到1914年的15‰左右。这说明推动欧洲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 )
A.经济的发展 B.营养的改善 C.医学的进步 D.教育的普及
15.(2021·玉林)在漫画中,“山姆大叔”(美国)是病人,罗斯福总统是医生,国会是护士。该漫画表达的旨意是( )
A.个人社会角色都可能发生变化 B.希望罗斯福通过新政拯救美国
C.美国需不断完善失业救济体系 D.新政无法改变美国的根本问题
二、综合题
16.(2021·玉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高祖时期,下令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把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出现了历史上称为“①________”的统治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简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②________”。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曲辕犁
(1)请将材料一、二中的①②处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农业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
17.(2021·玉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9年,17岁的彼得宣布亲政,是为彼得一世。他为了改变俄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于1697年亲自率领俄国大使团出访欧洲18个月。回国后,彼得一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上层社会和普通百姓中推行社会习俗改革;创办俄国科学院、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纸等;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海军;改革国家机构,设立枢密院等。彼得一世意志坚强、身体力行,改革前后持续了26年,促进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大大增强。
材料二:进入19世纪后,俄国农奴制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专制制度的统治危机。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亚历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开始秘密组织人员草拟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还推行国家机关改革、军事改革等。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以上均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俄国的哪两场重要改革?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两场改革的相同点,并指出材料二改革的内容与材料一的最大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一场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18.(2021·玉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项目 内容
伟大政党 中国共产党自 A 年诞生之日起,就把为 B 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已从建党之初的50多名党员的新生政党发展成为现在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C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伟大功业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 D 的伟大飞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继取得了五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E ,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伟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F 、延安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①走出去②抗战精神③伟大理想④马克思主义⑤强起来⑥抗美援朝精神⑦伟大道路⑧雷锋精神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⑩中国梦
材料二:在湘江战役中,负责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在不足1000人,且成为一支深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的情况下,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率领全师战士奋勇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伤重被俘后,拒不投降,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请将材料一中的A、B处填写完整。
(2)请从材料一表格下的①~⑥内容中选择正确的4项,并将其序号填入表中C、D、E、F相应位置。(只填序号,多填、错填不得分)
(3)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4)根据材料三,概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所体现的主要观点。
(5)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有哪些宝贵经验需要我们传承好、发扬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制器物,故答案选A;
图示仅展示了铁制器物,但无法说明种类丰富和铁制农具已经使用,排除BC;
铁器取代铜器的信息更是无从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知道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2.【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的衰亡,故答案选B;
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
民族政权并立是在宋辽时期,排除C;
藩镇割据是在唐朝末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来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的是北宋的重文轻武的特点,D正确;
无为而治、外重内轻、君弱臣强都不是题干体现的北宋的政治特点,排除ABC。
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知道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4.【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据《元代戏曲家分布图》可知,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戏曲家都分布较多,这说明戏曲流行南北,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元代戏曲家分布”,未涉及民众生活状况、文人的迁移及戏曲的表演形式,故A 、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代的戏曲的相关知识,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5.【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所以A项符合题意;
B项是1859年洪仁玕所著,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
C项是五四运动时期起草的宣言,排除;
D项是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文章,排除。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领袖建立其理想社会的纲领文件。
6.【答案】B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根据“1978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故答案选B;
陈化成力战英军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A;
义和团抗击联军是在1900年,排除C;
聂士成在天津殉国是在1900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 注意对材料分析,掌握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及其事迹。
7.【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推动了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故答案选D;
这些起义并没有结束清朝的专制统治,排除A;
此时尚未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和袁世凯独裁统治,排除B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的相关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说明李大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答案选C;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最早”,排除A;
《新青年》并不是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排除B;
根据李大钊的活动不能说明中共早期党组织的广泛建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史实。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9.【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37—1940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共产党员”、“人民军队”、“根据地”、“根据地人口”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力量的快速发展,故答案选D;
工农革命军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B;
材料仅能体现根据地抗日力量的发展,不能说明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以及意义。
10.【答案】A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故答案选A;
BCD都与西藏和平解放这一事件的意义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11.【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掀起了人口迁移的洪流。其特点是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移向未开发国家。具体表现是:从欧洲迁往美洲,西班牙、葡萄牙、英、法、荷等到美洲殖民,掠夺财宝和资源;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奴隶贸易猖獗;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等地区,所以图片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人口的迁移,D项符合题意;
AB项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
C项在图片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新航路开辟的内容与影响。
12.【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789—1791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故答案选B;
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与1789—1791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789~1791年的特征在于废弃旧制度’和确立新的社会规则,以及建造国家的新的政治框架”。
13.【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可知该科学家提出了进化论,所以应该是达尔文,故答案选A;
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体系,排除B;
斯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排除C;
戴姆勒发明了内燃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题干关键信息“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而统治了19世纪的科学”。
14.【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接种疫苗和对传染病人的隔离,使西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的至少30%降低到1914年的15%o左右”可知通过接种疫苗和隔离传染病人,使得西欧的死亡率大大下降,由此可知医学的进步推动了欧洲人口的增长,故答案选C,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依据漫画信息“山姆大叔(美国)是病人”“罗斯福总统是医生”“国会是护士”可知,罗斯福新政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宣布实施新政,通过国会立法,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所以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希望罗斯福通过新政拯救美国,B项符合题意;
而ACD三项均与漫画表达的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1)①文景之治;②开元盛世。
(2)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3)政府政策的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发明推广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4)农业是国家兴盛的基础,只有农业繁荣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根据“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得出是文景之治;根据“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得出是开元盛世。所以①是文景之治;②是开元盛世。
(2)根据“把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得出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3)根据“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简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政府政策的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发明推广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农业是国家兴盛的基础,只有农业繁荣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气象等相关史实。
17.【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
(2)目的相同:为了摆脱内外交困;内容:都涉及政治、军事改革;影响: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3)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等。
【知识点】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彼得一世。他为了改变俄国内忧外患的局面,……彼得一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上层社会和普通百姓中推行社会习俗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根据材料二“进入19世纪后,俄国农奴制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亚历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开始秘密组织人员草拟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1861年俄国改革。
(2)根据材料一“1689年,……是为彼得一世。他为了改变俄国内忧外患的局面……,彼得一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材料二“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亚历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开始秘密组织人员草拟改革措施,”可得出这两场改革的相同点:为了摆脱内外交困;根据材料一“彼得一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海军;改革国家机构,设立枢密院等。”和材料二“亚历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开始秘密组织人员草拟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还推行国家机关改革、军事改革等。”可得出改革的内容都涉及政治、军事改革;根据材料一“改革前后持续了26年,促进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大大增强。”和材料二“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可得出两次改革的相同点: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反映的1861年俄国改革和材料一反映的彼得一世改革在内容上最大的不同是农奴制。彼得一世改革是强化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废除农奴制。
(3)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等。
【点评】 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俄国的两场重要改革、以及两场改革的异同点、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8.【答案】(1)A:1921;B:人民。
(2)C—⑦,D—⑤,E—⑨,F—②。
(3)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5)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日精神、延安精神等。
【知识点】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所以A为1921;B为人民。
(2)根据“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信息可知C是指的是伟大道路。中共成立后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五大理论成果中还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知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和延安精神。所以C对应⑦;D对应⑤,E对应⑨,F对应②。
(3)根据“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率领全师战士奋勇抵抗”、“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伤重被俘后,拒不投降,壮烈牺牲”可知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习近平论述了人民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所以体现的主要观点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5)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日精神、延安精神等宝贵经验需要传承好、发扬好。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