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2020·荆州)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奠定了境内各民族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基础的是( )
A.设置基层社会组织 B.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C.开拓经营边疆地区 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2.(2020·荆州)中华传统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中国古代提出“治未病”理论的人是( )
A.张骞 B.张仲景 C.蔡伦 D.司马迁
3.(2020·荆州)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是由于( )
A.郡县制的实行 B.刺史制度的推行
C.科举制的创立 D.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4.(2021七下·东坡月考)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描写了“啼妆”的特点:“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 )
A.城市商业的繁荣 B.诗歌创作的丰富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妇女地位的提高
5.(2020·荆州)张之洞认为:“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之于铁。”为此,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创办了(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6.(2020·荆州)1943年,画家古元创作了现实题材的美术作品《减租斗争》(又名《减租会》,见图)。作品反映的减租斗争的历史意义是( )
A. 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 B.促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D.巩固壮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7.(2020·荆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说:“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20世纪50年代,为促进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中国政府的外交行动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8.(2020·荆州)1970年4月下旬,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这表明我国( )
A.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9.(2020·荆州)《共产党宣言》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材料评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
C.欧洲垦殖运动的意义 D.欧洲手工工场的作用
10.(2020·荆州)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人权宣言》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激发人民革命热情 B.打击欧洲反法联盟
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D.把大革命推向高潮
11.(2021·德庆模拟)历史表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下列事件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三国协约的形成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2.(2020·荆州)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非洲年”的历史含义是( )
A. 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浪潮 B.亚非国家凝聚“万隆精神”
C.殖民统治在非洲彻底终结 D.揭开非洲民族独立的序幕
二、综合题
13.(2020·荆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即改良主义运动;更大的一件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运动。
——摘自范文澜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两件大事分别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各回答1点)
(2)根据材料二以国民革命运动的相关史实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略举1例)
14.(2020·荆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掀起争当先进生产者的热潮,“超额和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指标”成为最响亮的口号。掏粪工人时传祥、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纺织能手郝建秀和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等众多劳动模范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劳动光荣、爱厂如家、大搞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成为了全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观。到1956年,我国提前一年完成一五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在农村,以某项专业生产和经营为基础,出现了“蔬菜大王”“苹果大王”“养猪大王”等名噪一时的专业户。在城镇,出现了工商个体户,如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在政策支持下辞职办起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解决了一些返城知青和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据统计,仅1980年一年,全国批准开业的工商个体户就有10多万户。
——均摘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产生了什么新的社会风尚?新的社会风尚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80年代,我国专业户、个体户等新社会群体的出现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回答2点)
15.(2020·荆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788年,在英国142个棉纺织厂中,有女工3.1万人、童工2.5万人。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雇佣童工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雇佣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32年,英国对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参加政权的机会。但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被排斥在选民之外。此后,英国工人阶级和劳动妇女通过斗争不断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1836年开始的宪章运动,中心内容是工人阶级要求获得普选权。1867年,部分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1886年,全国60%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但是妇女无选举权。在妇女争取与男子相同权利的女权运动推动下,1918年,国会通过《全民代表法案》,英国妇女开始有条件获得选举权。后来,又制定了男女平等选举法,降低了女性选民的年龄门槛等,实现了两性政治权利基本平等。
——均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工厂雇佣工人具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初期,促进英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选举权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16.(2020·荆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在农业中大量施用化肥。每公顷农业用地施用的化肥由1880年的1.7公担增加到1913年的20.1公担,全部农业过磷酸钙的施用由1890年的500万公担增加到1913年的2000万公担。从1881年到1913年,德国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约75,谷物年产量从1730万吨增加到2790万吨。
材料二
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摘自于沛主编《世界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德国农业大量施用化肥的历史影响。(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粮食日的设立,留给我们哪些启示?(回答2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经济,统一货币,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涉及政治制度,可排除;
选项B涉及思想方面与汉武帝相关,可排除;
选项C涉及军事方面,可排除。
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编写了著名医书《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B符合题意;
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定基础,为我国古代著名外交家,A排除;
蔡伦是东汉宦官,改进造纸术,C排除;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著有史学著作《史记》,D排除。
故答案选B。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张仲景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反映了这一制度不能真正选拔有才能的人,为改变这一局面,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所以C项符合题意;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4.【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因此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 C 项符合题意;
AB 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D 项与题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解题关键是理解: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5.【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之于铁。”可知,材料特别强调创办钢铁工业对于发展近代工业和强国富民的重要意义,这是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汉阳铁厂的理由,B正确;
安庆内军械所是曾国藩创办的洋务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洋务军事企业,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办的洋务军事企业,与张之洞无关,ACD排除。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事迹。
6.【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在土地政策方面,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1943年,画家古元创作了现实题材的美术作品《减租斗争》(又名《减租会》,见图)。作品反映的减租斗争的历史意义是巩固壮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选项D符合题意;
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A排除;
1936年促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B排除;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C排除。
故答案选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7.【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促进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符合题意;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B排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排除;
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会晤,D排除。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50年代的外交成就,重点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标志着新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8.【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从天空传出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D正确;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排除A;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排除B;
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排除C。
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
9.【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加强了美洲与欧洲、亚洲等地的商业往来,为殖民掠夺创造了条件,这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符合题意;
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的开辟产生的影响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10.【答案】C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789年8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人权宣言》打击了法国封建统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是其进步性,C正确;
激发人民革命热情、打击欧洲反法联盟与《人权宣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
雅各宾派把大革命推向高潮,排除D。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掌握法国大革命的时间、过程、文献、历史意义。
11.【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A.三国同盟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爆发后,面对法西斯的侵略,美英苏中等国联合起来,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这一时期,苏联是社会主义,美英等国是资本主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打败人类共同的敌人法西斯,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三国协约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2.【答案】A
【知识点】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后,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之后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浪潮风起云涌,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此被称为“非洲年”,因此“非洲年”的历史含义是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浪潮,A符合题意;
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亚非拉国家奋起以及影响。
13.【答案】(1)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等。
(2)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担任政治和军事教育工作,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共产党员在北伐进军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知识点】戊戌变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件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等。根据材料“更大的一件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等。
(2)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担任政治和军事教育工作,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共产党员在北伐进军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点评】 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有关史实。
14.【答案】(1)出现了学习劳模、热爱劳动、争当先进生产者的社会风尚。(回答“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爱厂如家”、“为国奉献”等均可)原因:争当先进生产者运动的推动;劳模精神的激励;第一个五年计划调动了劳动者的工作热情;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增强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焕发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扩大了城镇就业;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等。
【知识点】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掀起争当先进生产者的热潮”“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劳动光荣、爱厂如家、大搞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成为了全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观。”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产生了学习劳模、热爱劳动、争当先进生产者的社会风尚。其原因有争当先进生产者运动的推动;劳模精神的激励;第一个五年计划调动了劳动者的工作热情;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增强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焕发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等。
(2)由材料二“在农村,以某项专业生产和经营为基础……名噪一时的专业户”“在城镇,出现了工商个体户……解决了一些返城知青和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专业户、个体户等新社会群体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扩大了城镇就业;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等。
【点评】 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20世纪50年代我国产生的新的社会风尚及其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15.【答案】(1)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
(2)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权利意识的增强,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不断斗争的结果,英国宪章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就业提高妇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等。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据统计,1788年,在英国142个棉纺织厂中,有女工3.1万人、童工2.5万人。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雇佣童工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雇佣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工厂雇佣工人的特点是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
(2)根据材料二“此后,英国工人阶级和劳动妇女通过斗争不断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可知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不断斗争,根据材料二“1836年开始的宪章运动,中心内容是工人阶级要求获得普选权”“在妇女争取与男子相同权利的女权运动推动下”可知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权利意识的增强,英国宪章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推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原因还有科学社会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就业提高妇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宪章运动等相关史实。
16.【答案】(1)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满足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土壤退化和水、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2)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加强对农业的投入;保护世界可耕地面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消除全球饥荒和营养不良现象;控制全球人口过快增长等。(言之有理也可)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在农业中大量施用化肥……德国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约75,谷物年产量从1730万吨增加到2790万吨。”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农业大量施用化肥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满足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土壤退化和水、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加强对农业的投入;保护世界可耕地面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消除全球饥荒和营养不良现象;控制全球人口过快增长等。
【点评】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农业的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1 / 1湖北省荆州市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2020·荆州)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奠定了境内各民族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基础的是( )
A.设置基层社会组织 B.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C.开拓经营边疆地区 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经济,统一货币,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涉及政治制度,可排除;
选项B涉及思想方面与汉武帝相关,可排除;
选项C涉及军事方面,可排除。
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2020·荆州)中华传统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中国古代提出“治未病”理论的人是( )
A.张骞 B.张仲景 C.蔡伦 D.司马迁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编写了著名医书《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B符合题意;
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定基础,为我国古代著名外交家,A排除;
蔡伦是东汉宦官,改进造纸术,C排除;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著有史学著作《史记》,D排除。
故答案选B。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张仲景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3.(2020·荆州)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是由于( )
A.郡县制的实行 B.刺史制度的推行
C.科举制的创立 D.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反映了这一制度不能真正选拔有才能的人,为改变这一局面,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所以C项符合题意;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4.(2021七下·东坡月考)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描写了“啼妆”的特点:“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 )
A.城市商业的繁荣 B.诗歌创作的丰富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妇女地位的提高
【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因此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 C 项符合题意;
AB 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D 项与题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解题关键是理解: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5.(2020·荆州)张之洞认为:“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之于铁。”为此,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创办了(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之于铁。”可知,材料特别强调创办钢铁工业对于发展近代工业和强国富民的重要意义,这是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汉阳铁厂的理由,B正确;
安庆内军械所是曾国藩创办的洋务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洋务军事企业,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办的洋务军事企业,与张之洞无关,ACD排除。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事迹。
6.(2020·荆州)1943年,画家古元创作了现实题材的美术作品《减租斗争》(又名《减租会》,见图)。作品反映的减租斗争的历史意义是( )
A. 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 B.促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D.巩固壮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在土地政策方面,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1943年,画家古元创作了现实题材的美术作品《减租斗争》(又名《减租会》,见图)。作品反映的减租斗争的历史意义是巩固壮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选项D符合题意;
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A排除;
1936年促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B排除;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C排除。
故答案选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7.(2020·荆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说:“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20世纪50年代,为促进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中国政府的外交行动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促进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符合题意;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B排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排除;
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会晤,D排除。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50年代的外交成就,重点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标志着新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8.(2020·荆州)1970年4月下旬,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这表明我国( )
A.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从天空传出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D正确;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排除A;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排除B;
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排除C。
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
9.(2020·荆州)《共产党宣言》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材料评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
C.欧洲垦殖运动的意义 D.欧洲手工工场的作用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加强了美洲与欧洲、亚洲等地的商业往来,为殖民掠夺创造了条件,这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符合题意;
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的开辟产生的影响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10.(2020·荆州)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人权宣言》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激发人民革命热情 B.打击欧洲反法联盟
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D.把大革命推向高潮
【答案】C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789年8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人权宣言》打击了法国封建统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是其进步性,C正确;
激发人民革命热情、打击欧洲反法联盟与《人权宣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
雅各宾派把大革命推向高潮,排除D。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掌握法国大革命的时间、过程、文献、历史意义。
11.(2021·德庆模拟)历史表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下列事件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三国协约的形成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A.三国同盟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爆发后,面对法西斯的侵略,美英苏中等国联合起来,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这一时期,苏联是社会主义,美英等国是资本主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打败人类共同的敌人法西斯,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三国协约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2.(2020·荆州)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非洲年”的历史含义是( )
A. 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浪潮 B.亚非国家凝聚“万隆精神”
C.殖民统治在非洲彻底终结 D.揭开非洲民族独立的序幕
【答案】A
【知识点】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后,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之后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浪潮风起云涌,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此被称为“非洲年”,因此“非洲年”的历史含义是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浪潮,A符合题意;
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亚非拉国家奋起以及影响。
二、综合题
13.(2020·荆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即改良主义运动;更大的一件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运动。
——摘自范文澜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两件大事分别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各回答1点)
(2)根据材料二以国民革命运动的相关史实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略举1例)
【答案】(1)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等。
(2)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担任政治和军事教育工作,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共产党员在北伐进军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知识点】戊戌变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件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等。根据材料“更大的一件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等。
(2)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担任政治和军事教育工作,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共产党员在北伐进军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点评】 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有关史实。
14.(2020·荆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掀起争当先进生产者的热潮,“超额和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指标”成为最响亮的口号。掏粪工人时传祥、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纺织能手郝建秀和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等众多劳动模范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劳动光荣、爱厂如家、大搞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成为了全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观。到1956年,我国提前一年完成一五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在农村,以某项专业生产和经营为基础,出现了“蔬菜大王”“苹果大王”“养猪大王”等名噪一时的专业户。在城镇,出现了工商个体户,如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在政策支持下辞职办起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解决了一些返城知青和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据统计,仅1980年一年,全国批准开业的工商个体户就有10多万户。
——均摘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产生了什么新的社会风尚?新的社会风尚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80年代,我国专业户、个体户等新社会群体的出现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回答2点)
【答案】(1)出现了学习劳模、热爱劳动、争当先进生产者的社会风尚。(回答“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爱厂如家”、“为国奉献”等均可)原因:争当先进生产者运动的推动;劳模精神的激励;第一个五年计划调动了劳动者的工作热情;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增强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焕发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扩大了城镇就业;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等。
【知识点】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掀起争当先进生产者的热潮”“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劳动光荣、爱厂如家、大搞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成为了全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观。”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产生了学习劳模、热爱劳动、争当先进生产者的社会风尚。其原因有争当先进生产者运动的推动;劳模精神的激励;第一个五年计划调动了劳动者的工作热情;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增强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焕发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等。
(2)由材料二“在农村,以某项专业生产和经营为基础……名噪一时的专业户”“在城镇,出现了工商个体户……解决了一些返城知青和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专业户、个体户等新社会群体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扩大了城镇就业;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等。
【点评】 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20世纪50年代我国产生的新的社会风尚及其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15.(2020·荆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788年,在英国142个棉纺织厂中,有女工3.1万人、童工2.5万人。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雇佣童工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雇佣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32年,英国对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参加政权的机会。但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被排斥在选民之外。此后,英国工人阶级和劳动妇女通过斗争不断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1836年开始的宪章运动,中心内容是工人阶级要求获得普选权。1867年,部分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1886年,全国60%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但是妇女无选举权。在妇女争取与男子相同权利的女权运动推动下,1918年,国会通过《全民代表法案》,英国妇女开始有条件获得选举权。后来,又制定了男女平等选举法,降低了女性选民的年龄门槛等,实现了两性政治权利基本平等。
——均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工厂雇佣工人具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初期,促进英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选举权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答案】(1)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
(2)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权利意识的增强,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不断斗争的结果,英国宪章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就业提高妇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等。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据统计,1788年,在英国142个棉纺织厂中,有女工3.1万人、童工2.5万人。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雇佣童工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雇佣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工厂雇佣工人的特点是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
(2)根据材料二“此后,英国工人阶级和劳动妇女通过斗争不断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可知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不断斗争,根据材料二“1836年开始的宪章运动,中心内容是工人阶级要求获得普选权”“在妇女争取与男子相同权利的女权运动推动下”可知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权利意识的增强,英国宪章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推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原因还有科学社会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就业提高妇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宪章运动等相关史实。
16.(2020·荆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在农业中大量施用化肥。每公顷农业用地施用的化肥由1880年的1.7公担增加到1913年的20.1公担,全部农业过磷酸钙的施用由1890年的500万公担增加到1913年的2000万公担。从1881年到1913年,德国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约75,谷物年产量从1730万吨增加到2790万吨。
材料二
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摘自于沛主编《世界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德国农业大量施用化肥的历史影响。(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粮食日的设立,留给我们哪些启示?(回答2点)
【答案】(1)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满足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土壤退化和水、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2)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加强对农业的投入;保护世界可耕地面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消除全球饥荒和营养不良现象;控制全球人口过快增长等。(言之有理也可)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在农业中大量施用化肥……德国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约75,谷物年产量从1730万吨增加到2790万吨。”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农业大量施用化肥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满足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土壤退化和水、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加强对农业的投入;保护世界可耕地面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消除全球饥荒和营养不良现象;控制全球人口过快增长等。
【点评】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农业的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