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徐州市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苏省徐州市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8 22:04:37

文档简介

江苏省徐州市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1.(2020·徐州)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是半坡居民的生活器具之一。半坡居民是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典型代表之一。C正确;
甲骨文和司母戊鼎出现在商朝,当时是奴隶制王朝。AB错误;
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D错误。
综上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解答本题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并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
2.(2020·徐州)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年代尺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局面,两汉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年代尺反映的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故B项正确;
夏、商、周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C不符合题意;
政权分立时期,战乱频繁,人口流动,不同民族相互交融,民族关系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读取图片信息判断分析史实的能力。
3.(2020·徐州)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身强力壮者的敕文,但文件到门下省,魏征不同意,退回中书,又经御画,中书省再发,魏征还是坚持己见。材料中涉及的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行省制
【答案】B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涉及的是唐朝时期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B正确;
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确立的中央官制,A排除;
明朝在废除丞相制度后实行内阁制,C排除;
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地方实行行省制,D排除。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0·徐州)从下图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
A.宋朝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
C.明朝废除丞相不断强化皇权 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贵,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设三司分管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设锦衣卫监视官民,这些措施都使皇权不断强化,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涉及文臣地位的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提及中书省,故B不符合题意;
军机处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以图示为背景依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读取图片信息判断分析史实的能力。
5.(2020·徐州)下表中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1766年) 7414495
A.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曲辕犁、筒车开始使用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图表信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可知,图表反映了清朝初期耕地面积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三国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明朝时期广泛种植玉米、甘等高产作物,唐朝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筒车,故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选A项。
【点评】 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清朝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6.(2020·徐州)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下列人物与其主张一致的是(  )
A.李鸿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梁启超——“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C.孙中山——“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陈独秀——“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主张, A 项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是李鸿章的主张, B 项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是梁启超的主张, C 项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
“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是陈独秀的主张, D 项对应一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的相关史实。
7.(2020·徐州)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以上数据说明(  )
A.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B.中国开始迈上工业化强国之路
C.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D.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安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可知,材料反映了1912年到1919年我国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12年到191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D正确;
19世纪60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A排除;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开始向工业化国家迈进,B排除;
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扩大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C排除。
故答案选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好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8.(2020·徐州)掌握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革命军队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八路军、新四军②人民解放军③中国工农红军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答案】A
【知识点】解放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928年,毛泽东和朱德等人在井冈山会师后,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实行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国民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改称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解放战争,因此革命军队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是③①②,A正确,BCD排除。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不同时期革命军队的相关史实。
9.(2020·徐州)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以下两组照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1990年代的浦东 现在的浦东
A.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体系
C.包干到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D.打开“窗口”引领对外开放潮流
【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结合深圳和浦东都是属于经济特区,位于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故D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包干到户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0.(2020·徐州)小明去下图地区旅游,能游览到的景点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尼罗河,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非洲东北部,尼罗河蜿蜒北流,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C是金字塔,正确;
A是古罗马大竞技场,属于罗马,罗马文化发源于意大利半岛的地中海,A排除;
B是北京城,是中国的建筑,古中国的文明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B排除;
D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遗址,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图片信息“尼罗河”,由此判断出是古代埃及。
11.(2020·徐州)漫画反映时代政治、经济、生活。图反映了美国罗斯福新政的(  )
A.背景 B.措施 C.特征 D.影响
【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美国罗斯福新政”及图片信息“经济危机、HELP、SOS”,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给各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因此图片漫画反映了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A项符合题意;
而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特点以及影响。
12.(2020·徐州)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据此可知冷战(  )
A. 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发展 B.促成了欧洲的联合
C.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促进了全球化进程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都属于科技方面的内容,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而此时期又是冷战时期,由此可知,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发展,A符合题意;
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冷战政策和美苏争霸的相关知识。
13.(2020·徐州)20世纪初期,妇女开始赢得选举权。1900年,只有一个国家的妇女赢得了全国大选的选举权,到1950年,已有69个国家的妇女可以参加选举,到1975年则是129个国家。这说明(  )
A. 妇女完全摆脱了家庭束缚 B.妇女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C.妇女实现与男性完全平等 D.妇女解放运动彻底胜利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材料中“1900年,只有一个国家的妇女得了全国大选的选举权,到1950年。已有69个国家”等内容,可以看出,妇女的政治地位正在逐步提高,故B选项正确;
题目中并没有说明妇女和家庭束缚之间的关系,所以无法体现,故A错误;
题目中并没有对妇女和男性地位进行比较,所以无法体现妇女的完全与男性平等,故C选项错误;
题目中只是说明到1975年,129个国家实现了妇女的选举权,而非全部国家,所以并不能够说明妇女解放运动的彻底胜利,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妇女政治地位的逐步提高的相关史实。
14.(2020·徐州)《资治通鉴》
材料 《资治通鉴》的战国秦汉内容大都取材于《史记》《汉书》《后汉书》几部正史,而隋唐五代的记载许多出于正史之外,相关的考证部分也保存着大量失传文献的片段佚文,史料价值最高。《资治通鉴》继承了《左传》《史记》的优秀叙事传统,文笔生动,常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是“资治”,因此,它主要是一部政治史,记载重点是朝代兴亡始末、重大事件、君臣事迹、政见政论、战争战役、计谋策略。清人王鸣盛称赞它是“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摘编自张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之典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 未涉及”。
①《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资治通鉴》博采正史和失传文献的片段佚文等资料。   
③《资治通鉴》记录了从周朝到宋朝的历史。   
④司马光用儒家的伦理思想来解释历史。   
(2)据材料说明王鸣盛称赞《资治通鉴》的原因。
【答案】(1)错误;正确;错误;未涉及
(2)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提供(政治)借鉴;是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据材料摘编自张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之典范》可知《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故①错误。
据材料“《资治通鉴》的战国秦汉内容大都取材于《史记》《汉书》《后汉书》几部正史,而隋唐五代的记载许多出于正史之外,相关的考证部分也保存着大量失传文献的片段佚文,史料价值最高”可知《资治通鉴》博采正史和失传文献的片段佚文等资料。故②正确。
据材料中目录可知《资治通鉴》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故③错误。
据“它主要是一部政治史,记载重点是朝代兴亡始末、重大事件、君臣事迹、政见政论、战争战役、计谋策略”可见没有体现司马光用儒家的伦理思想来解释历史。故④未涉及。(2)据材料说明王鸣盛称赞《资治通鉴》的原因,据“……相关的考证部分也保存着大量失传文献的片段佚文,史料价值最高”可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据“《资治通鉴》继承了《左传》《史记》的优秀叙事传统,文笔生动,常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据“《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是‘资治’,因此,它主要是一部政治史……”可见为后世提供(政治)借鉴;在结合所学知识,《资治通鉴》也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点评】 本题以一张图片和一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资治通鉴》,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5.(2020·徐州)工业革命
材料一
瓦特的万能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也是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注入强大的活力,并将其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兴盛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蒸汽机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许多工厂可以汇集在一起,进而形成巨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电学、磁学、光学、化学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发明层出不穷,人类的智慧像魔术般地将电灯、电话、电报、电站、电车、电机、电缆等新生事物接二连三地呼唤出来。传统的农业和半农业、乡村和半乡村社会迅速告别历史舞台,人类满怀激情地迎来城市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阶段。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某些质变,集中化、垄断化以及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大大加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瓦特的万能蒸汽机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全新”变革。(不得照抄原文)
(3)综合以上材料,总结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答案】(1)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发明为机器大工业的兴盛解决了动力问题;蒸汽机的发明促成了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的形成,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2)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动力来源由蒸汽机转变为电力、内燃机:人类由农业社会(或农业文明)进入工业社会(或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3)科学技术:科技创新;科技发明、技术进步等。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说明瓦特的万能蒸汽机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的原因,据“它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注入强大的活力,并将其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可知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据“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兴盛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可知蒸汽机的发明为机器大工业的兴盛解决了动力问题,据“蒸汽机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许多工厂可以汇集在一起,进而形成巨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可知蒸汽机的发明促成了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的形成,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全新”变革。据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可知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据材料二“人类的智慧像魔术般地将电灯、电话、电报、电站、电车、电机、电缆等新生事物接二连三地呼唤出来”可知动力来源由蒸汽机转变为电力、内燃机,据材料二“传统的农业和半农业、乡村和半乡村社会迅速告别历史舞台,人类满怀激情地迎来城市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阶段”可知人类由农业社会(或农业文明)进入工业社会(或工业文明),据材料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某些质变,集中化、垄断化以及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大大加强。”可知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3)综合以上材料,总结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两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跃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以得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或科技创新,科技发明,技术发明等。
【点评】 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瓦特的万能蒸汽机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的原因、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发生的“全新”变革等知识,明确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有科学技术;科技创新;科技发明、技术进步等。
16.(2020·徐州)中国外交政策与成就
材料一
材料二 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而且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笫二卷,下册,898页
材料三 中国坚定捍卫多边主义,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倡导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习近平主席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启示录》《人民日报》2020年1月5日
请回答:
(1)补全材料-中②处空缺的内容。仿照材料一中①②所提供的示例,将③处内容填写完整。
(2)据材料二,概括7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交出现“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并列举两项外交成果。据材料说明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结合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的“实际行动”,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答案】(1)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时间、人物、方针)
(2)原因:国际形势发生变动;党和国家领导人调整外交政策。成果: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等。(任答2点)。意义: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的外交舞台;为改革开放和外交事业打下基础。
(3)例如: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推动世界合作与发展。(事例,作用言之成理)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在中印、中缅会议联合声明中共同倡导和平五共处五项原则。仿照材料一中①②所提供的示例,③处应是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在会议期间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2)据材料二概括7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交出现“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据“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可知国际形势发生变动,据“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可知党和国家领导人调整外交政策。列举70年代上半期外交成果: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据材料说明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历史意义,据“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可知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的外交舞台;据“而且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可知为改革开放和外交事业打下基础。
(3)据材料三“中国坚定捍卫多边主义,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倡导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所学知识,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的实际行动有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倡导成立亚投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说明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合作与发展。
【点评】 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 / 1江苏省徐州市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1.(2020·徐州)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
A. B.
C. D.
2.(2020·徐州)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年代尺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3.(2020·徐州)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身强力壮者的敕文,但文件到门下省,魏征不同意,退回中书,又经御画,中书省再发,魏征还是坚持己见。材料中涉及的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行省制
4.(2020·徐州)从下图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
A.宋朝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
C.明朝废除丞相不断强化皇权 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5.(2020·徐州)下表中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1766年) 7414495
A.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曲辕犁、筒车开始使用
6.(2020·徐州)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下列人物与其主张一致的是(  )
A.李鸿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梁启超——“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C.孙中山——“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陈独秀——“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7.(2020·徐州)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以上数据说明(  )
A.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B.中国开始迈上工业化强国之路
C.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D.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8.(2020·徐州)掌握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革命军队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八路军、新四军②人民解放军③中国工农红军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9.(2020·徐州)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以下两组照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1990年代的浦东 现在的浦东
A.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体系
C.包干到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D.打开“窗口”引领对外开放潮流
10.(2020·徐州)小明去下图地区旅游,能游览到的景点是(  )
A. B.
C. D.
11.(2020·徐州)漫画反映时代政治、经济、生活。图反映了美国罗斯福新政的(  )
A.背景 B.措施 C.特征 D.影响
12.(2020·徐州)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据此可知冷战(  )
A. 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发展 B.促成了欧洲的联合
C.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促进了全球化进程
13.(2020·徐州)20世纪初期,妇女开始赢得选举权。1900年,只有一个国家的妇女赢得了全国大选的选举权,到1950年,已有69个国家的妇女可以参加选举,到1975年则是129个国家。这说明(  )
A. 妇女完全摆脱了家庭束缚 B.妇女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C.妇女实现与男性完全平等 D.妇女解放运动彻底胜利
14.(2020·徐州)《资治通鉴》
材料 《资治通鉴》的战国秦汉内容大都取材于《史记》《汉书》《后汉书》几部正史,而隋唐五代的记载许多出于正史之外,相关的考证部分也保存着大量失传文献的片段佚文,史料价值最高。《资治通鉴》继承了《左传》《史记》的优秀叙事传统,文笔生动,常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是“资治”,因此,它主要是一部政治史,记载重点是朝代兴亡始末、重大事件、君臣事迹、政见政论、战争战役、计谋策略。清人王鸣盛称赞它是“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摘编自张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之典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 未涉及”。
①《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资治通鉴》博采正史和失传文献的片段佚文等资料。   
③《资治通鉴》记录了从周朝到宋朝的历史。   
④司马光用儒家的伦理思想来解释历史。   
(2)据材料说明王鸣盛称赞《资治通鉴》的原因。
15.(2020·徐州)工业革命
材料一
瓦特的万能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也是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注入强大的活力,并将其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兴盛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蒸汽机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许多工厂可以汇集在一起,进而形成巨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电学、磁学、光学、化学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发明层出不穷,人类的智慧像魔术般地将电灯、电话、电报、电站、电车、电机、电缆等新生事物接二连三地呼唤出来。传统的农业和半农业、乡村和半乡村社会迅速告别历史舞台,人类满怀激情地迎来城市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阶段。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某些质变,集中化、垄断化以及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大大加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瓦特的万能蒸汽机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全新”变革。(不得照抄原文)
(3)综合以上材料,总结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16.(2020·徐州)中国外交政策与成就
材料一
材料二 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而且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笫二卷,下册,898页
材料三 中国坚定捍卫多边主义,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倡导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习近平主席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启示录》《人民日报》2020年1月5日
请回答:
(1)补全材料-中②处空缺的内容。仿照材料一中①②所提供的示例,将③处内容填写完整。
(2)据材料二,概括7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交出现“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并列举两项外交成果。据材料说明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结合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的“实际行动”,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是半坡居民的生活器具之一。半坡居民是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典型代表之一。C正确;
甲骨文和司母戊鼎出现在商朝,当时是奴隶制王朝。AB错误;
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D错误。
综上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解答本题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并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局面,两汉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年代尺反映的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故B项正确;
夏、商、周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C不符合题意;
政权分立时期,战乱频繁,人口流动,不同民族相互交融,民族关系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读取图片信息判断分析史实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涉及的是唐朝时期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B正确;
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确立的中央官制,A排除;
明朝在废除丞相制度后实行内阁制,C排除;
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地方实行行省制,D排除。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贵,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设三司分管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设锦衣卫监视官民,这些措施都使皇权不断强化,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涉及文臣地位的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提及中书省,故B不符合题意;
军机处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以图示为背景依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读取图片信息判断分析史实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图表信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可知,图表反映了清朝初期耕地面积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三国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明朝时期广泛种植玉米、甘等高产作物,唐朝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筒车,故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选A项。
【点评】 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清朝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6.【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主张, A 项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是李鸿章的主张, B 项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是梁启超的主张, C 项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
“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是陈独秀的主张, D 项对应一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安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可知,材料反映了1912年到1919年我国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12年到191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D正确;
19世纪60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A排除;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开始向工业化国家迈进,B排除;
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扩大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C排除。
故答案选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好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8.【答案】A
【知识点】解放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928年,毛泽东和朱德等人在井冈山会师后,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实行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国民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改称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解放战争,因此革命军队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是③①②,A正确,BCD排除。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不同时期革命军队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结合深圳和浦东都是属于经济特区,位于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故D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包干到户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尼罗河,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非洲东北部,尼罗河蜿蜒北流,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C是金字塔,正确;
A是古罗马大竞技场,属于罗马,罗马文化发源于意大利半岛的地中海,A排除;
B是北京城,是中国的建筑,古中国的文明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B排除;
D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遗址,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图片信息“尼罗河”,由此判断出是古代埃及。
11.【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美国罗斯福新政”及图片信息“经济危机、HELP、SOS”,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给各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因此图片漫画反映了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A项符合题意;
而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特点以及影响。
12.【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都属于科技方面的内容,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而此时期又是冷战时期,由此可知,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发展,A符合题意;
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冷战政策和美苏争霸的相关知识。
13.【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材料中“1900年,只有一个国家的妇女得了全国大选的选举权,到1950年。已有69个国家”等内容,可以看出,妇女的政治地位正在逐步提高,故B选项正确;
题目中并没有说明妇女和家庭束缚之间的关系,所以无法体现,故A错误;
题目中并没有对妇女和男性地位进行比较,所以无法体现妇女的完全与男性平等,故C选项错误;
题目中只是说明到1975年,129个国家实现了妇女的选举权,而非全部国家,所以并不能够说明妇女解放运动的彻底胜利,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妇女政治地位的逐步提高的相关史实。
14.【答案】(1)错误;正确;错误;未涉及
(2)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提供(政治)借鉴;是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据材料摘编自张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之典范》可知《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故①错误。
据材料“《资治通鉴》的战国秦汉内容大都取材于《史记》《汉书》《后汉书》几部正史,而隋唐五代的记载许多出于正史之外,相关的考证部分也保存着大量失传文献的片段佚文,史料价值最高”可知《资治通鉴》博采正史和失传文献的片段佚文等资料。故②正确。
据材料中目录可知《资治通鉴》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故③错误。
据“它主要是一部政治史,记载重点是朝代兴亡始末、重大事件、君臣事迹、政见政论、战争战役、计谋策略”可见没有体现司马光用儒家的伦理思想来解释历史。故④未涉及。(2)据材料说明王鸣盛称赞《资治通鉴》的原因,据“……相关的考证部分也保存着大量失传文献的片段佚文,史料价值最高”可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据“《资治通鉴》继承了《左传》《史记》的优秀叙事传统,文笔生动,常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据“《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是‘资治’,因此,它主要是一部政治史……”可见为后世提供(政治)借鉴;在结合所学知识,《资治通鉴》也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点评】 本题以一张图片和一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资治通鉴》,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5.【答案】(1)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发明为机器大工业的兴盛解决了动力问题;蒸汽机的发明促成了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的形成,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2)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动力来源由蒸汽机转变为电力、内燃机:人类由农业社会(或农业文明)进入工业社会(或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3)科学技术:科技创新;科技发明、技术进步等。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说明瓦特的万能蒸汽机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的原因,据“它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注入强大的活力,并将其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可知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据“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兴盛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可知蒸汽机的发明为机器大工业的兴盛解决了动力问题,据“蒸汽机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许多工厂可以汇集在一起,进而形成巨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可知蒸汽机的发明促成了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的形成,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全新”变革。据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可知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据材料二“人类的智慧像魔术般地将电灯、电话、电报、电站、电车、电机、电缆等新生事物接二连三地呼唤出来”可知动力来源由蒸汽机转变为电力、内燃机,据材料二“传统的农业和半农业、乡村和半乡村社会迅速告别历史舞台,人类满怀激情地迎来城市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阶段”可知人类由农业社会(或农业文明)进入工业社会(或工业文明),据材料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某些质变,集中化、垄断化以及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大大加强。”可知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3)综合以上材料,总结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两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跃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以得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或科技创新,科技发明,技术发明等。
【点评】 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瓦特的万能蒸汽机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的原因、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发生的“全新”变革等知识,明确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有科学技术;科技创新;科技发明、技术进步等。
16.【答案】(1)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时间、人物、方针)
(2)原因:国际形势发生变动;党和国家领导人调整外交政策。成果: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等。(任答2点)。意义: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的外交舞台;为改革开放和外交事业打下基础。
(3)例如: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推动世界合作与发展。(事例,作用言之成理)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在中印、中缅会议联合声明中共同倡导和平五共处五项原则。仿照材料一中①②所提供的示例,③处应是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在会议期间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2)据材料二概括7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交出现“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据“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可知国际形势发生变动,据“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可知党和国家领导人调整外交政策。列举70年代上半期外交成果: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据材料说明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历史意义,据“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可知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的外交舞台;据“而且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可知为改革开放和外交事业打下基础。
(3)据材料三“中国坚定捍卫多边主义,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倡导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所学知识,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的实际行动有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倡导成立亚投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说明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合作与发展。
【点评】 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