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9 17:47:10

文档简介

2021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质量监测考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B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
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王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潦其它答寰标
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宇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題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担)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蒙无效
4.保持坻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題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
的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囚书法的基本法則是“立象以尽意”,尽的是什么“意”呢?是“圣人之意
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守宙之心”,是书法最高层次的“道”“中庸”思想是“圣人之
意”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是指导书法的重要理论原则。中庸哲学重视阴阳对立、变化和
统一,贵和尚中,相济相成,和而不同,这种思想在书法理论里体现为形与神、力与韵、
氵正与奇、藏与露、巧与拙等辩证关系,这些关系得到协调、统一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中
和”境界
“中和”思想有助于更圩地理解书体标准和书体关系.《书谱》云:“虽篆、隶
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仗宜.”每一种书体都确立了一种自洽得宜的根本
规范和评判基准,而各种书体又组合成了一个互补互彰、浑然天成的圆融系统。因此,
独立性与互济性是理解每种字体以及各种宇体之间关系的必选维度
“中和”思想还可以让我们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继承与创新。“中”是对立因素
或者对立面之间的正确点、最佳点。“中”因时而变,要“时中”,就是在发展变化着
的时代、环境和各种关系中去研究并把垭住彼时彼地的“中”,必须懂得“通权达变
我们之所以会速恋书法,是因为感受到了它的“中和”之美;但是面对多变的具体作品
氵容易茫然无措、不得要领,这是因为不懂得“时中”之意
“中和”思想,能够让我们大家创作的书法作品更加丰害而和谐,使我们书法的理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10页
论与创作相互促进,更加和谐。书法家要有“道”的自我期许,要积极地读书阅世,这
样就有可能达到艺术的“中和”境界
村料二
(摘编自何学森《中国书法的“中和”之道》)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美育历史,有着非常半厚的美育传统.“中和”之美则是中国古
代昊育历史之统倾性概念,渗透于五千年的美育传鐃之中,“中和”之美客观上包含着
阴阳相生的观念,一阴一阳,交互作用,相依相合,生成生命,同时也生成美之力量
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说:“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间阴影,无处管
心·空木唯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
妙境.”笪重光指出了绘画艺术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阴阳对应关系,水之静时
即动时,在静水之中描绘出暗波汹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炒境”,通过“实景”
暗喻了无画处的炒境.这种虚实、动静、有无相生的审美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
有展现,如川刖《秋江》以老艄公的一支桨的挥动象征性地展示出渡船在波涛中的选荡
起伏,真正做到了“真境逼而神境生”。王国维有言: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这一“闹”字,于无声处写出有声,在视觉处写出
听觉,是一种“通感”,“神境”即由此而生,这里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关系,
就是一种阴阳相生的关系,是生命力与神韵美的呈现
中国古代艺术讲求韵律结构的抑扬顿挫和情感表现,使艺术品整体涌动着一呼一吸
的生命节奏,也是阴阳相生之艺术的休现。例如,杜前的《春望》,诗中有感情的起伏
节奏,以国破城陷,草木凄凄,烽火连天,家人遥隔的背景,和面对感时的花与恨别的
鸟之情景,衬托了诗人情感的起伏节奏.在语言上,则以“国破”与“城春
感时
与“恨别
“烽火”与“家书”等的工稳对仗,和“深”、“心
金”与“簪
等的韵律安排,洋溢着一呼一吸的生命力。这节奏,其实也是一阴一阳日之道的生命律动
阴阳相生,成为中国古典艺术之境界与神韵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神炒之所在
审美与艺术的统一,是中国特有文化传统。中国美学与美育有着特珠的发展历史,
西方的美学与美育基本上以理论形态出现,但中国的美学与美育却基本融解于艺术发展
与艺术理论之中,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统一的道路。宗白华曾指出,“在西方,美学是大
哲学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哲学史的内容
在中国,美学思想却更是总结了艺
术实践,回过来又彩响艺术的发辰,”历史证明,中囚有着举世公认的优秀传統艺术,
特别是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更是绝无仅有.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龙飞凤舞、强劲有力的
艺术风貌,深蕴着特殊的感人艺术帖力,为世人所惊叹,以至近来不断有外国艺术家从
王羲之和米芾等大书法家的书法中获得艺术震撼与启发,中国传统艺术均有其特珠的艺
术魅力,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和”之美的特色与韵味.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的重视还表现在,强调传统文人的培养必须通过艺术的途径。在
中国,“诗书琴画”是传统文人必备的基本养,这是中国古代的美育,是培养“文质
彬彬”的君子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批判地继承这笔宝贵的遣产,是我们的历史重任,对于中国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10页2021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质量监测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3分)(A“就会达到‘中和’境界”错误B过于绝对C因果倒装

2.C(3分)(C项于文无据;)
3.B(3分)(无对立因素或者对立面,所以没有体现出“中和”之美)
4.(4分)①引用宗白华的话进行论证,极具权威性;②以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为例进行论证,极具说服力;③从中西方美学与美育表现形式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中国传统美学的实践性。(4分。每条2分,答对2条即可得满分)
5.(6分)①选择能体现“中和”之美精神的艺术作品;②指导学生批判地继承传统美学;③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审美;④注重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认识和学习美学。(6分。每条2分,答对3条得满分,其他答案正确亦可赋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3分)(“表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错)
7.A(3分)(明线暗线颠倒了)
8.(4分)①“琥珀色的篝火”是猎人尼库在帮助迷路人时点燃的火堆,象征着温暖与生机。②“琥珀色的篝火”象征着以尼库为代表的鄂温克族人如火的热情和无私的品格。(每点
2
分,共
4
分)
9.(6分)①人物自身的矛盾:一面是亟待救治的妻子,一面是随时可能出现危险的迷路人,选择救助对象的矛盾凸显了尼库淳朴善良、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②人物与外在环境的矛盾:搜寻迷路人刻不容缓,但在暴雨夜横穿密林却无比艰难,这一矛盾突显了尼库的勇敢坚持,同时引出后文在风雨中点篝火搭帐篷救人等情节。(每点
3
分,共
6
分。分析其他矛盾,如人物主观愿望与身体状况之间的矛盾,言之成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3分)(译文:史宣伪称皇上下黄棍,听任将官吏责打致死,逼死主簿孙锦,现在又
诬告尽职的大臣。乞请皇上将史宣治罪,并让王銮、胡守约恢复原职。)
D(3分)(秋闱)
12.A(3分)(其二人并未忤逆太监,只是被诬告。)
13(8分)(1)请求皇上回京,劝阻皇上南巡的劝谏,孙懋都参与其中。(请:请求;劝:劝阻、劝谏;南幸:南巡;与:参与;每处1分,共4分)
(2)(孙懋)奏请皇上赶快对平叛大臣行功定赏,不久又屡次请求皇上返回北京,并帅同僚跪伏宫前(恳请),皇上都不加理。(数:屈次;率:帅领;伏阙:跪伏宫前;不省:不理会。每处1分,共4分)
14.不同,(1分)武宗将奏章一概留置宫中,不予审阅答复:世宗虽然同意他的意见,却不采用,(2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孙懋,字德夫,是慈溪人,武宗正德六年进士。受官浦城知县,提升为南京吏科给事中。御史张经、宁波知府翟唐因得罪太监被逮捕,孙懋与同僚一同上疏救援。织造太监史宣诬告主事王銮、知县胡守约,并矫旨将他们关入监狱。孙懋上奏说“史宣伪称皇上赐下黄棍,听任将官吏贡打致死,逼死主簿孙锦,现在又诬告尽职的大臣。乞请皇上将史宣治罪,井让王銮、胡守约恢复原职。”不久,又与各给事中进言:“臣下等人屡次上奏,陛下都不问可行与否,一概留置宫中不批示。如果奸臣私结党羽,公然阻挠朝政旦朝廷有重大事情发生,陛下不能及时获悉,大臣也不能及时知晓,将造成多大的祸患!”皇上一概不答复,不久,又弹劾罢免盐法侍郎薛章,并请贬黜太仆少卿马陟,留用史徐文华,召回谢迁、韩文、孙交、张原、周广,高公韶、王思等人,并请皇上不再出游射猎,恢复临朝听政的仪节,召回久守边境的士兵,削减锦衣卫多余的官员。所上奏章都侃侃而谈。
江彬诱导皇上出巡。孙懋上奏说:“江彬凶恶奸险,挟持皇上出居庸关,身边没有大臣保护,单独在沙漠停留将近半年,致使太后不得奉养,宗朝天地不得祭祀,各地灾异征兆不断出现,盗贼纷起,江彬留在朝廷一日,臣下即为国家担忧一日,乞请立即将江彬重法处置。”当时朝廷内外大臣的奏疏,皇上一概不予审阅。规劝皇上回宫主政的人,往还不致获罪,而一触动宠幸的权臣,立即就要遭祸,朝中大臣都担心孙懋会有危险,然而江彬正每日侍本皇上寻欢作乐,也未见到孙懋的奏章。请求皇上回京,劝阻皇上南巡的劝谏,孙懋都参与其中。宸濠反叛之时,皇上正在南京,孙懋也随行,奏请皇上早日对平版大臣行功定赏,又屡次请求皇上返回北京,并帅同僚跪伏宫前恳请,皇上都不加理睬。
世宗即位,孙懋向皇上推荐因进谏而遭贬斥的大臣周广、范格等十二人,使他们皆获召用。又弹劾南京祭酒陈霁、太常卿张道荣,二人皆被罢免。不久,又上疏说:“谢迁、韩文获起用,乞请按照宋朝启用文彦博的做法,不以职事麻烦他们,朝中遇有大礼和要事,才请他们商议,这样定会有益于革新朝政。”皇上虽然同意,却不能采用。
后出任广东参议,升副使。嘉靖四年一位锦衣卫的官校到广东侦查办事,孙懋与按察使张祐怀疑他的身份,将他逮捕,事情报知朝中,皇上下令将孙懋关入监狱,降任藤县典史。后经展次提升官至广西布政使。十六年召入任应天府尹。因进呈的乡试名录违背皇上旨意而辞官,不久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3分)(“虽然只有三尺高但很强壮”不正确,“强”在诗中的意思是“有余,略多”,指松树不过三尺多高,平平凡凡)
16.(6分)尾联用比拟手法,寓情于景。(2分)写四棵松树生长茂盛,疏疏落落的树枝昂头向上,气字不凡。(2分)用一个“幸”字,情景交融,表达诗人为松树蓬勃生长感到无比的欣喜。(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每空1分,错、漏、添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C(3分)
D(3分)(夸张、拟人、比喻)
20.(3分)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5分)①中国共产党将迎来100周年庆典。②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了伟大成就。③中国共产党前行不忘初心,必将不败。(答对1句给2分,答对2句给4分,满分5分)
22.(6分)“木石前盟”。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神瑛侍者曾浇灌绛珠仙草,使之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神瑛侍者偕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投胎人间,即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随之而去,投胎为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相报答,故有木石前盟之说。
评分标准:信息完整4分,表述清楚2分。
四、写作(60分)(参照2021年辽宁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3(60分)
【审题】
针对这则材料,审题时,我们可以提取关键词进行审题与立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有“相信自己”“树枝”和“翅膀”。“相信自己”不难理解。而针对“树枝”和“翅膀”,应深刻理解它们的比喻义。“树枝”喻指可以凭借的外在条件,可以是职位、名气、荣誉、平台等,而“翅膀”喻指自己的能力、实力、本领、潜力等。不相信树枝,而是相信自己的翅膀,可以理解为做事不能完全依靠外力或别人,不能坐享其成,要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过分依赖别人。
【立意】
1.能力使人不畏艰难(挑战);
2.自信源于自强(实力);
3.自己才是最强大的依靠;
4.藏器于身,恃才方能傲物;
5.与其依靠外物,不如强大自身;
6.不管外部条件如何优劣,关键在于掌控自己的命运;
7.只有真才实学才给人安全感。
【评分细则】
说明∶1.切入点(起评分)∶48分;2.没有题目扣2分,3.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4.错别字每处扣1分,重复出现不计,最多扣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