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练习
一、选择题
1.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C.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2.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3.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弟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无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
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
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
D.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
4.
记述
出处
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
[宋]宋敏求《长安志》
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未发现秦代的文化层,未发现大规模火烧痕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
A.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
B.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
5.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前期( )
A.皇权得以加强
B.君臣关系恶化
C.相权有所削弱
D.相权冲击皇权
6.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 )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C.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
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
7.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8.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9.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10.《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
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
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11.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
A.是皇权执行机构
B.其阁员位卑权重
C.有助于合理决策
D.是中枢决议机构
1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二、材料题
13.中央集权制是国家政体的一种形式,它规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特殊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遂废诸侯,改为郡县,以一威权,以专天下。其意主以自为,非以为民……故秦得擅其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行奢淫,暴虐天下。
——[东汉]荀悦《前汉纪·孝惠皇帝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三 行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行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
——[明]宋濂《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秦朝“暴虐天下”的制度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容易“害身丧国”的根源。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节制行省权力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行政体制”建设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材料三 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的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出现的原因。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练习
解析答案
一、选择题
1.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C.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弑君和以下犯上的情况屡见不鲜,很明显不再是西周初年那种众星拱月的政治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确实已经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等级制度只是松弛而非不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大小宗之间矛盾尖锐,小宗作乱和以下弑上的现象屡屡发生,统治集团内部内讧严重,故D项正确。
2.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答案 D
解析 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C项错误。
3.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弟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无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
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
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
D.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
答案 B
解析 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实施,秦朝时期郡县制全面推行,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故B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时间是秦初,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郡县制在战国实行,故D项错误。
4.
记述
出处
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
[宋]宋敏求《长安志》
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未发现秦代的文化层,未发现大规模火烧痕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
A.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
B.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
答案 D
解析 “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表明秦始皇时期已经营造阿房宫,故A项错误;文献记载不同不能说明不足为信,故B项错误;杜牧的赋带有想象夸张的成分,故C项错误;“为室堂未就”“南面无墙”“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可以互相印证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故D项正确。
5.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前期( )
A.皇权得以加强
B.君臣关系恶化
C.相权有所削弱
D.相权冲击皇权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可以看到丞相掌握着任命官吏的权力,相权较大,所以皇权得以加强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显示汉武帝时期君臣关系恶化,故B项错误;题干呈现的是相权较大而不是相权有所削弱,故C项错误;“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说明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冲击,故D项正确。
6.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 )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C.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
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属吏“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反映出中央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削弱,故A项正确;“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说明中央集权的削弱不利于稳定地方的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郡守等地方官员势力的崛起,与豪强地主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属吏与郡守的私恩关系是否影响人才的公正选拔,故D项错误。
7.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计划,之后门下省负责审议计划,之后尚书省负责执行计划,而后交给相对应的各部来具体落实,负责工程的是工部。A项中尚书省应该在第三位,故A项错误;B项中尚书省、门下省的顺序有误,故B项错误;C项中三省的顺序都不对,故C项错误;D项符合三省六部制的决策程序,故D项正确。
8.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答案 D
解析 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这一惯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君主乾纲独断,故A项错误;“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表明这一惯例能够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但最终由皇帝决断,说明君主权力并没有下移,故C项错误;“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表明这一惯例是为了集思广益,防止决策失误,故D项正确。
9.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答案 A
解析 北宋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北宋中期仁宗、英宗时出现了严重的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导致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故A项正确;北宋中期社会经济仍然在发展,故B项错误;经济格局的变动不会影响全国的财政收支,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而不是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故D项错误。
10.《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
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
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答案 A
解析 根据“掌军民之务”“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可知,宣慰司是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故A项正确;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B项错误;清代的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故C项错误;元代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为地方最高官府,故D项错误。
11.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
A.是皇权执行机构
B.其阁员位卑权重
C.有助于合理决策
D.是中枢决议机构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所以其不是皇权的执行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内阁的职能而没有涉及阁员是否位卑权重,故B项错误;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其有助于合理决策,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也不是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1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清代的军机处,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能力。据材料“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排除C项;据“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排除A项;D项虽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据“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故B项正确。
二、材料题
13.中央集权制是国家政体的一种形式,它规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特殊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遂废诸侯,改为郡县,以一威权,以专天下。其意主以自为,非以为民……故秦得擅其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行奢淫,暴虐天下。
——[东汉]荀悦《前汉纪·孝惠皇帝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三 行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行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
——[明]宋濂《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秦朝“暴虐天下”的制度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容易“害身丧国”的根源。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节制行省权力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行政体制”建设的认识。
答案 (1)原因:推行郡县制。背景:秦的统一。
(2)创新之处:郡国并行制。根源:诸侯世袭。
(3)主要职权:颁布政令;掌管军事;招讨安抚。做法: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不能随意更改赋税制度、调动军队;定期朝觐皇帝、述职;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等。
(4)认识:坚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或防止中央集权过度、地方分权有余的倾向)。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1)结合材料一“废诸侯,改为郡县”“秦得擅其海内之势”进行归纳。(2)依据材料二“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判断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3)依据材料三“有政令则布于天下”“兼都元帅府”“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并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4)注意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辩证关系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材料三 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的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 (1)“硬件”:秦始皇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软件”: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
(2)做法: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分散和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原因:极端的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反抗意识;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硬件”为秦帝国的制度框架,“软件”为汉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出处“《中国皇权制度研究》”和关键词“皇权”可知,这一问考查唐朝和清朝的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阅读材料可知,设问中“奇怪的现象”指的是士大夫遭受皇帝的“虐待”却没有反抗,即使有反抗也仅限于伦理道德层面的批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从明朝的时代背景入手,即从政治统治、思想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