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5540011798300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家版图的奠定。
难点:通过清朝疆域的开拓和巩固,把握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程概况:本课核心概念可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从时期角度看主要就是康乾盛世;从本课主题来讲即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中国版图的奠定;具体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统一台湾、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伊犁将军、“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驻藏大臣、《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改土归流、理藩院、白莲教起义、十三行等重要概念。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本课共三个目录,第一目录“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主要讲述了“康乾盛世”、奏折制度、军机处的设立等基本史实,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积极影响是清朝疆域的奠定,消极影响是统治危机的初显;第二子目“疆域的奠定”主要叙述了清朝疆域开拓和巩固的基本史实,重点在于把握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第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主要叙述了清朝人口压力与社会动乱及其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
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皇帝独断大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
(1)内容: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2)影响: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任。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4.大兴文字狱
(1)概况: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
(2)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温馨提示】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既使决策效率得到提高,又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开创“康乾盛世”、奠定国家疆域的政治和制度保障,同时也是清朝中后期统治危机显现的一个原因。
三、疆域的奠定
1.台湾的收复和统一
(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祖国东南边疆问题: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但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清军渡海远征,统一台湾,并在台湾设府。清政府的系列举措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2.签订《尼布楚条约》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2)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祖国东北边疆问题:17世纪中叶,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
3.平定蒙古
(1)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2)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
(3)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4.设立伊犁将军: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祖国西北边疆问题: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企图分裂祖国。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后又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在军事上稳定了西北边疆。此外,清政府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清政府在祖国西北的系列举措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势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5.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1)清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2)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祖国西南边疆问题:清政府先后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尊号,并确定了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要由中央政府册封。并从1727年起,开始派遣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权。
6.边疆统治的特点
(1)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3)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温馨提示】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保证了局势的稳定,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统治危机的初显
1.背景:清朝由盛转衰。
(1)清朝人口膨胀迅速。
(2)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3)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
2.表现
(1)政治危机: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白莲教大起义。
(2)外部危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3.对策——闭关自守
①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受到严格约束,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温馨提示】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清朝前中期社会环境安定、经济繁荣、国土开发、赋税改革、高产作物的引进等使得清朝人口迅速膨胀。人口急剧增长又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外方面,面对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不能真正消除外来威胁,还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拓展】
1、明清君主专制走向僵化的表现:
(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加强并达到顶峰;政治机构的专制主义色彩空前浓厚,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
(2)经济: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思想文化: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使文化失去创新发展能力,阻碍了思想解放和科技进步。
(4)对外: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工业文明发展机遇。
2、明清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承袭:
(1)继承: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及土司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
(2)发展
①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提刑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属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一般州和县三级统属。
②清代: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清行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知府、知县;清代边疆地区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
【教后反思】
本课重点围绕清朝疆域的奠定这一中心问题进行阐述,由于疆域的奠定头绪较多,建议大家结合《清朝疆域图》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理解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以此增强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