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测量平均速度 2021——2022学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测量平均速度 2021——2022学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19 23:2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测量平均速度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的方法,并根据公式v= 求出平均速度。
2.进一步理解平均速度。
【课前预习】
1.一个物体作直线运动,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m/s,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m/s,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m/s B.5m/s C.4.8m/s D.2m/s
2.对于做运动的物体,根据公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路程一定,速度越大,时间越长B.时间一定,速度越大,路程越小C.在同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与运动时间成反比D.在同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定值,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均无关
3.一个物体在平直公路上沿直线运动,第1秒、第2秒、第3秒、第4秒所通过的路程都是10m,那么该物体在4秒内的运动(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可能是速度逐渐减小的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D.可能是速度逐渐增大的变速直线运动
4.有一圆形跑道,跑道长120m,甲、乙同学沿跑道同时同地反向匀速跑步时,每隔20s相遇一次,已知甲、乙速度之比为2∶3,如果甲、乙同学以原速度沿跑道同时同地同向跑步,下一次相遇是(  )
A.100s B.200s C.300s D.400s
5.某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m/s,则整个过程中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
A.5m/sB.4.8m/sC.4.6m/sD.4.5m/s
【课前预习】答案
1.C
2.D
3.C
4.A
5.B
  1.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各字母代表什么含义?
  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导入新课
思考: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讲授新课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金属片
s3
t3
t2
t1
2.实验设计
S1
S2
Part One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
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
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
时间t1。
3.实验步骤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
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
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金属片
s3
s1
s2
t1
t2
t3
t3=
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
s1-s2
t1-t2
s3=
v2=
t2=
S2=
v3=
t3= t1- t2=
S3=S1-S2=
v1=
t1=
S1=
平均速度(m/s)
运动时间(s)
路 程(m)
4.设计表格
5.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
金属片
0
10
20
30
40
50
60
cm
实验数据:
0.6
v2=
t2=
S2=
v3=
t3= t1- t2=
S3=S1-S2=
v1=
t1=
S1=
平均速度(m/s)
运动时间(s)
路 程(m)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实验数据:
4
v2=
t2=
S2=
v3=
t3= t1- t2=
S3=S1-S2=
v1=
t1=
S1=
平均速度(m/s)
运动时间(s)
路 程(m)
0.6
金属片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上半段路程:0.3m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0.3
1.5
0.2
实验数据:
0.3
2.5
0.12
0.15
v2=
t2=
S2=
v3=
t3= t1- t2=
S3=S1-S2=
v1=
t1=
S1=
平均速度(m/s)
运动时间(s)
路 程(m)
0.6
4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6.实验结论
7.交流与评估
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3.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4. 减小误差的方法:
(1)斜面倾角要小,但不能过小;
(2)释放小车要与计时同步;
(3)长度,时间读书要规范。
注意: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讨论
①需要怎样放置和调整斜面(轨道)?
将一端垫高,略微倾斜,使小车能主动运动起来,但又不至于太快。
②需要怎样确定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怎样得到路程?
在小车释放处,车前端做标记作为起点;在斜面下端卡上金属片作为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起点到终点距离就是路程s。
③怎样记录时间?
释放小车时,用停表开始计时,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
④怎样得到平均速度?
由 算出速度。
强调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
(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
一、同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它的平均速度是随着各段时间或路程的不同而变化的。
二、如果把变速运动分成几段,各段的平均速度都不一定相等。
三、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物体实际的速度有时比平均速度值大,有时比平均速度值小。
小结
测量平均速度
原理
方法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注意事项
测路程:刻度尺
测时间:停表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1.关于平均速度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各段路程中的速度的平均值 B.平均速度必须所属哪一段路程或时间
C.用平均速度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D.匀速直线运动各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前5秒通过的路程是12米,后5秒通过的路程是18米,那么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米/秒; B.5米/秒; C.4米/秒; D.3米/秒。
3.在测斜面上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如果斜面的坡度较大,测量出的平均速度( )
A.由于斜面坡度较大,所以测出的平均速度值较准确 B.由于斜面坡度较大,所以测出的平均速度值不准确
C.由于斜面坡度较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较快,时间太短不容易记准确,所以测量的平均速度将会误差较大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某次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对应的时刻,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B.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中,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等于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
C.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这样可以延长小车下滑的时间,便于准确测量
D.在实验中,同学们发现小车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大于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因此得出平均速度与斜面倾斜度有关
5.小丁的家距学校600m,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又用3min20s的时间按时达到学校。他上学路上的平均速度是(  )
A.1.2m/s B.1.5m/s C.2m/s D.2.5m/s
6.某人在 2h 内行走了 10km,中途休息 0.6h 后又在 3h 内行走了 18km,则他在前 2h 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后 3h 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
7.某同学郊游时,用半小时走完2km的路程,休息15分钟后,再用30min走完2.5k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__km/h,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m/s。
8.某同学郊游时,用0.5h走完1.4km的路程,休息0.5h后,再用0.5h走完1.3km的路程,那么,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km/h,即_____m/s.
9.A、B、C三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其中A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B车以速度v出发,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C车也以速度v出发,先做减速运动再做加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也是v,则三辆汽车运动时间最短的是_____汽车(选填“A”、“B”或“C”)。
10.运动会上,有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3.6s、13.8s、13.7s。根据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______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快慢采用了______的方法。跑得最快的同学在全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课后练习】答案
1.B 2.D 3.C 4.C 5.A
6.5 6 5
7.4 1
8.1.8 0.5
9.B
10.甲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