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7.22.1 生物的遗传--人类的性别决定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7.22.1 生物的遗传--人类的性别决定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7-20 18:1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课稿
人类的性别决定
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设计。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人类的性别决定》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22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是为下一节学习色盲的遗传方式做准备。本节主要讲解了人类的性染色体的组成和子女性别的形成。通过讲解遗传图解,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本节课所面对学生的特点是:八年级的学生活波好动、好奇、好表现,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应采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发表见解的条件和机会,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但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需要教师多引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说出男女染色体的组成,阐明后代性别形成的过程。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通过分析遗传图解推导包含的生物学本质,提高逻辑思维方法。
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的观念。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说出男女染色体的组成,阐明后代性别形成的过程。
我通过详细讲解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成对存在图片和多引导来突出重点。而阐明后代性别形成的过程是教学难点,通过遗传图解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后代性别形成的过程,来突破难点。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和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阅读思考法和分析概括法。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准备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情境导入。通过PPT展示图片:一位将要做父亲的心理状态,他在产房外祈祷着说:“老天保佑,一定要生个男孩!”通过讲解这幅图片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典型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引起学生深思:生男或生女,求神有用吗?人类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从而引出新课——人类的性别决定。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便于之后环节的进展。
接下来进入启发诱导、探求新知的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和读书指导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引出男女性染色体的组成。接着多媒体课件展示子女性别的形成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父亲能够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分别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而母亲只产生一种只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接着回顾受精卵的形成过程,讲解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根据性染色体的组成,将来会发育形成男孩还是女孩。之后回到本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知道人类的性别由父亲决定,也就是说取决于精子的类型,最后告诉学生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几率相等,所以,生男生女的可能性都是50%。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归纳,我采用师生一起小结的方式。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也能节省时间。
最后,在板书设计方面,我的板书突出重点,条理清晰。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提问法、讲授法和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穿插图片,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