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学期鲁教版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跟踪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能源中,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氢能
2.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是当今三大环境问题,其中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氧气
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得到如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4.为了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依据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步骤如下:
①通入 N2 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 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改通 O2 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 中红磷不燃烧,b 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
B.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 N2 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D.实验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5.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有可燃物 B.有氧气(或空气)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6.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降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B.金属丝能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C.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7.氢气是很好的能源物质,但不便于储存和运输。氢化钙是一种储氢材料,其储存和释放氢气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储氢过程发生化合反应 B.释放氢的过程也发生化合反应
C.氢气属于绿色能源 D.保存氢化钙应注意防潮
8.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区分硬水和软水
B.探究CO2与水反应
C.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D.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9.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实验装置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硫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
解释
量筒中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的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放出的热量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烧杯中的水:
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A.A B.B C.C D.D
10.向沸水中加入一块白磷,白磷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
A.没有点燃 B.未与氧气接触 C.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水的温度太低
11.“纸火锅”(如图)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C.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D.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 )
A.提倡使用清洁能源 B.提倡节日燃放烟花爆竹
C.提倡多开私家车出行 D.提倡大力发展煤炭火力发电
13.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三种都可
14.餐厅的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炉,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温度
C.清除可燃物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5.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小旭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的是( )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16.某化学兴趣小组按图13-1中甲、乙、丙装置对“物质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由甲装置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2)改进后的乙装置与甲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装置进一步改进为丙装置,其中气球的另一个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尝试解释下列成语:(任选一项)
杯水车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釜底抽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同学们在实验室中按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夹持仪器已略去)
步骤①:向装置中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
步骤②:将气体换为氧气,重复上述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对比步骤①和②中_____(填“a”或“b”)处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18.根据如图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A、B、C三个实验共同的反应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与A装置相比,B装置一个显著的优点是_____。
(3)C实验,若止水夹没有夹紧,会导致测得的结果_____(“偏低”或“偏高”或“无法确定”)
(4)D、E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D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_____,E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_____。
(5)实验室现有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是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蒸馏水,因为标签脱落无法辨认,请你设计实验加以辨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方案一
_____
_____
方案二
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1.D2.A3.D4.D5.C6.B7.B8.C9.B10.B11.D12.A13.C14.A15.C
16.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要有可燃物,可燃物与助燃物(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环保(或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不能把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不能把火扑灭 移走可燃物,使燃烧中止
17.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
18.4P+5O22P2O5 环保 偏高 不能 酒精和水混合是物理变化 不能 气球体积膨胀,浮力变大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①有白色固体析出的是氯化钠溶液②析出的白色固体在灼烧后变成黑色的是蔗糖溶液③没有固体析出的是蒸馏水 先测定溶液的导电性,再测定不导电的两种溶液的密度 能导电的是氯化钠溶液。不能导电的两种溶液中密度较小的是蒸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