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说课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教材地位
活动目标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 学 过 程
“实验教学”流程
一、教材地位
《观察叶片结构》?该实验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植物的蒸腾作用下的一个观察实验,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该实验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理解了叶片上与蒸腾作用直接相关的结构——气孔的作用。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操作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怎样撕取叶表皮,使其尽量不带叶肉细胞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及实验的观察上,选取新鲜的叶和萎蔫的叶作为实验材料做对照实验,采摘学校到处可见的三叶草代替蚕豆叶试做实验,将观察到的气孔画出来,从实验和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采集各种叶片进行观察。
三、活动目标
本节课的活动目标是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叶片上气孔》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气孔是植物叶片表皮上的保卫细胞以及保卫细胞围绕的空隙组成的结构。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和控制蒸腾的结构。某些植物通过处理后,在显微镜下,清晰观察到保卫细胞,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动手实施实验的全面探究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
动手做实验,以自主探究方式为主
在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情状况进行分析之后,我把整个探究活动采用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预测和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采用新鲜叶片和萎焉叶片气孔对比,蚕豆叶和三叶草叶片气孔对比,让学生来体验实验设计过程、延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二)实验教学
(三)创新实验
(四)课堂小结
我们能不能看到叶绿体?显微镜下的叶脉是什么样呢?气孔是什么样?可不可以看到它关闭的过程?
提出实验可行性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了实验探究的内容:
1、观察叶片的气孔
2、观察气孔的开闭
【设计意图】 在没有偏离教材的主旨目标的前提下,优化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想探究”的期待心情中学习下去,他们的真正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一)导入:
1、探究生物学的方法包括哪几步?
2、对于此次探究活动你所感兴趣的问题有哪些?
3、怎样处理叶片才能达到观察的要求?
【设计意图】 在怎样选取实验材料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明白怎样选取才能方便取材,还能达到好的观察效果!在这个实验中选取新鲜叶片和萎焉叶片,蚕豆叶和吊兰叶子作为实验材料。
(二)探究:
(三)实验步骤
1.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 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 用刀片在蚕豆叶片的下表皮轻轻划一个约1厘米的正方形,用镊子撕取这一块小正方形下表皮。把撕下的下表皮浸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下表皮上。
5. 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 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一、观察临时装片
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看一看叶片下表皮的细胞是什么样子?下表皮上有没有气孔?
二、画图
画出下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及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这一对保卫细胞要详细画,周围的细胞只画轮廓即可。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实验展开设想,让他们撞上难题。科学探究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让学生吃点“苦头”,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实验
1、怎样撕取叶表皮效果更好?要多想几种办法。
2、如何才能观察到气孔开闭?有没有创新方案?
创新实验材料:烧杯,60度热水,镊子,
叶片,如图操作,观察上下表皮气孔,
实验证明,创新实验失败,无法观察到
表皮气孔多少。
【设计意图】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以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主动性很高。实验失败了,重新探究新方法。
提问:还有什么创新方案呢?于是,学生利用手中采集的叶子重新再做实验,发现三叶草的表皮很好撕取,而且气孔很容易看到。如图。
学生实验展示:
视频演示:
创新实验 叶草表皮的临时装片视频
学生展示:
观察后的叶表皮结构图
(四)小结:
六、活动反思
做了观察叶表皮这个实验,还有简单创新方案,这说明
学生的兴趣被真正地调动起来了。用三叶草代替蚕豆叶,实验更成功,三叶草是我们学校到处可见的植物,这比其它实验材料采集更方便。
我认为只有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和探究活动本身结合起来
才能激发学生真正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自主,有了自
主性才有了动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究的道路上越走越
宽,去拥抱科学!
但实验中学生遇到些困难,如撕取叶下表皮时带有叶肉
组织,茎络影响观察;叶下表皮不容易展平等问题。如
果我教学中能在细节方面考虑并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效
果会更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