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堂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堂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9 22:0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秋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培优训练卷.
班级 姓名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选择题
1.“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汉业建”中的“汉”指(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成汉
2.“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出自唐代诗人王珪的《咏汉高祖》。诗中人物在“西灭无道秦”后,定都在(  )
A.镐京 B.洛阳 C.咸阳 D.长安
3.(2020湖南娄底新化期末)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如图展示的是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第一章……斩蛇起义,推翻秦朝
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4.西汉初年,自汉高祖开始至文帝、景帝的六十余年间,统治者都采取宽刑薄赋的政策。下列选项属于其原因的是( )
A.利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B.汉初统治者都是仁慈之君
C.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D.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5. 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景帝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这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
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6. 汉阳陵南侧的明代石碑碑文,称赞汉景帝“克守先业,致治保民”。以下属于汉景帝“致治保民”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下令“兵皆罢归家”
C.减轻赋税和徭役 D.释放奴婢为平民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景之治时的史实( )
A.提倡以农为本 B.让士兵还乡务农
C.重视“以德化民” D.定田赋为三十税一
8. “文景之治”这一治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文帝、景帝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文帝、景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④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
⑤文帝、景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七年级某班四位同学编排了《文景之治》的课本剧,下列场景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农民李四因努力耕作受到政府奖励
B.县官王五因关心农桑受到汉景帝提拔
C.汉文帝的嫔妃因铺张浪费而受到训斥
D.汉文帝要求用金、银等贵金属装饰他的陵墓
10.(2021福建福州闽侯第二次月考)秦始皇陵兵马俑折射出秦始皇时期大一统帝国的鼎盛辉煌。汉景帝阳陵的陶俑微带笑意,神态安详,富有生活气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折射。这里的“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指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1. 西汉初年,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之时又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土地税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还减轻刑罚,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汉初统治者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①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②人民对政府不满,不断起来反抗
③为汉朝的强盛奠定基础
④创造安定的社会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他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一,分析秦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汉高祖还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2)材料二中的“汉高祖”是谁?材料二反映了汉朝初年实行的哪一政策?
材料三 西汉时,官员们给皇帝上书,都用布包着,叫书囊。时间长了,书囊存了很多,文帝舍不得丢弃,于是就命人把这些五颜六色的书囊拼凑起来做了一个帏帐,挂在宫殿里。一天,大臣们看到帏帐挂在宫殿里,便对文帝说:“陛下,国库里有那么多的绸缎,为什么要用这些书囊作帏帐,这不有损皇帝的体面吗?”文帝答道:“这件帏帐虽不好看,但不是一样能用吗?况且又节省了财物,不是很好吗?”
(3)材料三反映了文帝具有怎样的品质?你对此有何感受?
材料四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4)历史上将材料四反映的治世局面称作什么?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A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答案 D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最后灭掉秦朝的是刘邦,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3.答案 A 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取得了胜利。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故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汉高祖。
4.答案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宽刑薄赋”是汉初的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这是他们吸取了秦朝因暴政导致迅速灭亡的教训而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C项符合题意。
5.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所学可知,C不属于休养生息的措施。
6.答案 C 汉景帝“致治保民”的措施是减轻赋税和徭役;A是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举措;B、D属于汉高祖的治国措施。故选C。
7.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让士兵还乡务农是汉高祖时实行的措施。正确答案为B。
8.答案 A 汉文帝、汉景帝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重视“以德化民”。这些措施使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治世局面。故选A。
9.答案 D 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他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选项D汉文帝要求用金、银等贵金属装饰他的陵墓,说法错误。
10.答案 A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文帝和景帝提倡以农为本,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选项A符合题意。
11.答案 C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到处是荒凉的景象,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故选择C项。
二、非选择题
12.答案 (1)秦始皇;秦的暴政。
(2)刘邦;休养生息。
(3)节俭;勤俭节约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应学习汉文帝勤俭节约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4)文景之治。
解析 (1)材料一中的“他”是秦始皇,根据材料一“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他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可知,秦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2)材料二中的“汉高祖”是刘邦,材料二反映了汉朝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3)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可知,汉文帝注重节俭;第二小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4)根据所学可知,历史上将材料四反映的治世局面称作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