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测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个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3)学生能正确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物体面积的大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1厘米2、1分米2、1米2的实际大小,并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
(2)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教材分析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不同则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位。因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所以要根据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教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片。
学具准备:剪刀、方格纸、长方形卡片一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那你知道我们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吗? 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出面积呢?和同桌说一说。
引导: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物,比如课本,文具盒,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片,用它的面去量一量。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量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多大?(6本书的封面/10个文具盒盖的面。)
师:为什么同样大的课桌面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测量的工具不一样。)
师:那怎样就能使大家量出的结果一致?
小结:看来,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需要使用统一的面积去测量。测量长度我们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呢?
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认识面积单位
1. 1平方厘米。
师:拿出剪好的1平方厘米的纸片,说明:这样大小的图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边长是多少你能量一量么?
小结: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可以写成1cm?。(板书)
追问:身边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cm? ?(骰子,指甲,门牙)
比一比,说一说,将纸片和大拇指甲盖比较。
师:1cm?是多少呢?(边长1cm的正方的面积是1cm?)
师:下面两个长方形都是由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怎么想的?
小结:有几个1平方厘米,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追问:这两个图形面积一样吗?形状呢?
引导:你觉得1cm?适合测量怎样的物体面?在桌面上找一找。
那用它测量桌面面积你觉得合适么?为什么。
2. 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拿出剪好的这个图形(1平方分米的)
问:这个图形的边长是多少?(1分米)它的面积呢?
大家真聪明!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可以写成1dm?。
追问:你能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么?
能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么?(一只手心超前,另一只手心朝里,用拇指和食指搭成一个约1dm?的正方形。)
强调:1平方分米就是这么大!
师: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请大家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一量课桌面,看看面积有多大?(学生动手操作。)
现在和之前用铅笔盒,课本封面测量出的面积一样么?为什么?(单位统一了。)
3.1平方米。
师:开动小脑经,想一想,1平方米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正方形?
(贴出报纸)这就是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我们来量一量它的边长。
小结: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平方米可以写乘1m?.
师:你觉得1m?大么?一起来做个小实验。你认为这张报纸上面能站几个人?
你们感受到1平方米有多大了吗?那身边还有哪些物体面也大约是1平方米?
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这三个面积单位有多大?
它们有什么用呢?
练习
1、拿出学习单。(想想做做1)
师:长方形面积是多少?你怎么摆的(摆了几排,每排几个) 正方形呢?
2.想想做做2.
你怎么填的?这两个单位有什么不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表示长度要用长度单位,表示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3.想想做做3,补充两个填长度单位的。
4.p67第七题
你怎么想的?
课堂设计说明
认识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是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习三个面积单位,真切的了解1厘米2、1分米2和1米2具体是多大,形成具体的概念,能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的运用三个面积单位。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印象深刻,避免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