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
一、秋词(其一)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刘禹锡: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2、寂寥:冷清萧条。
3、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4、排:推开。
5、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6、碧霄:青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诗句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用____________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____________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____________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反映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诗中一个“排”字,蕴涵着深意。也许,诗人是以“________”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对比、乐观豁达、“一鹤凌云”、积极乐观、“鹤”
-48895164465
同步训练
1、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筲”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2、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溧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3、“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4、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二、《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2、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3、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4、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5、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6、何当:什么时候。
7、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8、却话:回头说,追述。
【诗句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 ”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写,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家人思念的深情。诗中“ ”字和“ ”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答案】 涨、“期”、“巴山夜雨”
-48895164465
同步训练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2、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3、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4、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1、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2、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3、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4、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shù),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关。
5、夜阑:夜深。
6、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7、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8、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创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诗句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______________”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___”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___”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___”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___”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______的气氛。但接下去“______”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______之气。凄凉之极的诗人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
【答案】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48895164465
同步训练
1、作者“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2、“尚”是“还”的意思,第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 下的生活状况,但诗人还想着去戍守边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3、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四、《潼关》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
1、潼(tóng)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历来为军事重地。
2、终古:自古以来。
3、簇(cù):簇拥。
4、束:拘束。
5、夜阑:夜深。
6、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创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他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但是当时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诗句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______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______”,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4岁的谭嗣同在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答案】拟人、“簇拥”、“嫌弃拘束”
-39370189230??
同步训练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空中翻卷着的一团团云雾,簇拥着潼关古城,那形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为平坦。这两句巧用拟人手法描写黄河、华山,突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和华山高耸险峻的气势。表达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