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在读统计图、画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中,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折线统计图,通过与统计表的比较,深刻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材料纸1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1、(出示情境图)谈话: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她认真收集了今年5月21日白天的室外气温情况,并把它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一张统计表。(出示)
溧阳市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
5月22日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温度(℃) 12 16 21 24 20 15 9
2、引导观察: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从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引入统计图:小明收集的这些数据除了可以用统计表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估计学生会说 条形统计图)
4、设疑:但是小明却把它绘制了这样一张统计图,(出折线统计图 略),这样的统计图与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5、导入课题:你能根据这张统计图的特点能给它起一个名字?(板书:折线统计图)为什么小明在这里会选择折线统计图,而不选择条形统计图,等大家学完这一内容后,我想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自主探究,感知特点。
1、观察折线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想一想:图中的这些“点”表示什么?图中的这些“线段”又表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2、交流汇报:(1)比如点(12)表示什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依次:点16、点21……
指出:我们发现这些“点”是用来表示气温的多少。 也就是说:表示一个数量数量的多少。(板书:点→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
(2)把点连起来的“线段”又表示什么呢?(增加、减少情况)
(板书:线段→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用手势怎样表示“增加”?怎样表示“减少”呢?请你具体讲一讲哪一条是增加?增加了多少?哪一条是减少?减少了多少?
3、小结:刚才同学们概括出来的两点,就是折线统计图的最大特点。让我们齐声读一读。
4、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小明为什么选择折线统计图而不选择折线统计图呢?
三、师生合作,学会绘制
1、指导绘画:如果让你来画这张折线统计图,你会怎样画呢?我们一起来合作完成。
(1)看一看:这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标题、时间、统计图)
(2)横轴上表示什么?(收集的时间)这里每一段的距离为什么要保持相等呢?
(3)纵轴上表示什么?(气温)(说明:这里取每段分2℃比较合适,距离要相等、注意写上单位)
(4)描点:(示范:12℃、 16℃),其他由学生完成。(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完成。略)这样就完成了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2、引导观察分析: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现在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重点交流下列几个问题:
①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
②几时气温最高?几时气温最低?
③气温升得最高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师生交流板书:线段所占格子多 陡→快; 线段所占格子少 平→慢
4、举例说明,沟通现实。在我们的身边,你们还见到过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学生举例—欣赏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小结: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用途是非常广泛的)
四、综合运用,发展思维。
1、试一试:P:95 (导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大家想不想亲自来画一张折线统计图呢?)
2、想想做做:P:95
3、选一选:
4、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在制作折线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5、延伸拓展:(导:小刚同学学完了折线统计图后,他觉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特别明显,它能很清楚地看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于是在一天放学后,他来到了溧阳五星加电商场,做了一次社会调查,并且把调查到的有关数据
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觉得这张折线统计图设计合理吗?你有什么看法?
(2)提问:你认为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3)出示:改变后的条形统计图。
(4)延入课后:同学们做了这题后,我们又遇上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什么情况下该用折线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用条形统计图呢?这也正是你们下节课要学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