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同步学案(自主预习+课文探究+拓展延申+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同步学案(自主预习+课文探究+拓展延申+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0 10:3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自主预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 《老子》
[释义] 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国理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读]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发作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以便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苗头。
?诗海拾贝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赏析】 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行封禅大礼,在返回长安的途中,经曲阜“幸孔子宅致祭”,因而写了这首诗。诗中通过描述孔子一生恓惶不遇的困厄,反映了这位封建时代的圣人的不幸,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赞美和褒扬。全诗立意构思严正得体。
?主题时文
汇聚向上的文化之力
时光如流,刻着光阴的记忆,勾连起已经过去的2019年。
这一年,我们的文化时间怎样度过?
有的将喜欢变成了习惯。90后姑娘孙晓婧跟“诗友”们玩飞花令,一口气接龙到百余句,“只是单纯地遵循内心的热爱”。
有的在坚持。一年间,民警苏唐诗揣着相机进故宫30多趟,“一天、一月、一季度、一年,直到拍出古建筑的温度”。
有的留有遗憾。作家双雪涛笔耕不辍,却感叹“创作数量比想象的少,时间也比较漫长”。
这是个体的感受,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填补精神需求的缝隙,同时也身体力行地诠释文化的力量:因真挚的热爱而蓬勃向上,实现个人价值的充能。
换个角度看,注脚又不一样。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吸引无数网友自发点赞,“到电影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生”成为许多人不约而同的选择;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凭借好口碑,逆袭夺得年度票房冠军;国家博物馆开设1号线地铁专列,将灿烂的中华文明“搬”进车厢……种种现象,无不反映旺盛的文化需求,也彰显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源于一种共识。如今,从实体书店到音频听书,从影视点播到网络直播,多元样式、多样介质,以及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边界,缤纷着样态。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人们更加注重文化体验的质变。
这体现一种改变。多元的审美体系,分层的受众群体和独特的认知维度在形成。持续升温的“诗词热”,是国人对汉字之美、文化之厚的重新发现;“文+旅”,在深度融合中达成“诗与远方”的交织;互联网的深度普及,让更多人选择在短视频里“云体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这些力量,汇聚出一组蓬勃向上的数据:
201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928.33亿元,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
257亿元;从1949年到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从55个增长至3
176个,博物馆数量从21个增长至4
918个……飞速发展的中国,精神层面的供给也呈现倍数级增长,继续激励和鼓舞每一个奔跑追梦的人。
“时间永远分叉,通向无数的未来。”感谢文化之力,让我们在走向自己所期待的未来时,多了自信、坚定以及憧憬。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祖为宋国贵族。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年轻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后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自己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作品】
整理《诗》《书》《春秋》等六经。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和思想,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评价】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称之为“圣人”
二、背景链接
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就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时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值得借鉴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选择和淘汰,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古代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三、文化常识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重篇章结构,不重篇与篇之间、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1.曾皙(xī)   
2.论语(lún)
3.摄乎(shè)
4.比及(bì)
5.小相(xiànɡ)
6.铿尔(kēnɡ)
7.冠者(ɡuàn)
8.毋吾以也(wú)
9.夫子哂之(shěn)
10.以俟君子(sì)
11.风乎舞雩(yú)
12.喟然叹曰(kuì)
13.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二、辨识通假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希”同“稀”,稀疏
2.莫春者 “莫”同“暮”
三、积累名句
(一)课内名句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二)相关名句
明 志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3.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致酒行》
课文探究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用原文中的话说说孔子的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答:                                    
                                    
[明确] 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诵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
________________
(2)子路率尔而对曰
________________
(3)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________________
(5)夫子哂之
________________
(6)尔何如
________________
(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________________
(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________________
(9)如会同,端章甫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鼓瑟希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1)舍瑟而作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2)异乎三子者之撰
________________
(13)何伤乎
________________
(14)莫春者,春服既成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5)风乎舞雩
________________
(16)吾与点也
________________
(1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________________
(18)如
(19)乎
(20)以
[明确] (1)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一两天,引申为年纪稍长,今义是一天 (2)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3)治理等到 (4)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5)微笑 (6)怎么样 
(7)或者 (8)等待 (9)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10)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通假字,同“稀”,稀疏 (11)放下 起身、站起来 (12)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13)妨害 (14)通假字,同“暮” 已经 穿定 (15)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16)赞成 (17)谦让 (18)①连词,假如 ②连词,至于 ③连词,或者 (19)①介词,比 ②介词,在 ③介词,与 ④助词,表疑问 (20)①介词,因为 ②动词,做 ③连词,来 ④介词,用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                                    
                                    
(3)“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明确] (1)(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现在有人想了解、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2)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别国军队的侵犯,接下来(国内)又遇上饥荒。(状语后置句,应为“乎大国之间摄”)
(3)“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吗?”“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相呢?”
3.下列对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B.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善于引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来激发他们,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
C.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却并没有“言志”,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对冉有和公西华言志,孔子在言谈时都予以肯定。但反对子路“为国”的志向,因此他对子路“哂之”。
D.本文紧扣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明确] 选C。C项,孔子哂子路,是对他“不谦让”态度的不满,对他“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
4.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
答:                                    
                                    
                                    
                                    
[明确] 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天人和谐的美好图景,点出了自己的理想与志趣,同时,也暗含着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符合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这篇文章体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我的理解] 观点一:反映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开篇,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为师生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然后再慢慢地诱导学生谈各自的志向。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足以表明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志向、性格而施以相应的教育。
观点二:反映了孔子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态度上:一方面,孔子对子路的不谦让虽有不悦,但也一“哂”了之,并不当面指责,只在最后才委婉含蓄地向曾皙说出他“哂之”的原因,体现了孔子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孔子希望学生做人要谦恭。而这两者也恰好体现了古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
【参考译文】
拓展延伸
巧做文化常识题
【考点对接】
本课出现了一些很典型的文化常识,如“冠者”“童子”等,这种常识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
高考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识有以下10种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古代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2014年初次设题,考查了常见的礼俗类的“南面”和典籍类的“《春秋》”等,到2019年考查“诏令”等文体知识,在原来考查的基础上扩大到典章制度类,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如“私禄”“收考”等(与以往文言实词的考查有相似之处,须根据语境仔细推断)。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了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课外积累。
解题指津:
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定。浏览四个选项,部分选项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定,无须结合语境。
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通过第一步,剩下的选项就比较难判断了,可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推断。
【考题印证】
(201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解析:选A。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定。本题的A项就可以直接判断,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儒、道、法、墨四家影响较大。“礼乐”也可以直接根据积累判断。
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B项,“诏令”可以根据下文“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推断;D项,“就国”可以根据原文“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推断。
【参考译文】
贾生名为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来置于自己门下,非常器重他。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下政治清明,为全国第一,(吴公)以前和李斯是同乡,又经常向李斯学习做事,于是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说贾谊虽年轻,却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纪才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孝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诸生因此都认为才能比不上贾谊。孝文帝也非常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设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初步制定了所有这些事项的礼仪法度,崇尚黄色,官印数字用五,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各项法令的修改审定,以及诸侯全都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而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孝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刚刚接受过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趁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孝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人物语言描写
【课内挖掘】
本篇文章涉及五个人物,分别用语言描写来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
子路: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以及直率、信心十足的性格特点。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冉有: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向别的同学问志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面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的是娱情山水,表现其淡泊功名的个性。
【技巧指导】
人物语言描写三步走
1.语言描写的提示语要交替使用,灵活多变。
为了使对话形式更活泼、生动,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对话形式,如提示语在前面,提示语在后面,还可以把提示语放在人物说的话中间,当然,如果读者能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到是谁说的话,也可以把提示语省略。提示语不同,标点符号也不同。
(1)提示语在前面:
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心疼地说:“瞧你,这两天都瘦了。以后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
(2)提示语在后面:
“瞧你,这两天都瘦了。以后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心疼地说。
(3)提示语在中间:
“瞧你,这两天都瘦了。”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心疼地说,“以后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
(4)提示语在两边:
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瞧你,这两天都瘦了。以后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她心疼地说。
2.语言描写要符合身份,展示个性,注意场合。
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食盐的化学名称)放得太多了。”这句话明显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
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文化教养等,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如果不符合,会给人虚假的感觉。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说话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
例如,“语文课本不见了”这句话,在课堂上、下课时、在家里分别会怎样说?
(1)课堂上不见课本:
他小心翼翼地翻着书包,心里默念道:“语文书,语文书呢,在哪里?”
(2)下课时不见课本:
他着急地翻着抽屉,大声喊道:“语文书,语文书哪儿去了?谁见了我的语文书啊?书!书!”
(3)在家里不见课本:
“老妈!快来啊!我的语文书飞了!快来帮我找找!”
3.描写人物语言时,配以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从而刻画人物性格。
一个人在说话时总有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如果描写人物语言时赋予其动作和表情,不但可以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如下面的语句,将一陈述句依次添加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使内容充实,把平淡的语言描写得真实具体:
原句:她骂他是懦夫。
添加句一:她骂他道:“你真是个懦夫!”
添加句二: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个懦夫!”
添加句三: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个懦夫!”
添加句四: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还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个懦夫!”
【针对训练】
一位同学在教室踢球,打破了日光灯管,大家纷纷议论是否该主动告诉老师。根据这一事件,要求用a、b、c、d、e代替人物姓名,写出一群不同性格的人的对话内容。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和语境,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幸灾乐祸地说。(幸灾乐祸的人)
b拍着小明的肩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诚实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清清嗓子,双手操在背后,装模作样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默的人)
d:“那不是自投罗网吗?”(固执的人)
“我有办法了,”e挤眉弄眼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恶作剧的人)
[参考示例] 你闯祸了,等着挨罚吧! 不怕,只要你自己不承认,谁知道是你打破的呢? 我看你还是快去自首吧,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嘛! 你去拿一根棍子来,绑在背上,去负荆请罪,哈哈……
【课内挖掘】
本文中曾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家国安宁,人们潇洒自得,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适用话题] 理想 和平 人与自然和谐
【运用范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做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叹;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吾与点也”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的体现,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永远的葱郁 永远的中国》节选)
【美文鉴赏】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了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有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讽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兴奋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儿不洒脱呢?
【佳作赏析】
孔子的洒脱表现为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同时,我们要做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人”,完善自我,性灵未染,难得糊涂,通情达理。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写作借鉴】
1.学结构
本文采用层进式结构,第一、二段提出观点,孔子淡泊功利,对待伦理态度灵活,是一个洒脱的人;第三至六段分析观点,运用事例具体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第七段总结全文:孔子是洒脱的哲学家。
2.学例证
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如第五段在论证“君子不器”这个论点的时候用孔子和学生聊天的事进行论证。
3.学语言
诙谐幽默,准确严密。如文中第六段,诙谐幽默,让人读来感到很轻松;再如“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一个“都”字,说出了人们对“仁”的理解的狭隘,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33分)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点,尔何如
何如:怎么样
解析:选C。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鼓瑟希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契阔谈讌
D.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解析:选D。A项,“希”同“稀”;B项,“莫”同“暮”;C项,“讌”同“宴”。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如会同,端章甫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风乎舞雩
D.鼓瑟希
解析:选B。B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C、D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吾不如子房
解析:选B。题干中的“如”与B项中的“如”都是“或者”的意思;A项,如果,假如;C项,至于;D项,及,比得上。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开篇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直的子路急忙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 (3)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首先要从学诗开始,(    )。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________,使社会归于和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如前所论,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感动人的情感的,它对人的影响是________的。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它________是一种美感教育,通过感官的浸染与熏陶,循序渐进地改变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性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转。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即通过听乐来________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盛衰。《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而《礼记·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判断。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然后学礼立身,再成就人的品性,最后完成于音乐
B.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
C.然后应该成就人的品性,接着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
D.然后再学礼立身,完成音乐的学习,人的品性也就形成了
解析:选B。由原文可知,人的教化是目的,所以“人的品性”应放在后面,可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D项最后一句转换了主语,与前面的内容衔接不够紧密,故选B项。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移风易俗  潜移默化  实际上  考察
B.移风易俗  耳濡目染  基本上  考查
C.改弦易调  潜移默化  基本上  考察
D.改弦易调  耳濡目染  实际上  考查
解析:选A。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改弦易调:比喻改变制度,变更方针或做法。由后文可知,应用“移风易俗”。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潜移默化”中的“潜”与“默”暗示这种影响是看不到的,无形的。“耳濡目染”则是可见可闻的。故应用“潜移默化”。实际上:其实(多含转折意)。基本上:①主要地。②大体上。前文“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含转折意,故应用“实际上”。考察:①实地观察调查。②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语段中的意思是通过听乐来深入地观察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盛衰,故应用“考察”。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B.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改良风俗的盛衰。
C.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D.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
解析:选C。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改变更多人”与“改变世风”互换位置;二是“盛衰”与“改良”搭配不当。A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B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D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2020年3月3日,我国首个5G微基站射频芯片研发成功,目前正在进行封装测试。5G微基站射频芯片项目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有线射频宽带芯片组的拓展。射频基带芯片组可实现每秒600兆的下行速率,完全可与国际巨头的同类产品对标。在中国广播科学研究院进行的标准测试中,相比对标的国际巨头同类产品,抗衰减能力提升了10dB左右,这使其更能适应国内复杂、恶劣的网络环境。射频芯片不光覆盖广电频段,也兼容了工信部刚刚颁发许可的共享室内频段,可以说是为5G时代室内共享微基站量身定做的芯片。
答:                                    
                                    
                                    
答案:①射频芯片由我国自主研发。②下行速率快,能对标国际产品。③适应复杂、恶劣的网络环境。④覆盖广电频段,兼容共享室内频段。
二、阅读提升(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选自《孔子世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B.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C.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D.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解析:选D。“费人攻之”是主谓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乐颀下伐之”“国人追之”都是主谓宾结构,其前后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摄:暂代官职。类似词语还有“权”,也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如《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B.司马:西周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C.寡人:在始皇帝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体制习惯各有不同,一般官员也可自称“寡人”。
D.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解析:选C。一般官员不能自称“寡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义正词严地指出两君为讲和而来会盟时,不应该有夷狄之乐等,这也印证了孔子“军事方面的活动,必须要配备文教礼乐方面的人才”的建议。
B.夷狄之乐被叱,景公惭愧;优倡侏儒的戏被责,景公害怕动容。这些都使景公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孔子。
C.景公采纳了齐国主事官吏的建议,把从前从鲁国抢夺的郓、龟阴等地还给鲁国,来表示自己的歉疚。
D.孔子认为大夫的封邑不能筑城墙,而费邑的城墙被拆,是在公山不狃、叔孙辄被彻底打败之后。
解析:选D。“大夫的封邑不能筑城墙”错,只是不能筑“百雉之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5分)
译文:                                    
                                    
(2)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5分)
译文:                                    
                                    
答案:(1)我们两国君主是为了讲和而来会盟的,这种夷狄的野蛮舞乐,怎么可以用在这个场合呢!请让管事的官员叫他们下去吧!
(2)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谢罪,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礼文辞来谢罪。君主如果心里不安,就用实际行动去谢罪吧。
14.孔子对鲁国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3分)
答:                                    
                                    
答案:(1)让齐国归还了从鲁国掠夺的土地;
(2)拆除了大夫的封邑中的百雉之墙。
【参考译文】
定公十年的春天,鲁国和齐国讲和。夏天,齐国的大夫黎对景公说:“鲁国用了孔丘,将来的形势会危害齐国。”于是派使者出使鲁国,告诉鲁定公两国举办友好的会盟,会盟的地点定在夹谷。鲁定公准备乘坐车辆友好前往。(这时)孔子暂时代理宰相事宜,(就对定公)说:“我听说有军事方面的活动,必须要配备文教礼乐方面的人才,从前诸侯出自己的国境,一定要让必要的官员随行。请您也带左、右司马一道去。”定公说:“好的。”于是带了左、右司马出发。(定公)和齐侯在夹谷相会,(夹谷)筑了高台,台上备好席位,上台的土阶有三级,(两君就在台前)行了相见礼,拱手揖后登台。(双方)献出应酬礼品的仪式完毕之后,齐国管事的官员急忙跑过来请示道:“请求开始演奏四方的舞乐。”景公说:“好的。”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都(出了场,)敲打吼叫着表演起来。孔子见了赶忙跑过来,一步一级地往台上走,最后一级没有跨上,便举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君主是为了讲和而来会盟的,这种夷狄的野蛮舞乐,怎么可以用在这个场合呢!请让管事的官员叫他们下去吧!”管事的官员叫他们退下,他们却不肯动,而是左右看着晏子和景公。景公心里惭愧,就挥手让乐人下去了。过了一会儿,齐国管事的官员又跑来说道:“请演奏宫中的舞乐。”景公说:“好的。”于是许多戏子矮人都前来表演了。孔子看了又急忙跑过来,一步一级地往台上走,最后一级没有跨上就说道:“你们竟敢打算迷惑诸侯,论罪是应该被正法的!请下令管事的官员执行吧!”于是管事的官员依法处置,受刑的人就手脚分离了。景公(看到孔子的态度这样严正,)不由得害怕而动容,知道自己道理上不如他,回国之后心里很害怕,就对众臣说:“鲁国是用君子之道来辅助他们的君主的,而你们却用夷狄的做法教我,害我得罪了鲁君,这该怎么办呢?”主事的官吏上前回话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谢罪,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礼文辞来谢罪。君主如果心里不安,就用实际行动去谢罪吧。”于是齐侯就把以前从鲁国那里侵夺来的郓、汶阳和龟阴的土地还给鲁国,来表示自己的歉疚。
鲁定公十三年的夏天,孔子对定公说:“臣子的家中不可私藏兵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三百丈的城墙。”于是就派仲由去当季氏的家臣,打算拆毁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封邑的城墙。于是叔孙先把郈邑的城墙拆了。季孙也准备拆费邑的城墙,当时的邑宰公山不狃就和叔孙辄率领费邑的人进攻鲁城。定公和季孙、叔孙、孟孙就躲进了季孙的住处,登上了季武子的高台。费邑的人围攻他们,却攻不下来,有人进入了定公所在高台的侧边。孔子派申句须、乐颀下台来攻击他们,费邑的人败走。国人乘胜追击,在姑蔑把他们彻底打败了。公山不狃、叔孙辄两人逃到齐国,定公于是把费邑的城墙拆毁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