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劝学》《师说》知识点检测
一、课内知识检测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劝学(
)
学不可以已(
)
金就砺则利(
)
声非加疾也(
)
而闻者彰(
)
而绝江河(
)
故不积跬步(
)
风雨兴焉(
)
驽马十驾(
)
锲而不舍(
)
今之众人(
)
小学而大遗(
)
不耻相师(
)
君子不齿(
)
2.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天下云集响应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忌不自信
C.微斯人,吾与谁归
D.求人可使报秦者
6.找出“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D、则群聚而笑之
官盛则近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书和传记。
10.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称代前文的“童子”。)
D.则群聚而笑之(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
)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①③
B.⑤⑥
C.②③
D.②④
12.下列成语,“备”的意义与“圣心备焉”的“备”相同的一项是(
)
A.常备不懈
B.有备无患
C.德才兼备
D.攻其不备
E.求全责备
13.下列句子,“而”的用法与“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相同的一组是(
)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②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③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⑤黑质而白章
⑥吾恂恂而起
⑦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①③⑤
B.②④⑦
C.④⑤⑦
D.③⑥⑦
14.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槁暴(晒)
輮以为轮(使……弯曲)
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而致千里(送别)
君子生非异也(天资,禀性)
非利足也(走路)
筋骨之强(强壮)
而绝江河(横断)
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
而闻显彰(显著、清楚)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
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15.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
(1)骐骥一跃(
)
(2)不能十步(
)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4)蟹六跪而二螯(
)
A.数词表示名量。
B.数词表示动量。
C.形容词,专一。
16.下列对《师说》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17.下列对《师说》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指出古代的学者都要从师学习,这就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
B.作者认为人无论贵贱、老少,只要有知识就有资格当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作者认为很多人小的时候跟从老师学习,反而长大后却耻于从师,是极不明智的。
D.作者论证的语言很有特色,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字精练,说理透彻,对比鲜明。
18.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请指出正确的一项(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9.翻译下面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请简析《劝学》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1.《劝学》一文告诉我们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应该持什么态度?
二、对比阅读
劝
学(节选)
荀
子
(1)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①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②。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注】①伦类:事物的条理。
②成人:完人。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故诵数以贯之
心利之有天下
天见其明
君子贵其全也
2.翻译句子。
①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②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该文段论述的论点是
。
4.“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中的“是”指
。
参考答案
课内知识检测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勉励
(2)停止
(3)靠近
(4)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5)明显,显著
(6)渡过
(7)古代的半步
(8)兼词,于此
(9)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
(10)刻
(11)一般人
(12)遗漏
(13)以……为耻
(14)瞧不起
2.B
3.D
4.D
5.D
6.A
7.C
8.D
9.C
10.D
11.A
C
13.C
14.D
(1)B
(2)A
(3)C
(4)A
C
17.C
18.B
19.(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2)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站得很远的人也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宏亮,但是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
(3)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4)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的缘故。
(5)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6)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7)(一方面)不通晓句读,(一方面)也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8)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将“骐骥”与“驽马”虽先天条件相差悬珠,但前者半途而废、后者坚持不懈,最后功业不同作对比,形象生动地阐述积累、坚持对成就学问的重要性。
21.(1)要点滴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水流。
(2)要持之以恒: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朽木不舍,金石可镂。
(3)要专心致志: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对比阅读
夫:那。
贯:贯通。
利:对……有利。
见:通“现”。
贵:以……为贵
2.①君子知道学习不全面、不精粹是不值得认为十全十美的。(关键:夫,足,以为,判断)
②天呈视出光明,地呈现出广阔,君子以学习全面为贵。(一说“见”均为“贵”之误。先,同“广”,广阔。)(关键:见,贵)
3.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4.全而粹之美
参考译文:射出的百支箭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