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20 08:5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有条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1、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 及环境准备 课件、教学挂图、本班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出示教学挂图)
2.从图上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每个乒乓球2元,每5个乒乓球装一袋,共装6袋。)
3.你发现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问题:
1、 ? 算式:
2、 ? 算式: 3、 ? 算式:
预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买一袋乒乓球要多少元?②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③买6袋乒乓球一共多少元?
4.完整出示例题:你能把刚才了解到的信息和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先思考一下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尝试解答。你能算出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吗?动笔算一算。

2、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第一步求的什么?(板书: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知道了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还有其他算法吗?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这种方法第一步求的什么?(板书: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知道了6袋乒乓球一共的个数,就可以求出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
(1)比较一下,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第二种呢? (2)解答方法不同,这是它们的不同点,那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先同桌互说再指明生回答)
生:结果一样、2个乘法算式??,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揭示课题)
4.点拨:
在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你有什么好的策略、方法介绍给大家吗?(关键就是要找到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尝试解决一些问题。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不完整出示:桃树48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苹果树有多少棵?算一算,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矛盾:缺少条件,不能算。
引导学生发现:“桃树48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这两个信息之间怎么样?(没有直接联系)能算出苹果树有多少棵吗?(不能)
2.打开课本,完整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谁来把了解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先想一想哪两个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能求出什么再解答在作业本上。
四、回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吗?
2、学习了数学知识,就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相信你的数学会越学越好,你也会越来越聪明

出示挂图,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并板书算式
讨论问题
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此环节的设计一改传统应用题教学从“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的模式,而是给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6袋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让学生先通过提取有用信息,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有效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搜集、整理、分析、判断……过程中,做好了解决问题的起点。

此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使全班的同学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七、板书设计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方法一:先算一袋要多少元。
5×2=10(元) 10×6=60(元)
方法二: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5×6=30(个) 30×2=60(元)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富有个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