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 (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 (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0 22:2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或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
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
课程 标准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重点 难点 1.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结果。
2.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3.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01.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战前的实力对比


03.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的冲击
02. 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进程
中 国
英 国
政治
PK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中 国
英 国
经济
PK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开始了访华之旅,来华商讨通商事宜,但被拒绝。
●两份礼单
两个世界的相遇
英 国
中 国
军事
PK
清军的木帆船
英国的铁甲舰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英 国
中 国
对外
PK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
“外夷土地坚刚,风日燥热。且夷人每日以牛羊肉作为口粮,不易消化,若无大黄,则大便不畅,夷人将活活憋死。”
——琦善上书道光帝奏折
-----1839《拟喻英吉利国王檄》
清军使用的竹制火铳
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
两种文明的碰撞
世 界 中 国
政 治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君主专制,日益腐败
经 济 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 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
军 事 船坚炮利 装备陈旧,军备废弛
外 交 殖民扩张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综 合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先进的工业文明 VS 落后的农耕文明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鸦片走私前中英贸易
中国
英国
呢绒、布匹
茶叶、生丝、瓷器
(难卖)
(畅销)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出超;贸易顺差; 英国则入超,贸易逆差。
吸食鸦片后的惨状
军队里也吸食鸦片成风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
鸦片的危害
鸦片的危害
虎门销烟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4月至5月,收缴英国、印度和美国商人的鸦片2万多箱。从6月3日至25日,在林则徐亲自主持下,将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
第一阶段:
广东(1840年6月) → 厦门 → 浙江定海 → 天津白河口 → 和谈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阶段: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
广东 — 东南沿海
二、两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签订
第一阶段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二、两次鸦片战争
第二阶段
不久,英法两国不满清政府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再起冲突。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
制作两次鸦片战争中条约年表
通过年表内容,思考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
时间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1842.8 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赔款、协商关税、五口通商
1843 中英《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通商口岸传教权
内河航行自由权
1844 1858 中俄《瑷珲条约》 割地
1858 中英《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
割地、赔款、增加通商口岸、鸦片贸易合法化
1860.10 中英《北京条约》 中法《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思考】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 续 扩 大
根本目的一致——打开中国市场
手段过程相似——坚船利炮、武力征服
战争结果相同——清政府败,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众 多主权
社会性质——半殖半封,程度加深
政治上——丧失更多领土、主权
经济上——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
清政府——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洋务运动奠定基础
【思考】从多元史观看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
广州
厦门
福州
上海
宁波
琼州
淡水
台湾
汕头
汉口
九江
南京
镇江
营口
烟台
天津
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阶级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迫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是中国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但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
传统农业文明与先进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带来重大变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问题
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严重损害中国经济主权,加速半殖民地化进程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上:中国社会性质变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加深,主权被严重破坏。
(2)经济上: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生长。
(3)思想上:开始学习西方。
一些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林则徐等。
(4)政局上:统治者与侵略者勾结。
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变化:排斥→抵抗→妥协→勾结。
(5)对外关系上:国门被打开。
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
(6)革命阶段上: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民主革命的特征。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序》
请回答
①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主要是关于什么方面?
②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
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②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
(1)“师夷长技”是“制夷”的重要手段,“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师夷”主要局限于西方的先进科技,特别是军事技术。
(2)实质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根本目的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
《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介绍了西方各国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这本书到达日本,从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数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个版本,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维新思想家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
一本书的两种境遇说明了什么?
一本书两种境遇
徐继畬与《瀛寰志略》
福建布政使徐继畬是又一位开眼看世界的人。他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徐继畬与《瀛寰志略》
冲击
因应
痛苦中前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天朝上国美梦破碎
向西方学习
洋务运动
反抗外来侵略
知识给人以力量,愚昧也给人以力量,有时甚至是更大的力量。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结果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经过及结果:第一阶段→《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北京条约》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