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0 12:0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单选题
下图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这段话陈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
(?
?
)
A.
背景和人物
B.
方式和影响
C.
时间和目的
D.
方式和人物
甲午中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
?
)
A.
黄海战役
B.
威海卫战役
C.
丰岛战役
D.
辽东半岛战役
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舰与日本战于大东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这段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要再现邓世昌率领中国海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历史素材是()
A.
平壤战役
B.
威海卫战役
C.
马尾海战
D.
黄海大战
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的主题之一。再现了邓世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是(?
?

A.
《鸦片战争》
B.
《火烧圆明园》
C.
《太平天国》
D.
《甲午风云》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清军,并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由此可见日本(?
?

A.
企图速亡朝鲜
B.
蓄意挑起战争
C.
意图瓜分中国
D.
实行海禁政策
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在近代史上,导致台湾与祖国分离的不平等条约是
(?
?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天津条约》
引发下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
(?
?
)
时间
1894年
1900年
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
A.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
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D.
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影响
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清朝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是
(?
?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某剧组拍摄甲午战争之后的中国社会场景,以下场景最符合史实的是
(?
?
)
A.
割占香港岛
B.
增开重庆、汉口为通商口岸
C.
日本在上海设立工厂
D.
日本得到中国3亿银元的赔款
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上述关于甲午战争战败的影响论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
B.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
增辟通商口岸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军备废弛
B.
观念落后
C.
资金短缺
D.
制度腐败
《时局图》是创作于20世纪初的时事漫画(如图)。该画反映的史实是
(?
?
)
A.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B.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D.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国近代史新编》中说道:“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下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该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形势属于(

A.
18世纪40年代
B.
18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70年代
D.
19世纪末期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
材料二?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三?
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
福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邓世昌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3)材料三是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被迫签订条约以后的中国局势,请说出这一条约的名称。当时中国的局势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浪费,备极一时之盛。
——《藏园群书题记》
材料二?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尘闻偶记》
(1)根据材料一判断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在哪一年?就在国内歌舞升平的时候,哪个国家正把魔爪伸向中国?
(2)材料二中的“三军败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割地”又使中国痛失哪些领土?
(3)三军败绩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时,即拥有七艘2000吨级以上的战舰,雄踞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当时日本望尘莫及。但是,北洋舰队从建成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整整六年间,再未添置一舰一炮。而这六年,正是日本海军发展最快的时期,其高薪聘请外国著名舰船设计师专门设计了针对中国的新型军舰。这六年,日本共添置了15艘新舰。这样,中日海军力量对比的天平迅速、极大地向日本方面倾斜。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
材料二??恩格斯论及船舶建造问题时说:“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样板,是浮在水上的工厂——的确,主要是浪费大量金钱的工厂。”
材料三?
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只是保卫海防的单纯军事需要,而不可能同国家发展海外贸易的经济需求联系起来,海军的变革发展也就失去了内在的经济动力。同时建筑在这个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制度也是制约近代海军装备建设的重要原因。封建制度的保守性,决定近代海军的使命仅在于抵御侵略,维护统治。各种封建制度的落后思想无时不在抵触着先进军事理论的深入,从根本上阻止着海军近代化向更深的制度层次发展。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探究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的成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朝”对外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清朝傲视“四夷”的“天下”观念,部分是因为儒家文化的优越和外传的历史传统,部分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并不低于西方……--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二日本政府和知识分子充分利用当时国内日益勃兴的报刊杂志,用“文明”话语来动员和宣传这场战争。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言论是福泽谕吉的“文野之战”论,竟然声称:“战争虽是在日清两国之间发生,然究其根源,实乃致力于文明开化之进步一方与妨碍其进步一方的战争,而绝非简单的两国之争。本来日本国人对支那人并无私怨,只欲作为世界上之一国民在人类社会中进行普通的交往。但他们却冥顽不灵,不理解普遍的道理,见到文明开化的进步不但不心悦诚服,反而欲妨碍进步,竟敢无法无天,对我等表示反抗之意,故不得已才有此战。”--刘文明《“文明”话语与甲午战争》材料三
1900年9月,正在流亡中的列宁在《火星报》创刊号上愤怒地指出:“西方文明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政府)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不过它们在开始时不是公开瓜分的,而是像贼那样偷摸摸进行的。……他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
——《列宁选集》第1卷,第214-215页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朝的“天下”观念。19世纪40年代签订的哪一条约的哪一条款,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的状况开始出现变化?
(2)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二中日本知识分子福泽谕吉“文野之战”论的本质。请用19世纪末的一个具体事例来反驳他的观点。
(3)阅读材料三,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列强通过哪些方式来实现列宁所说的“各国政府瓜分中国”的目的?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由“一个世界”到“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解决贫穷问题采取的举措是创办民用企业,C符合题意;军事工业属于“自强”口号下创办的企业,A不符合题意;兴办新式学校和筹建新式海军不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开始的标志。1894年,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1894年”、“丁汝昌”、“日本”、“大东沟,失致远、经远”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是1894年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因为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的9月,参战的是北洋水师。丁汝昌是北洋水师的提督。黄海海战的结果是,中国损失五艘军舰,包括邓世昌的“致远舰”。故C正确。
4.【答案】D
【解析】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率领中国海军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抗击,故D正确。平壤战役不是海战,作战的清朝将领是叶志超;故A错误。威海卫战役中作战的爱国将领是丁汝昌,故B错误。马尾战役是发生在中法战争的一次战役,故C错误。故选D。
5.【答案】D
【解析】在甲午中日战争中,198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故D正确。ABC三项均与邓世昌无关,故排除。故选D。
6.【答案】B
【解析】题干信息是关于日本如何趁朝鲜东学党起义的机会,挑起甲午战争的。中国出兵朝鲜,是因为朝鲜向中国称臣,中国有义务出兵。而日本则是很明显地借机挑起战争。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选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故选C。
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分析材料,1894—1900年,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迅猛增加,结合所学知识,与此直接相关的应该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故选A。
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马关条约》。材料表述的是清帝和台湾官民对失去台湾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导致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上海属于通商口岸,C正确。A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汉口在《天津条约》签订后成为通商口岸,B错误;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D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呈现的历史信息是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表现;甲午战败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提出了“革命”“改革”“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多种救国方案,D维新变法运动就是其救国方式之一;甲午战争战败前后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未变,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其他列强也凭借片面最惠国待遇拥有相同的权利,这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故C正确。
13.【答案】D
【解析】军备废弛不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故A错误。观念落后不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故B错误。资金短缺不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故C错误。根据题干“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30万两”以建造颐和园”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因此,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腐败,故D正确。故选D。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根据材料“《时局图》是创作于20世纪初的时事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反映的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史实,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下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可知,题干反映的是19世纪末我国的形势。清政府开放上海,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割让台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该题干所反映的中国形势属于19世纪的末期,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答案】(1)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邓世昌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2)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腐朽堕落。
(3)《马关条约》。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17.【答案】(1)时间:1894年。国家:日本。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领土: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3)条约:《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8.【答案】(1)近代海军建设停滞。
(2)中国近代工业刚刚起步,不能为近代海军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海外贸易落后,使海军建设缺乏经济动力;中国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制约;清朝统治者落后的防卫思想;清政府财力的匮乏;清政府的腐败等。
19.【答案】(1)傲视“四夷”;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2)试图竭力掩盖、抹杀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性;《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战争和签订条约、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落后的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冲突或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落后就会挨打/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具有侵略扩张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第8页,共9页
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