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0 12:0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单选题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
)
A.
公车上书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北伐战争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他们准备上书给
(?
?
)
A.
道光帝
B.
咸丰帝
C.
同治帝
D.
光绪帝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
)
A.
太平天国
B.
洋务运动
C.
公车上书
D.
辛亥革命
胖虎同学为撰写论文,列出以下提纲:“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二、梁启超与《变法通议》;三、严复与《天演论》。”据此推测,他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
《论鸦片战争的危害》
B.
《浅议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C.
《探究戊戌变法的背景》
D.
《追寻辛亥革命的起因》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B.
百日维新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定国是诏》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的压力,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日本的长处,审视中国的内部问题。他们的意图是(?
?

A.
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
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C.
仿效日本变法强图
D.
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在天津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
A.
B.
C.
D.
维新运动兴起后,维新派创办学会、报刊、学堂,公开议论时政,宣扬民权、平等和进化论等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理论,这些活动产生的影响是
(?
?
)
A.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
解放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A.
极大地动摇清政府的统治
B.
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C.
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A.
签订《马关条约》一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B.
严复创办《国闻报》一一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C.
戊戌政变一一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D.
戊戌变法一一在思想文化上产生广泛影响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
)
A.
销毁鸦片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创办福州船政局
D.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120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
?
)
A.
变法裁撤冗官
B.
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变法开办新式学堂
D.
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专制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
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科技教育落后
B.
国力贫弱
C.
政治腐败
D.
急于求成,步伐太大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A.
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推翻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
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
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作为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三?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下卷》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
(3)据材料三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维新人士寻求变革,救亡图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春,《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出版的报刊
材料三?
1898年短短三个多月的戊戌变法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浪花击石,转瞬即逝。但这朵浪花激起的却是千层浪,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四?
……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复兴之路》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举人们为什么会群情激愤?这一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维新派创办材料二中报刊介绍的是什么?由严复等人主持的哪一报纸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是如何理解“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4)戊戌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在近代列强的打击下,艰难的迈着前进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
材料二?“一更里,坐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国家事,好不羞惭。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侮。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无干。要晓得,国家危,家何能保……”
材料三?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斯塔夫阿里诺斯《全球通史》
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
根据材料二,“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侮。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请问列强在近代史上分别通过什么条约割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根据材料二,举两例反驳“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的观点。
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反映清朝地主阶级进行“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的事件是什么?此次反省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光绪帝的“彻底的改革”又是指什么事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材料二?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富强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
(2)从材料二中看出此事件的结果如何?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3)胡适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多名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公车上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千余人发起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揭开了序幕,故C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的序幕是1895年康有为组织的公车上书。梁启超关于变法的著名文章是《变法通议》(1896年)。严复是维新派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翻译的《天演论》,不仅推动了维新变法,更在近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综上,胖虎同学的论文主题,就是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进程。故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干主旨无关。故选C。
5.【答案】A
【解析】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对应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错误。《定国是诏》的颁布是维新变法的开始,故C错误。.戊戌政变中,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帝,故D错误。故选A。
6.【答案】C
【解析】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改革派,并不主张暴力革命,故排除A。B与本题主旨无关,故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希望仿效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在中国进行改革,C正确。维新派主张维护清朝的统治,同时进行改革,故D说法错误。故选C。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中创办的报刊。严复等在天津创立《国闻报》,它所宣传的是维新变法思想,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故选A。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影响。材料所提及的活动产生的影响是解放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工业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也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D正确。A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排除。B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排除。C是维新运动的意义,排除。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由于戊戌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C项因果关系颠倒,故C没有因果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公车上书是康有为领导的,反对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严复创办《国闻报》,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有利于思想解放,在思想文化上产生广泛影响。故ABD有因果关系。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材料“变亦变,不变亦变”,可见这些读书人主张变法来救亡,结合所学知识,
“实行变法”即实行戊戌变法。A是林则徐的事迹;B是太平天国的举措;C是洋务派的做法;D是变法维新运动的内容,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基础知识。政治近代化的核心是民主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A属于政治领域的变革,但自身不能体现政治近代化;B属于经济近代化的内容;C属于教育近代化的范畴。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属于政治近代化,故选D。
13.【答案】A
【解析】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创办了众多报刊,出版了不少书籍,来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了西方世界,A符合题意。维新派的思想启蒙,只是对部分人有影响,还谈不上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排除B。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没有创立君主立宪政体,排除C。维新变法并没有动摇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D。故选A。
14.【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赫德认为,光绪帝的改革方向正确,但康有为等人的改革措施,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现实的状况,急于求成,从而导致变法的失败,D正确。ABC三项所述题干均无体现。故选D。
15.【答案】A
【解析】由题干“……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即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A正确。BCD三项说法错误,故选A。
16.【答案】(1)局限,没有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
(3)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17.【答案】(1)事件:公车上书。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变法图强做准备。《国闻报》。(3)理解: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观念,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六君子”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4)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推翻封建势力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18.【答案】【小题1】①“对英国有利”。同意。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便利了英国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对中国有利”。可在以下论点任选其一:不同意: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西方差距加大等。同意:客观上有利于鸦片战争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有利于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等的传入,这些机器设备对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我国近代技术人才的培养。
【小题2】《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小题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等。
【小题4】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
19.【答案】(1)主张变法图强。
(2)从材料二中看出此事件的结果失败。维新派没有实力,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和依靠群众;顽固派势力强大;没有科学的理论作基础;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
(3)不正确。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戊戌变法不可能取得胜利。
第10页,共10页
第9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