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 曲
2001年5月,第一批。
中国古琴艺术
2003年11月 第二批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11月 第三批
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年11月 第三批
单元导读——
第八单元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课程要求:
知道昆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讨论在保
护非物质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熟悉昆曲发展的由来与历史演变过程,了解昆曲是如何成为中国古典
戏曲表演艺术的经典,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遗产与非
物质遗产代表作”。
2.认识昆曲在文词、曲调、表演独特而高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
蕴;理解昆曲是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艺术精品,对中国众
多戏曲剧目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和直接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
3.从昆曲在“花部”与“雅部”之争中消衰的结局以及在当今社会中濒临绝
境的困惑的原因中,探讨我们该如何保护非物质遗产并使这类遗产得
到继承与发展。
本课重点:
掌握昆曲独特的文化品位与艺术价值,并理解其“百戏之祖”的历史地位
本课难点:
探讨研究对昆曲这一类非物质遗产在市场化社会的今天如何实施保护
并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本课应理解的问题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把中国的昆曲
评为“人类口头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昆曲具备哪些独特而高雅的艺术造诣和深
厚的文化底蕴?
3. 在市场化社会的今天如何实施保护并解决好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建议:
建议教师在备课时要广泛收集昆曲的图文和影视资料,要适时穿插几段昆曲段子的表演艺术鉴赏进行形象化的讲解,同时采用学生探讨争辩的方式来激活学生思维。
可细目化讲解昆曲由来,从元末明初南戏的追溯讲到明清昆曲演化为全国 “官腔”大剧种的进程,配合明代戏曲发展的因素,参照丰富图文资料进行形象化诠释。
可以艺术鉴赏为主,通过多媒体放映昆曲的影视或段子适时注释,使音、像、图、文、艺印象直触学生感官,震撼心灵,以达到对昆曲艺术精湛深刻的领悟。重点在文词、唱腔、表演三方面分析昆曲的独特文化魅力。
可从“花部”与“雅部”之争结局,对昆曲“曲高和寡”消衰命运反思,以学生活动的形式积极探讨昆曲衰败的深层原因以及当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贯彻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充分激活学生思辩火花的基础上,可写呼吁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书;也可向有关网站建立信息探讨在彼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人类共同的经验体会。
走近昆曲——昆曲的兴起
昆山腔——地方声腔
剧种或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昆山腔悠扬流畅,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水磨腔——昆腔的革新
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
昆曲的感觉:细腻、宛转、清雅
昆腔的革新:
曲调
唱法
乐队
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
你知道这些乐器的名称吗?
昆曲的曲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牡丹亭》
昆曲的特征:
载歌载舞,无声不歌,无乐不舞;
声腔婉转,极其细腻,格律、宫腔极其考究;
故事至情至性.
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昆曲的舞台表演
行当——脚色制(中国戏剧艺术的伟大创造)
生、旦、净、末 、丑
生:一般是指扮演弱冠以上尚未蓄须的男子,所以又称小生,小生里以中生和官生为主.
中生——有才华的少年书生,也叫扇子生,穿厚底靴子,穿长衫,要拿
扇子,是演最风流倜傥,最儒雅俊秀的。
官生——戴着官冕的行当。
……
旦:一般扮演已演女子,表演风格娴静、庄重,唱、念、做诸功兼重。
正旦——出嫁的中年妇女。
闺门旦(五旦)——年轻、俊秀、年已及笈的淑女或待宇闺阁的千斤。
六旦——比五旦的年龄稍小身份略低,表演充满动感、天真烂漫。
……
丑:声音圆脆、态度幽默、动作夸张
昆曲素来有“三小戏”之说
昆曲的演出体制:
宫廷的演出
家班的演出
民间艺人
程咬金
廉颇
包拯
曹操
吕蒙
宇文成都
昆曲的影响——脸谱
一种脸谱传递着一种生活态度
程式化——
戏剧结构:“合——离——合,双线平行”:
舞台表演:
(“扇子”)“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谋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
“净”的上场,今在京剧中延用,叫起霸.源起《千金记·霸王出场》.
昆曲的地位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
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
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
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赏析昆曲——诠释昆曲之美
梦幻之美 《牡丹亭·游园惊梦》欣赏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衩记》)
深情之美 《玉簪记·琴挑》欣赏
悲壮之美 《桃花扇·守楼》欣赏
苍凉之美 《宝剑记·夜奔》欣赏、《长生殿·哭像》
诙谐之美 《狮吼记·跪地》欣赏、《鲛销记·写状》欣赏
灵异之美 《红梅记·李慧娘》欣赏、《牡丹亭·冥判》
风雅之美——得其风骨,赏其神韵
守护昆曲——昆曲的衰落与现状
昆曲“曲高和寡”消衰命运的反思,以及当今社会保护这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继承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探讨。这是一段激活思维空间的师生活动课。为保证活动课的效果,建议教师展现事先准备好当今社会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不同观点与建议,让学生们充分自主辩论。在教师归纳总结后,布置作业,可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了解当今昆曲的现状。形式可多样如采访昆曲老人、走访昆曲院、收集昆曲剧本等,将成果制作课件,并尝试撰写建议报告,致国务院、文化部、教育部合理化建议。
第九单元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与积淀了历史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的创造这一类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同,警示文化遗产记述的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遗忘的历史悲痛,宗旨是呼唤人类的正义和平和人权的尊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德国法西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屠杀暴行;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的实
质;奥斯维辛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及其对全世界的警示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分析纳粹种族主义理解其实质。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内的屠杀史
实,理解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自主探究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
在亚洲的暴行,培养使用网络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苦难,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联系日军南
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在中国的残酷暴行,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
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重点:纳粹主义在奥斯维辛的暴行
难点:纳粹种族主义的实质
教学过程结构:
一、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的实施
二、简介奥斯维辛集中营,及营内的杀戮惨状(视频、图片、
史料)
三、奥斯维辛纪念馆以及其历史意义
四、学生探究活动
——展示日军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在中国的暴行证
据,认识其历史价值,并尝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指导学生作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数据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细菌部队罪行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伤痕程度;收集暴行证据说明申遗理由;结合现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以实现申遗的成功。)
问题设置
有历史思维含量;
对学生具有挑战性:
学生感兴趣。
情境创设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结合实际优化环境。
反思教学
目标 ——学生收获了没有?
内容 ——学生得到什么 ?
方法—— 什么方式让学生得到?
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
学方法 ?
“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雷铃《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