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生命的见证”
——人教版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八、九单元教材分析
生命中之美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设计理念——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的创造,它往往代表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归根到底,它是人性在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上的创造,在课程中应适当追问人性的善与恶,拷问人的灵魂,以期在纵深上塑造当代学子良性的价值关怀,使之真正“成人”。
昆曲、戈雷岛和奥斯维辛集中营代表两种不同的生命表现:温情和残酷。这是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套用,“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第八单元
模块布局与单元联系
选修课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着重反映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留下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它的文化价值,感受其多姿多彩色的个性化特征。第八、九单元具有明显与前面单元不同的特征,故学习时首先应重温第一单元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类别、概念、评审标准等相关内容,以明确该类遗产的特殊性。
文化遗产的评审标准 1、申报项目自身价值 (1)代表一种独特的成就,一种创造性天才的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 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中产生重大影 响的作品。 (3)能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 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群或景观的杰作范例,展示出人类历 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作品。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使用地的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 文化,尤其是处在不可挽回的变化之下容易损毁的地址。 (6)与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文化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关 联、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实物。 2、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保护该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该遗产项目环境的协调及对不协调状况的克服程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1.口头传统和表述;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该项目申报的三个基本条件: 1.艺术价值 2.处于濒危的状况 3.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昆曲(2001)
古琴(2003)
课标内容:
知道昆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讨论在保
护非物质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熟悉昆曲发展的由来与历史演变过程,了解昆曲是如何成为中国古典
戏曲表演艺术的经典,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遗产与非
物质遗产代表作”。
2.认识昆曲在文词、曲调、表演独特而高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
蕴;理解昆曲是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艺术精品,对中国众
多戏曲剧目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和直接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
3.从昆曲在“花部”与“雅部”之争中消衰的结局以及在当今社会中濒临绝
境的困惑的原因中,探讨我们该如何保护非物质遗产并使这类遗产得
到继承与发展,并继承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重点:
昆曲兴衰的原因;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任重道远。
难点:
昆腔的特点;认识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
单元整合——
本单元应理解下列问题:
1、昆曲具备哪些独特而高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把中国的昆曲评为“人类口头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3、昆曲发展的由来与历史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
4、昆曲的演员、戏班和主要的剧目有哪些?
5、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哪些特点?
6、为什么说昆曲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和学术的典范?
单元八教学设计建议
导入方案1:
浙江在线11月21日讯 在武汉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我省的昆剧《公孙子都》、越剧《春琴传》和儿童剧《宇宙蛋》三台剧目参加“文华奖”的角逐。昨晚,在“八艺节”的闭幕式 上,备受瞩目的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共评出17台获奖剧目,其中,包括浙江昆剧团的昆曲《公 孙子都》,而越剧《春琴传》、儿童剧《宇宙蛋》则荣获“文华剧目 奖”。
新闻
《公孙子都》讲述春秋时期,郑庄公与惠南王交战时,部将公孙子都忌颖考叔之功,暗箭将其射死的故事。全剧跳出古人“善恶相报”的狭义是非观,着意写子都暗 箭伤人后的惶恐不安――“避过法诛却难避心诛”,对人类共有的心毒――嫉妒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鞭挞。作品对当下社会与世人的警示作用意味深长。
导入方案2:
说说你所知道的传统戏剧?
越剧
甬剧《典妻》
李宇春反串京剧
导入方案3:
经典昆曲片段视频导入
导入方案4:
听年来坊间流行的《白狐》,透过书生和白狐之间的传奇情缘感悟中国传统士人醉生梦死的生命情怀,由此引出中国古典 “雅文化”之精髓——昆曲——这种导入法追求的是一种神似,而非直观形显。
教学设计建议:
建议教师在备课时要广泛收集昆曲的图文和影视资料,要适时穿插几段昆曲段子的表演艺术鉴赏进行形象化的讲解,同时采用学生探讨争辩的方式来激活学生思维。
可细目化讲解昆曲由来,从元末明初南戏的追溯讲到明清昆曲演化为全国 “官腔”大剧种的进程,配合明代戏曲发展的因素,参照丰富图文资料进行形象化诠释。
可以艺术鉴赏为主,通过多媒体放映昆曲的影视或段子适时注释,使音、像、图、文、艺印象直触学生感官,震撼心灵,以达到对昆曲艺术精湛深刻的领悟。重点在文词、唱腔、表演三方面分析昆曲的独特文化魅力。
可从“花部”与“雅部”之争结局,对昆曲“曲高和寡”消衰命运反思,以学生活动的形式积极探讨昆曲衰败的深层原因以及当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贯彻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充分激活学生思辩火花的基础上,可写呼吁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书;也可向有关网站建立信息探讨在彼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人类共同的经验体会。
走近昆曲——昆曲的兴起
昆山腔——地方声腔
剧种或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昆山腔悠扬流畅,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水磨腔——昆腔的革新
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
昆曲的感觉:细腻、宛转、清雅
昆腔的革新:
曲调
唱法
乐队
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
你知道这些乐器的名称吗?
昆曲的曲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牡丹亭》
昆曲的特征:
载歌载舞,无声不歌,无乐不舞;
声腔婉转,极其细腻,格律、宫腔极其考究;
故事至情至性.
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昆曲的舞台表演
行当——脚色制(中国戏剧艺术的伟大创造)
生、旦、净、末 、丑
生:一般是指扮演弱冠以上尚未蓄须的男子,所以又称小生,小生里以中生和官生为主.
中生——有才华的少年书生,也叫扇子生,穿厚底靴子,穿长衫,要拿
扇子,是演最风流倜傥,最儒雅俊秀的。
官生——戴着官冕的行当。
……
旦:一般扮演已演女子,表演风格娴静、庄重,唱、念、做诸功兼重。
正旦——出嫁的中年妇女。
闺门旦(五旦)——年轻、俊秀、年已及笈的淑女或待宇闺阁的千斤。
六旦——比五旦的年龄稍小身份略低,表演充满动感、天真烂漫。
……
丑:声音圆脆、态度幽默、动作夸张
昆曲素来有“三小戏”之说
昆曲的演出体制:
宫廷的演出
家班的演出
民间艺人
程咬金
廉颇
包拯
曹操
吕蒙
宇文成都
昆曲的影响——脸谱
一种脸谱传递着一种生活态度
程式化——
戏剧结构:“合——离——合,双线平行”:
舞台表演:
(“扇子”)“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谋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
“净”的上场,今在京剧中延用,叫起霸.源起《千金记·霸王出场》.
昆曲的地位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
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
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
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赏析昆曲——诠释昆曲之美
梦幻之美 《牡丹亭·游园惊梦》欣赏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衩记》)
深情之美 《玉簪记·琴挑》欣赏
悲壮之美 《桃花扇·守楼》欣赏
苍凉之美 《宝剑记·夜奔》欣赏、《长生殿·哭像》
诙谐之美 《狮吼记·跪地》欣赏、《鲛销记·写状》欣赏
灵异之美 《红梅记·李慧娘》欣赏、《牡丹亭·冥判》
风雅之美——得其风骨,赏其神韵
守护昆曲——昆曲的衰落与现状
昆曲“曲高和寡”消衰命运的反思,以及当今社会保护这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继承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探讨。这是一段激活思维空间的师生活动课。为保证活动课的效果,建议教师展现事先准备好当今社会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不同观点与建议,让学生们充分自主辩论。在教师归纳总结后,布置作业,可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了解当今昆曲的现状。形式可多样如采访昆曲老人、走访昆曲院、收集昆曲剧本等,将成果制作课件,并尝试撰写建议报告,致国务院、文化部、教育部合理化建议。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方案一: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加上由于生活的迅速变革,流行性文化在生活中占优势,昆曲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全国仅剩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昆曲艺术家相继去世,传承人日渐减少,又因经费不足,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只有零星演出。昆曲曲高和寡,因为看不懂曲谱,许多录像资料在研究机构的仓库里发霉;昆曲研究水平低下,日本、韩国都有昆曲博士,中国的纪录却是零;保留下来的昆曲传统剧目有300多个,至今还能在舞台上亮相的却不多……这种曾有四百多年历史、雄霸中国剧坛、经过无数表演艺术家千锤百炼的精致艺术,迄令已濒临绝种之危,如何保存我们唯一现存的“雅乐”,应是文化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综合而言,昆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缺乏观众;资金不足;剧目传承不力;编剧演员人才紧缺;可编排的好剧本少;市场运作无力。真是问题一箩筐,昆曲的保护、发展之路有多维艰!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报道后,对昆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什么想法?造成这种结局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如果让你们为挽救昆曲使其发扬光大而出谋献策,你们有什么积极可行的建议?
探究活动方案二:面对“流行”已逐渐成为人们审美定势和思维习惯的现今社会,执着于昆曲的人们开始摸索以“青春”为号召,力图打造昆曲的“时尚盛宴”。在2004和2005年,昆曲因其时尚化、青春化的变革成为社会关注点。让昆曲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新走入社会公众视野,是来自台湾的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夙愿。在白先勇的策划下,由苏州昆剧院担演、根据汤显祖经典名著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香港的演出空前轰动,在两岸三地掀起了一股昆曲热。青春版的改编,既充分保留了昆曲原有的魅力和神韵,又特别照顾到青年观众的观赏习惯,使更多的人看到这一文化瑰宝的魅力,发展了众多的青年观众。白先勇根据观众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启用了两名不满30岁的演员以展示青春之美;一改昆曲原有的一桌一凳的清冷,精心设计了具有水润墨色意境的舞台背景;在保留原来的眉目传情神韵的同时,增加了水袖勾搭等动作以增加观赏性;对服装修饰作出重大修改,凸现现代审美元素……将昆曲的唯美极致化地表现出来。然而昆曲放低身段,根据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对昆曲进行改革的行为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这种出于良好愿望的改编,是否不仅阻碍了昆曲的更好发展,反而使它偏离了固有的文化本质,而更不利于它的传承和保护?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报道后,对昆曲当前的改革方案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想法?以“青春”为号召搞“流行”化的新昆曲是否有损于传统中华戏曲艺术的风格?艺术市场是否首先要兼顾青少年观众?如此改革方案会否导致高雅精品国粹走向庸俗化?
探究活动方案三:无独有偶,采用时尚的理念来包装昆曲也成为一些昆剧院团的探索模式。如上海昆剧团遵循“传承为本,创新为用”,在创作新剧目上投入较大的心血。2004年10月,“青春昆剧”《一片桃花红》上海仅演2场票款就达8万元,这个观点新颖的爱情故事,配以彩绘妆面、绚丽的电脑光等时尚元素,成功地吸引了年轻人。 2004年12月,昆剧舞台再度升温,由苏州昆剧院演出的昆曲《长生殿》全本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三天,台湾设计师叶锦添设计的富丽堂皇的戏装,成了演出之前时尚人群关注的焦点。“只有年轻一代喜爱昆剧,昆剧才能长远地发展下去。”浙江省昆剧团团长林为林说,“同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日本规定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能剧,我们从前却没有建立这方面的制度。” 但是,对于传统戏剧的改良行为,一些专家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和忧思。是昆曲走向观众,还是观众迎合昆曲?这是矛盾所折射的焦点。他们认为,青年人一时争看昆曲名作的现象,只是普及了昆曲的名声,并不意味着昆曲的传承现状有了根本性好转。有专家表示,日本的歌舞伎也曾面临同样的困境,日本的做法是,国家出资,把它作为民族的象征物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中国如果能象日本一样做,对昆曲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出路。昆曲以其别致完善的舞台风格、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完美的词曲意境呈现出了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昆曲的搬演必须慎而又慎,不能随意改动。浙江艺术研究院专家说,昆曲不是一般的戏曲,而是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特殊地位的成熟艺术,对“遗产”首先得讲保护。昆曲的可贵在于其古老,现代舞台上昆曲是必须原汁原味的老戏,新编戏不会有出路。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昆曲自有其规格和尊严,不能要求改动昆曲本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报道后,对上海昆剧团和苏州昆剧院的做法持什么看法?对一些抱不同的看法和忧思的专家的批评,你们又有什么看法?
探究活动方案四:对中国的青年学子来说,优雅精致的昆曲将不再只是文学课本中的描述,从2005年开始,它已走入校园,成为学子们校园文化生活的常客。浙江昆剧团等中国7家昆剧院团进入大学校园进行公益演出,每团每年的演出不少于20场。公益演出所需的经费,由中央与地方分担。浙江昆剧团走进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与青年学子互动交流。除了《窦娥冤》《长生殿》等经典剧目串演这类传统交流方式外,还将对昆曲的唱念做打等“当行本色”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与学子们一起探讨昆剧的文学剧本。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指出,从文化心理方面分析,青年学子往往是带着图腾崇拜的文化情结来观看昆剧表演,并要求从中获得审美与思考的双重满足。因此,加强大学校园与昆剧院团的交流,将有助于昆曲艺术的繁荣,并朝着“精致化、经典化”的方向发展。目前,青春版《牡丹亭》已经进入全国十所重点高校,北大、北师大、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进行巡回公演,取得轰动效应 。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报道后,对浙江昆剧团让昆曲走入大学校园的做法持什么看法?你觉得是否应当让昆曲走入中小学呢?有人提出:中小学生的鉴赏能力有限,学业任务又紧张,不合适介入昆剧鉴赏和研究。你们同意这种说法么?
探究活动方案五: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国家、政府及有关方面虽在政策、资金等上面对昆曲的支持力度都有很大的改善,但是这不是治本之策。要保护昆曲,关键还在于发展昆曲。没有自身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保护。为什么西方意大利的歌剧能响彻整个世界,而作为历史更悠久,文学、美学价值更大,有着一整套严谨规范体系的具有“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却不行?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被改编成包括影视在内的各种艺术样式连演400多年不衰,而浑身浸透着人文主义思想光辉的关汉卿、汤显祖等人的这些“金饭碗”式的戏剧作品却被我们忽视,显然,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昆曲能不能创新?
昆曲能不能市场化、产业化?个人认为,保持昆曲的原生态形式固然重要,但其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比如,西方对待莎士比亚作品就非常现实,莎士比亚戏剧早就品牌化和产业化了,既有原生态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更有面目全非的、经过今人观念诠释的《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你能说他不是莎士比亚的吗?显然,昆曲,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也是任何艺术发展的规律。外国人都已经在这样做了,我们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又有专家指出:西方对文化遗产品牌化和产业化的做法是艺术的墮落,绝对行不通。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报道后,对两位专家的争执,你们又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依据。
探究目的:
探讨研究对昆曲这一类非物质遗产在市场化社会的今天如何实施保护并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上述五种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历史创新教法,它不是创造新的史实,而是对过往史实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新思维、新认识。它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追踪
列入国家名录共4项,列入省级名录共22项。其中列入国家名录的分别是:宁波朱金漆木雕 、奉化布龙 、宁海平调 、粱祝传说 。
生活方式的古今之争:
第九单元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与积淀了历史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的创造这一类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同,警示文化遗产记述的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遗忘的历史悲痛,宗旨是呼唤人类的正义和平和人权的尊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德国法西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屠杀暴行;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的实
质;奥斯维辛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及其对全世界的警示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分析纳粹种族主义理解其实质。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内的屠杀史
实,理解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自主探究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
在亚洲的暴行,培养使用网络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苦难,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联系日军南
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在中国的残酷暴行,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
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重点:纳粹主义在奥斯维辛的暴行
难点:纳粹种族主义的实质
教学过程结构:
一、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的实施
二、简介奥斯维辛集中营,及营内的杀戮惨状(视频、图片、
史料)
三、奥斯维辛纪念馆以及其历史意义
四、学生探究活动
——展示日军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在中国的暴行证
据,认识其历史价值,并尝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指导学生作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数据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细菌部队罪行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伤痕程度;收集暴行证据说明申遗理由;结合现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以实现申遗的成功。)
问题设置
有历史思维含量;
对学生具有挑战性:
学生感兴趣。
情境创设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结合实际优化环境。
反思教学
目标 ——学生收获了没有?
内容 ——学生得到什么 ?
方法—— 什么方式让学生得到?
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
学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