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秋词(其一)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背景资料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liáo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zhāo
xiāo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秋词(其一)
刘禹锡
悲叹冷清萧条。
春天。
译文: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赏析: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感觉——寂寞、萧索、悲凉,“自古”和“逢”,极言人们悲秋这一传统的时代之久远,以及人们不可改变的思维模式。
赏析:次句直接表明诗人对秋日的态度——秋天胜过春天。由此可知,诗人是带着昂扬向上的心态对待秋天的,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意识的一个有力挑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意解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推开白云。排,推开。
蓝天。
译文: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被它带到了碧蓝的天空。
赏析:第三句中的“排”字写出了一种精神,突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
赏析:第四句是诗人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诗人心中的诗情也被激发了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到云霄了。
1.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
落叶、悲鸿、衰草、枯木、银霜
。
2.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3.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①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②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4.“云”代表着什么?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5.“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6.后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幅万里晴空白鹤冲云而上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激越向上、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云”代表着困难、挫折还有各种各样不如意的生活。
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主题思想
前两句:(议论)
新颖别致,赞美秋天。
后两句:
(抒情)
乐观豪迈,奋发向上。
秋词
议论
抒情
本诗章法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本诗小结
1.诗歌的一、二两句用到了_____的写作手法,表达作者_____的心情。
对比
乐观开朗
2.刘禹锡中《秋词》中直接表达秋日胜春朝看法的诗句是:__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3.诗中描绘“秋日胜春朝”景象的句子是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
表达了诗人虽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随堂小测
4.比较阅读。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C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背景资料
zhǎng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
朗读诗歌
初步感知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诗意疏通
君:指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
期:期限。
池:水池。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译文: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痛苦的情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1.赏析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
析: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
折,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
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其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夜雨池涨,景中透情,烘托了秋思,委婉清新。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之景中。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3.请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思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4.“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
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
相思之苦。
5.“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想象还乡,同妻子对坐灯下促膝长谈,共剪烛花,那时再回想如今的寂寞难耐和孤苦心境,定是苦中有乐,忆苦思甜。
6.诗中共写了两次“巴山夜雨”,请做
简要分析。
“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
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
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主题思想
前两句:触景生情,思乡情切。
后两句:美好想象,情深意长
夜雨寄北
实写
虚写
本诗章法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
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本诗小结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话]:_
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4.本诗中“却话”一词照应了“______”。
何当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随堂小测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①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注】①取次:任意,随意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争奈归期未可期”与李商隐诗中“
______________
”一句意思相近。
君问归期未有期
(2)从全词来看,晏几道在听杜鹃啼叫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作简要分析。
作者在明朗春日中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内心愉悦,杜鹃不停啼叫催归,引发了作者的思归之情,最后抒发自己羁旅在外,有家难归的无奈与叹息。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叙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
B.“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一句,赋予杜鹃以人的情感,与流莺形成对比,暗赞流莺。
C.“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尤深。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如今离别的相思之苦;在时间与空间的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B
第二课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
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八岁。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陷害,终于被排挤罢官。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背景资料
āi
jiāng
lán
shù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朗读诗歌
初步感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不为自己哀伤。
守卫。
译文: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诗意疏通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此处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夜将尽。
披着铁甲的战马。
译文: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此处代指边关。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①“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
②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夜阑卧听风吹雨”
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
“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
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3.后两句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梦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虚实结合,通过抒写诗人以贫病之身,尚思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的拳拳之念,表达了诗人不忘恢复中原,渴望马革裹尸的豪情。同时又反衬出现实的严峻和可悲。
主题思想
晚景凄凉、忧国忧民
杀敌报国,壮心不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现实
梦境
实写
虚写
本诗章法
此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忧国忧民、热情奔放、深沉悲怆)
本诗小结
2.表现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风雨大作》中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
,
。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4.“夜阑卧听风吹雨”中
“风吹雨”一语双关,应怎样理解?
诗中的“风吹雨
既是眼前情景,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随堂小测
3.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何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出意志坚定不移。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鉴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_______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
“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
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
全诗奔放雄浑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梦境
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杀敌决心。
A
潼
关
谭嗣同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区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知识备查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9月政变发生,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14岁的谭嗣同面临的祖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
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
情相似,移情于物,写下了这
首诗。
背景资料
sàn
tóng
xián
sì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
关
谭嗣同
cù
朗读诗歌
初步感知
潼
关
谭嗣同
久远。
簇拥。
译文: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赏析: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诗意解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译文: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赏析: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在诗人的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好像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它们的身上融入了诗人强烈的感受,也融入了诗人的思想、个性和人格,还融入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改革家的壮志豪情。
赏析:末句写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诗句所写的山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和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前两句:(描写)
高云拥城,寂寥辽远
后两句:(抒情)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潼关
绘景
抒情
本诗章法
合作探究
拟人
云
簇拥
河流
犹嫌束
群山
不解平
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
深入理解
思考:本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
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所写景象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人物典故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链接】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国库空虚,地方贪污严重,民不聊生。国家主要部门被外国把持,外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英国人控制长江以南,法国强租广州湾,日本控制福建台湾,德国控制山东。
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思考:诗人借潼关所见之景,
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
豪迈奔放的激情。
绝命之诗——肝胆昆仑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这首____________(体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独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激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七言绝句
高城
秋风
黄河
群山
冲破封建束缚
追求个性解放
随堂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