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 《圆的面积》 科目 数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圆的面积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认识圆,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是一致的。然而,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在研究内容、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及思想。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灵活的计算,已知圆的半径、直径,求圆的面积。 2、通过猜测、观察、对比、发现、尝试等数学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迁移、分析、合作和创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引导学习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共有53人,来自4个村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针对五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小组合作、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作为农村的学生。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推理,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第一步,让学生初步探究,让学生摸一摸圆形卡片,看一看圆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区别,想一想逐渐渗透。第二部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摆一摆,通过合作交流,把问题简单化,把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从导到出远的面积公式。第三步,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准备圆的卡片,圆面积演示器.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一个自旋转喷水器的最远喷水距离大约是5米。它旋转一周喷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出示卡片、课本117页的圆形图片。
师:现在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二)、探索合作,推导公式。
1、认识圆的面积
师出示一个圆片:圆的面积在哪里?请同学们拿出圆片,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圆的面积,你想说什么?出示结语: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估算圆的面积
师:圆的面积有多大呢?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吧.如图所示:以这个圆的半径r为边画一个小正方形。?
3、积极动脑,讨论推导方法
4、?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通过多媒体演示圆的面积让学生在充分直观感知圆面积的基础上,概括出圆面积的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起学生用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并明确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就把圆进行十六等分来研究。请四人组拿出十六等份的圆和讨论提纲,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摆一摆,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边推导,看哪组合作得最快最好!
课件出现以下问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1)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2)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3)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 ?(4)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圆的面积=???????????? 。
2、小组四人带讨论提纲汇报拼的过程并演示,媒体演示公式推导过程
3、揭示字母公式,验证猜想
4、小结:可见要求圆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就行?(半径r)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现在我们再回到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喷灌面积的问题上来看看,告诉你们最远喷水距离是3米,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们就把圆进行十六等分来研究。请四人组拿出十六等份的圆和讨论提纲,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摆一摆,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边推导,看哪组合作得最快最好!
课件出现以下问题:
{学
2、完成P98页练一练第二题一个圆形电子元件,直径是1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3.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
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多媒体演示圆的面积让学生在充分直观感知圆面积的基础上,概括出圆面积的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起学生用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并明确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小组汇报、采访小组等不同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互助合作的精神,并通过电脑验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圆可以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乐学,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亲身经历提出猜想、动手实践、分析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学会与人交往,自我反思,自主评价。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这节课我在课堂评价方面还有所欠缺,一部分学生的基础太差,在指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的思维又比较活跃,提出了多种拼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所顾虑,处理的偏急躁些,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深究,无形中抹杀了一些较好资源;其次,学生在课堂上的“再创造”显然是不可能完全离开教师指导的,一有指导,就意味着学生的一部分自主要失去,所以,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这些问题将是我以后要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