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市第一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9分)
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庄子的这段话,我现在借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②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以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旁人旁物的。比如我知道自己笑时心里欢喜,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悲痛。庄子看到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③“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凝愁。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④从这几个实例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⑤以欣赏自然美为例。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⑥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⑦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对“移情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移情作用”是人把情感移到外在事物上去,觉得外在事物也有与观察者同样的情感,这种经验其实很普遍。
B.我们把人类的性格和感情赋予外物,使本只有物理性的东西也有了“人情”和“生气”。如山河能带笑, 风云能凝愁。
C.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
D.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但二者不相等,移情作用是单向的,而美感经验需要人与物之间的双向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以庄子的话引出美感经验这一论题,又通过分析庄子为何认为鱼是乐的,得出移情作用的概念。
B.文章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来对比出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不同,所举例子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审美活动。
C.作者以典雅优美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论据,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深入浅出,文章第三、四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点。
D.美感经验可以陶冶性情,常受美的意象浸润的人,可能会比普通人有更好的审美修养。苏东坡的诗证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观察者高兴时见到山觉得它在欢笑,悲伤时见到云觉得它在叹息,说明他此时已经获得了真正的美感经验。
B.古松俨然是人,人俨然变成古松,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古松的,这就是欣赏状态中的物我同一之境。
C.艺术和宗教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它们的产生与移情作用相关,它们把宇宙生气化和人情化,缩短了人和物乃至人和神的距离。
D.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竹是美的形象,东坡爱竹以期不俗,类似的还有渊明之爱菊,和靖之爱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12分)
材料一:
①劳动与教育是自人类社会诞生起就存在的为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二者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基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来梳理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从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缺失,到近代劳动教育的起步,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的发展,劳动教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被学校系统接受。
②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转折点,此时百家争鸣、学术繁荣,许多思想观点、文化传统都在这个时期被系统化、理论化,并且在秦汉以降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得以保存和延续。道家崇尚自然,主张“大巧若拙”“朴散为器”,将手工业者的匠心与逐利者的心机联系在一起,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庄子?天地》)。后世知识分子对“奇技淫巧”嗤之以鼻,将手工业者视为只会钻营的小人,盖是受此影响。“君子”是儒家学说体系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德才兼备的从政者,其与从事生产劳动的“小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论语》中“樊迟问稼”一事反应了孔子对稼圃之类体力劳动的轻鄙,此后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以及荀子的“君子以德,小人以力”(《荀子?国富篇》)都是对孔子态度的继承,他们将劳心者与劳力者分野,使之在社会地位与人生价值上有了高低贵贱之分。秉承这种态度,儒家学者重视个人德行与治学态度的培养,将生产劳动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其他诸子在对待劳动者的态度上与儒家大多一致,包括与儒家互绌、代表中下阶层的墨家也认为不从事生产劳动的上说下教者“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墨子?鲁问》)。儒墨两家作为当时的显学,其对劳动及劳动者的轻视基本代表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均忽视劳动教育,日常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常态。
……
③人工智能的崛起让劳动的基础作用以及劳动教育的现代价值在后工业化社会遭到了新一波质疑。这些质疑实则是对劳动内涵的误读,将劳动窄化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对劳动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理解,将劳动教育窄化为技能训练的方式。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也在劳动中不断地发展和充实自己。劳动不仅是人类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也是人提高审美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实现社会价值的基本途径。如果整个社会仅将劳动视为获取物质利益的方式,忽视它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的功能,那么拜金主义、投机取巧的社会乱象就可能频繁出现。
④尽管劳动教育的目标可以有很多,如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养成劳动习惯、提高独立意识等,但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只能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练意志、提高自己,切不可舍本逐末,片面地将劳动教育视为技术训练的手段。
(摘编自申国昌、申慧宁《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审思与未来展望》)
材料二: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为工业制造、商品生产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基础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以及职业追求,对世界其他国家劳动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下表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颁布的主体中学7/8年级劳动技术教学大纲,从中可以看出7/8年级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路向。该大纲力图通过为学生提供参与不同领域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的机会,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行动力。
家政 技术 经济
生活规划
营养学、卫生与家庭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健康与经济背景下的家庭饮食;厨房的个性设计;他人饮食习惯与需求;个性化的饮食文化;具有文化差异的饮食习惯。 不同的安全守则;家用电器的使用规则;家用电器的节能使用;传统与生态性的发电原理。 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生态健康、融资背景下的消费行为;基于个体经验与生活领域内个人、他人的需求;个人生活目标的定位与发展;家庭与职业之间的和谐(男性、女性)。
职业导向
性别歧视视域下个人进入家庭工作;性别观念下的社会与家庭事务价值观。 青少年职业选择;技术型企业中的工作安全、组织与计划;相关设备与机器的使用;原料加工与处理的操作技巧。 个人的职业规划;男性、女性的职业选择;雇佣与企业身份认同训练;企业生产环境保护的意义;生态导向性生产活动;个人参与企业共同决议。
(摘编自任平、贺阳《德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嬗变、特征与启示》)
4.下列对材料二表格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纲关注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涉及家政、技术、经济三大领域,对生活规划与职业导向两个主题的教学内容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B. 就家政领域而言,大纲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个人的饮食,分析性别对家政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下的社会与家庭事务价值观。
C. 就职业导向而言,大纲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与规划,培养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参与意识等。
D. 大纲除了教育7/8年级学生了解和掌握某些职业技能外,还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时,首先考虑性别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5.根据材料一,选出下列教育活动中不能体现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目标的一项(3分)
A.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一年级开展刺绣、雕刻、泥塑等兴趣活动。
B.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专业实习等,组织学生参观“十三五”劳动成果展。
C.学校举行消防安全演练活动,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灭火器,懂得紧急避险。
D.学校用宣传标语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时代意义,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6.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②段的行文脉络。(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15分)
①夕阳斜照着流水,碧绿的江面上摇曳着耀眼的金光,成瑶无心去看这些,她兴奋的脸蛋在晚霞中映满了光彩。“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
②“你说吧。”成岗的目光正望着远处的一片红岩,不肯移开。那是中共办事处住过的地方,有名的红岩村。
③“二哥,我跟你说嘛!许多同学都要走了……”成岗回头看着妹妹,从那双认真的眼光中,他发现这个少女已经不再是咿呀的乳雏,她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只待一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成岗略带几分激动。
④“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妹妹说得很兴奋,一双晶亮的眼睛珍珠般地闪耀着,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过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可是看到哥哥一直没有回答她的话,少女明澈的眼光很快就变得暗涩了:“你一定又说我年轻不懂事,不让我去……”
⑤成岗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妹妹的心事他已经猜透了,但他并不急于插话。“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希望总是有的。但是希望不是幻想。”
⑥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一转:“哟,我的书包咧?我的书包咧?”一边叫着,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阳台。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看!”
⑦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 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
⑧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 “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⑨“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 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 你……好,好!我不连累你……”
⑩泪珠沿着她痛苦的面颊往下涌流。地曾经那那样信任、尊敬二哥,可是现在……她难过,失望,从成岗手里夺回《挺进报》,几下撕得粉碎,一把塞进书包,转身冲进自己的小屋,失声痛哭……
?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展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子)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地就被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最近以来,她的心境很不平静,狂热的心使她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一样散去。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是二哥给刚学扎发辫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主席和延安……上高中那年,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那一回,二哥半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还有二哥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妈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里找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干活。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事情: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从对岸开航的早班渡轮靠了岸。过一会儿,轮渡划子又呜呜地叫了两声,开向对岸。这时天色大亮。成瑶想着也许二哥正等着她咧,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摘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下列对小说选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成岗对妹妹正在成长为一名革命者的欣喜。“练羽”是指她尚待历练成长。
B. 文中插叙成瑶做噩梦的情节,旨在展现成瑶在复杂斗争环境下的焦虑与困惑,丰富了人物形象,补充了小说内容。
C.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夕阳斜照”“旭日初升”“天色大亮”的时间变化,对人物心理有暗示作用。
D.文章大量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成瑶,第④段中两处有关眼神的描写,生动传达了她由兴奋到失望的情绪变化。
8.小说中多次提到的“书包”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小题。(19分)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B.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C.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D.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B.从,即“纵”,合纵,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
C.宣王,是战国齐国国君田辟疆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闾阎: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在“夫苏秦起闾阎”中意思是民间。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一句中,闾阎代指房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早年失意,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后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
B.苏秦知耻后勇。面对家人的嘲讽,苏秦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博览群书。用一整年的功夫,悉求周书《阴符》真谛,最终成为了六国的国相。
C.苏秦知恩图报。富贵后,他不仅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还厚赏借钱给自己做路费的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D.苏秦多谋心狠。为了找出刺杀自己的凶手,他甚至不惜让齐王车裂自己。而凶手也果然中计而出,齐王便诛杀他为苏秦报仇。燕人对此深感叹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2)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小题。(9分)
云
唐·杜牧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莫隐高唐①去,枯苗待作霖②。
【注释】①高唐是台观名。②霖:甘雨,相传殷高宗任命傅说为相时说:“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 “那有碍”和“岂虚心”表现了云的缥缈不定、桀骜不驯,“出处”一句,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
B.颔联从时间和空间入手,用“深”和“阔”表现云的悠游无阻滞,动作拟人化,生动简明。
C.颈联用了“鸟”和“猿”两个意象,从多层面立体的视角展示云的万千姿态和丰富的情趣。
D.尾联与李白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在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旨趣上有相同之处。
15.诗人写“云”有何用意?另举一例,说说“云”这一意象的在古诗词中的其他内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如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
(3)《诗经·蒹葭》中写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时,主人公顺流而下追随恋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一世纪 ,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建党百年的历史长卷,写满了波澜壮阔,闪耀着璀璨荣光。( ???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新中国成立之初,亿万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敢教日月换新天”,改变了 的面貌,用汗水浇灌出一个可爱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解除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中国共产党人“一片丹心天地间”,带领人民顽强拼搏,让团结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强大正能量。接下来,如何更好地行进,值得每位国人思考。 漫漫,团结是金,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因为我们打心眼儿里知道“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所以我们满弓发力;因为我们心里还明白“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所以我们满载前行。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团结一心, ,以坚韧奋斗成就新的更大奇迹。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从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摧枯拉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B.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C.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就义成仁,毁家纾难
D.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到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19.下列填入横线内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风雨兼程 孑然一身 道路 披星戴月
B.风雨兼程 一穷二白 征途 披荆斩棘
C.夙兴夜寐 一穷二白 道路 披星戴月
D.夙兴夜寐 孑然一身 征途 披荆斩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20.“七一勋章”是党内最高荣誉,以朴素、庄重为主要设计理念,以红色、金色、白色为主色调,使用冷压成型、花丝镶嵌、彩丝织锦等工艺制作。章体采用党徽、五角星、旗帜、丰碑与光芒、向日葵、大山大河、如意祥云等元素。试分析勋章设计代表的意义。(5分)
21.仿照下面的例句,利用所给材料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语言连贯。(6分)
例句: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屈原? ????岳飞??? ???白居易 沈括??? ??杨靖宇????? 袁隆平
探物究理????????抵御外侮????????感怀时事
爱国精神????????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点火升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开启为期3个月的飞行任务,中国“飞天”事业又一次开启新的篇章。
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从飞出大气层到航天员能够在太空驻留三十天,从在地球轨道建造科学实验室到可以将探测器送到月球,立足中国航天的实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时间的标尺刻录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断丈量着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梦想。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C项中“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一说有误,原文只说艺术宗教的产生与移情作用相关。另外,“是一种迷信”一说,于文无据。
2. B项中“来对比出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不同”一说有误,二者虽有不同,但不构成对比。
3. A项中“说明他此时已经获得了真正的美感经验”一说有误,只能说明他此时运用了移情作用。
D(“首先”没有依据,表格中“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男性、女性的职业选择”是并列关系。)
C(仅仅是技能培训,不能体现“价值观”“劳动素养”)
①首先提出许多思想观点、文化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系统化、理论化并得以保存和延续这一观点;
②然后指出道家对手工业者的看法及对后世的影响;
③接着分析包括儒墨在内的诸子百家对劳动及劳动者轻视的态度;
④最后得出诸子百家对劳动的态度造成了对劳动教育忽视这一结论。
B (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有误,成瑶有焦虑紧张和不安,但没有“困惑”。)
①推动情节发展。书包里的《挺进报》引发兄妹争执,造成成瑶对二哥的误解,而梦中的书包也让成瑶模糊意识到自己的冒失,进而理解了二哥的斥责;②丰富人物形象。找书包、梦书包、按书包等情节反映了作为学生的成瑶警惕性不足的特点,也衬托了成岗作为革命者的成熟沉稳和高度警觉。
①文章通过全知视角对兄妹二人进行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二人冲突。(全知视角内容概括)
②其间交替使用限知视角,先是以成岗的眼睛观察成瑶的成长变化,后以成瑶的心理活动(噩梦及回忆反思等)讲述自己和成岗的经历等。(限知视角内容概括)
③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使叙事角度灵活多样,使叙述的对象更加生动立体,展示了成瑶逐渐成长成熟的形象特点,也丰富了成岗勇敢、坚毅、睿智的革命形象。(交替使用作用概括)
C(本题中,“齐王”是“谓”的对象,构成动宾结构,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选项BD;“车裂”做后句的主语,后面不可断开,所以可排除选项A。句子翻译: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
11. B(“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张仪”错误,“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
12. D(“燕人对此深感叹服”错误,原文表述为“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并不是选项中的“燕人对此深感叹服。)
13. (1)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
(2)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费,到现在获得富贵,用一百金偿还那个人。
A(“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错,应该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云的飘逸和奔放。)
15.一问:诗人写云即在写自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云的自由东西、飘于湖山之间、可化而为雨等特点,展现诗人的自由不羁、自信洒脱,表达渴望得到重用济世的愿望。(4分)
二问:(“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诗经里便有: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中借白云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还有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望云思友”是很常见的手法。所以本题围绕着古诗词作家作品,凡是有“云”这个意象的词句都可以,然后分析其效果。)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隐喻蒙蔽圣君的奸邪。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白云”象征了历史变迁。
“荡胸生曾云”中“曾云”代表空旷浩荡的胸襟。(2分,举一例说明即可)
16.(1)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2)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A (A比喻 B借代 C对比 D拟人)
18. B (A不符合历史逻辑。C“就义成仁,毁家纾难”与后文“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不对应。D句子内部结构不一致。)
19. B
①风雨兼程:形容在风雨中仍然不停的赶路,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夙兴夜寐:很早就起来,很晚才睡下。多形容勤劳。
②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穷,指工农业不发达;白,指文化科学水平不高)。孑然一身:孤孤单单一个人。
③征途:去作战的路上。也泛指远行的道路或前进的历程。道路:1.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2.两地之间的通道,包括陆地的和水上的。
④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
21.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岳飞杨靖宇,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①党徽体现党的领导和核心地位
②五角星象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薪火相传
③丰碑与光芒寓意党的辉煌历程与丰功伟绩
④向日葵象征全党全国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⑤大山大河体现党员的理想和追求
⑥如意祥云寓意祖国繁荣昌盛、和谐发展
⑦旗帜寓意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革命理想而永远奋斗
⑧有别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的金属章链,“七一勋章”使用织物绶带,采用向日葵、光芒、星光等元素。寓意在党的阳光沐浴下,勋章获得者一心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答对答满任意四点即为满分)
22.参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时间的标尺刻录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断丈量着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梦想。”
立意:①脚踏实地向星辰 ②空想与务实 ③实现梦想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④坚定步伐,奔向梦想
【参考译文】
①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先生学习。
②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兄弟、嫂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作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耍嘴皮子, 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很惭愧,自感悲伤,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找出阅读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埋头读书,却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研读它。过了一年,悉求其真缔,说:“这些足可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
③六国合纵成功而同心协力。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
④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于是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我难道还能佩带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费,到现在获得富贵,用一百金(一百万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随从人员中,唯独有一个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去自己申说。苏秦说:“我不是忘了您,当初您跟我到燕国去,在易水边上,您再三要离开我,那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⑤齐宣王去世,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把葬礼办得铺张隆重用来表明自己的孝道, 高高地建筑宫室大规模地开辟园林,以表明自己得志,打算使齐国破败,从而有利于燕国。燕易王去世,燕哙登基做了国君。此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齐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动出来了,齐王因而就把他杀了。燕王听到这个消息说:“齐国为苏先生报仇,作法也太过分……”
⑥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所以,我列出他的经历,按着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