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一、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⑶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4)了解回声的产生
二、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⑹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
小鸟模型、希沃多媒体等。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课件片头的流水声,让我们来欣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播放视频(海浪声、火车声,汽车声、婴儿的啼哭声、等)老师拿小鸟模型吹出鸟叫声,引出在声音的海洋里,同学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活动一、感受发声物体。
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声带在振动。
活动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展示在线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此环节让学生上来体验。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 :兵乓球和水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引出物理探究实验中的一种方法-----转换法
在物理学中把这种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易观察的现象体现出来,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
从实验中得到结论: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学以致用,课堂练习1、2,选择答案练习此环节让学生到白板前完成,学生在下面做,老师利用手机助手拍照上传评讲,
3声音的实质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图片解说,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片,让学生归纳:声音的传播――声波。
4、声音是以声波形式向外面传播的,将声音信号通过话筒,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计算机或一种叫示波器的仪器就可以显示出来,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这个实验。观察各种声源的波形是否相同?
播放视频不同的声源显示的波形。
结论:每种声源传播的声波波形都不同。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视频展示
(1)听水中石块发出的声音
(2)音叉发出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视频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教师: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我们一起来欣赏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作品《小儿垂钓》,在这首诗中蕴含了哪些声学知识?(播放录音)提示重点句子
题目:图中垂钓小儿不敢答话,是因为他知道声音可能会吓跑要上钩的小鱼,以上说明( ) 和( )可以传声通过蒙尘展示,
6、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指导学生阅读P27-P28内容,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一张表格的数据,收集信息
课本练习2 学生在课本上做。老师巡视,并用手机拍照上传到白板上展示评讲。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8、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
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
简要介绍回声,展示北京天坛,播放回声。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板书设计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速度:(1)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V固>V液>V气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6.回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