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盏、栏”等12个生字,理解生词意思。
2.默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主要场面,练习用小标题概括各个场面的内容,并连起来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3.品读课文,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4.感受大典中阅兵式的盛大场面,学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并体会好处。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圈画批注,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2.了解点面结合的方法,体会其好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资料。
3.预习。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第 课时
一、回顾历史,揭示课题
1.出示:历史背景图片
同学们,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接着是八年抗日战争,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然后是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开国大典》
2.板书:开国大典
3.齐读课题
(典:典礼。)
4.还有什么典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
5.“大典”就是什么样的典礼?(隆重、盛大。开:创建。)
(题目的意思就是创建国家举行的盛大典礼。)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71年前新中国成立庄严而神圣的时刻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交流展示。
(1)读准生字词。
政 府 宾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就位 宣告 雄伟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
(诞生瞻仰爆发等)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评价、纠正读音)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顺序描写的?
2.交流讨论。
(1)典礼进行的顺序。
(板书:群众入场→大典仪式→阅兵盛况→群众游行)
(2)抓住这几个小标题,适当地用上连词,说说大典的过程。
师:那会场会是怎样呢?让我们先走进会场,去感受一下喜庆气氛。
四、进入会场,感悟“盛大”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典礼的盛大?结合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一说。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会场在哪里?主席台设在哪里?
(2)天安门广场什么样?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2.全班交流,明确。?
3.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指名交流。(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2)画出天安门广场,并根据上述文字描述,标上相应的名称,试着讲述会场的布
(3)图文对照,描述当时的场面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中国,红色是喜庆的象征,大红宫灯、八面红旗,火红的颜色营造了喜庆、吉祥、热闹的气氛)
(4)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写到他们都来自哪里?(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板书:群众入场)?
(5)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6)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等。)?
(7)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们的激动心情呢?谁来读一读?
(8)教师评价,小结。
4.群众队伍中,许多人都是很早就往这儿赶。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学生接读)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个比喻句是把___和____比作___和____。
这样比喻说明什么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还从哪儿体现人们激动的心情呢?(“早上六点”“五更天摸着黑”,说明他们起德非常早;农民步行“四五十里”赶来,铁路工人从“老远”的邻县赶来,看得出路途遥远,不怕辛苦;“直奔”会场,说明心情急切)
5.有感情地朗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氛围和群众的激动心情)
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政 府 宾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
2.观察字形。
“政 栏 汇 爆 帜 制 坦 距 隆 射
”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宾、宣”是上下结构,上下对齐,不能偏。“阅”是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
3.重点指导“宣”,宝盖头要写宽,下面横画之间距离相等,要紧凑。
自由书写。(师巡视)
评讲、总结。
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 开国大典
群众入场
大典仪式
阅兵盛况
群众游行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第 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就位 宣告 雄伟
2.开国大典中有哪些感人的场面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聚焦大典,感受热烈气氛
1.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思考:哪些描写最能表现大典场面的隆重、庄严和热烈,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注意从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两方面思考,分别用“─”和“┅”标画。
2.汇报交流。(我们按大典的顺序来交流。)
3.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
(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
(我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
(2)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现场吧!
(3)请你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你的感受好吗?(生读)
(4)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那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迫切心情)
4.品味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布。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出示课件11)
此时,老师的心情无比激动,你们呢?
(1)齐读。(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读出如此激动的心情)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表现群众的欢喜之情。欢呼、欢悦、哪个词心情更高兴?欢悦,跳起来)
(3)这段话你还发现什么?这样写得好处是什么呢?(反复的修辞,使感情更强烈)
(4)自由读这段,读出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5)从“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激动、兴奋。谁能说说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6)学生说,教师引导。(板书:新中国成立)
同学们,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不由得想起过去的日子。
(课件出示:火烧圆明园、1937年日军侵华在南京大屠杀、旧中国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
(5)看了这几张图片,你又有何感受呢?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在血雨腥风中,坚强不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当家做主的人们怎能不欢呼、欢跃呢?
(6)引读。(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吗?——学生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7)小结:如此宏大、壮观的场面作者用这样的句式,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多么精当的场面描写!让我们把这样的文字铭记在脑海吧!
5.品读第三个场面——升国旗,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出示: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读。
生齐读。
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词感受到的?
(①“站”,指人民当家做主。
②“肃立、抬起头、瞻仰”这些词语说明了人们都很郑重,很恭敬,心里都非常不平静,可能是眼前浮现出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评价、(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引导。
(一个“站”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大家做主的姿态。以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饱受欺侮和凌辱,不屈的中华儿女,拼死抗争,敢于血洒疆场,不惧马革裹尸,终于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在那一刻,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引读第8、9自然段。(读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与自豪)
6.品读第四个场面——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预设:“整整齐齐、完全一致”“钢铁巨人”“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我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解放军的威武雄壮。)
(我从“一字形”“人字形”这两个词中,看出了炮兵和空军的英姿。)
(2)评价,引导: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广场上,你也亲眼目睹了我人民军队的雄姿,再结合这些词语想一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出示: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自由读读,你认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阅兵式场面的壮观?
(“不断地”“差不多”“喊哑了”“拍麻了”这些词语都表现出阅兵式的精彩。)
(板书:阅兵盛况)
②结合课文描述想象检阅时的令人鼓舞的场面。(课件出示阅兵式几组图)
③带着看图片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5)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此时,老师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内心激动的心情。何况在场的群众呢?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也是群众开始游行的时刻了。
7.品读第五个场面——群众游行
(1)默读第13—14自然段。这部分主要写群众游行。(板书:群众游行)谈谈你的整体感受。
(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衷心爱戴及主席对人民的热爱,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自豪,激动之情,喜庆、热烈的气氛)
(2)出示群众游行示威图。
(出示: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时毛主席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3)有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出示: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4)“两股洪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还象征着国家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的统治,新中国的前途一片光明。)
(5)齐读这13、14段。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神圣的时刻,带着激动与自豪去一步步实现我们的梦想,将来为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富强。我想:同学们这节课一定收获满满吧!
四、回顾梳理,畅谈学习收获
1.学习本课,谈谈你的收获。
2.总结:课文向我们呈现了开国大典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场面。在这些场面描写中,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开国大典庄严热烈的盛况。课后,我们也学着这样的写法,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
五、观看电影《开国大典》片段。
布置作业
1.小练笔: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学校的升旗仪式。
板书设计:
7 开国大典
会场气氛
大典仪式
阅兵盛况
群众游行
新中国成立 → 激动 自豪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