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24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24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1 07:1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孤立隔绝的旧世界
二、交流联系的新世界
三、
的未来世界
一、孤立隔绝的旧世界
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
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二、交流联系的新世界
14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
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推动了新旧世界的联系?
新航路开辟,美洲的发现;
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的出现及扩展。
(一)新世界的新物种
问题:哥伦布等在新大陆发现了哪些新物种?
玉米、马铃薯、甘薯、辣椒、南瓜等
(二)新旧世界物种大交换
表1.新大陆物种的外传
物种
传入地区
传入途径
推广
玉米
欧洲、亚洲
(中国)
马铃薯、甘薯
番茄
辣椒
表1.新大陆物种的外传
物种
传入地区
传入途径
推广
玉米
欧洲
亚洲
(中国)
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初供观赏)
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
17世纪传遍欧洲。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
明朝传入,先在边疆或丘陵地区种植后拓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后遍及全国。
马铃薯
甘薯
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推广较为缓慢。
明朝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表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类别
作物或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牲畜家禽
表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类别
作物或物种
粮食类
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
黄瓜、甜瓜、豌豆
经济类
甘蔗
牲畜家禽
牛、驴、骡、马(役畜)猪、羊、鸡(食用)
根据上述表格和地图,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欧洲具有主导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
范围具有全球性;
时间具有长期性。
(三)物种交流的影响
表4.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对照表
明洪武26年
0.70亿
明万历28年
1.97亿
清康熙39年
1.50亿
清乾隆59年
3.10亿
清道光20年
4.10亿
材料:
以日本为例,虽然地理位置过北不利于树薯生长,日本人民也从未喜欢上玉米,可是美洲马铃薯,不论甘薯,白薯却都已多年成为该国重要营养内容。17世纪晚期甘薯经琉球群岛,从中国传到日本……甘薯也向众人证明,有了它铁定不会断粮:四个不同的年月里——1832年、1844年、1872年、1896年大量日本人发现,自己是靠甘薯方才活了下来。
——《哥伦布大交换》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新旧世界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物种交流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世界人口激增。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新旧世界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哥伦布大交换》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2.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
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休耕,众人就饥饿不足。任何乡间居民若有此作物可以仰赖,可以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牲口肥壮,就等于拥有一大宝物。
——《哥伦布大交换》
北美和俄国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场;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
——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3.物种交流推动经济和贸易发展,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新旧世界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防治一样,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4.物种交流引发生态问题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陈树平
大豆的全球之旅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公元前3000多年前,大豆传入日本;公元前1000年左右,大豆传入朝鲜。至迟在13世纪,中国大豆传入东南亚。1740年,大豆传入法国,进而流布欧洲;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根据材料,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并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1.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2.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
3.科技进步,大豆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000年以来中国每年进口大豆数量(单位:万吨)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2000年以来中国大量进口大豆的原因。
1.中国人均耕地少,大豆优势产区面积小;
2.大豆的市场需求量大;
3.科技水平低,功能以食用为主;
4.大豆产业化程度低。
(2018年3月22日)美国大豆协会会长约翰(John
Heisdorffer)说:“我是来自爱荷华州的一个农民,有人妨碍了我最大的市场,那真是令人沮丧。我们每年需要向中国出口1460亿美元的大豆,中国是我们最大的客户。……我们当地的谷仓(运营商)一下午都在接电话,农民都希望今天就出售他们的粮食。”
——https://new./omn/20180324/20180324A0MMAQ.html
大豆太难了!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据材料,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欧洲具有主导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
范围具有全球性;
时间具有长期性;
结果具有双重性。
促进了全球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
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一、孤立隔绝的新旧世界
二、交流联系的新旧世界
三、
的未来世界
请结合以上材料,补充完整第三目的标题
命运与共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是创新发展的前提。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交流互鉴越频繁、越深入,彼此之间也就越认同、越尊重,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就越稳固。交流互鉴越稀少、越浮浅,相互之间也就越容易误解,越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面对当前世界各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坚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