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标:了解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式,开始的时候,好像是在地上爬,然后是站起来走。到近代的五百年,就好像是在跑。而这最后的一百年,无疑是在飞 。
——《大国崛起》
野蛮时代
农耕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时代
信息时代
工业革命(产业革命):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它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手工劳动
机器生产
工业革命的条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 (1765 — 1840S)
可能性
政治前提
1688年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稳定
资本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积累了丰厚的资本
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技术
工场手工业发达,积累丰富的生产技术
市场
18世纪中期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需求扩大
必要性
直接原因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生产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领域
发明
发明者
国籍
身份
影响
棉纺
织业
飞梭
约翰·凯伊
英国
织工
提高纺纱的效率
1765年
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
英国
织工
水力纺纱机
阿克莱特
英国
理发匠
水力织布机
英国
棉纺织业实现了机械化
动力
1785年万能蒸汽机
瓦特(改进)
英国
钟表匠
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
运输
火车机车
史蒂芬孙
英国
矿工
迎来铁路时代
汽轮
富尔顿
美国
工程师
加强洲际间的联系
轻工业为主
以英国为中心,向欧美扩展
实践经验总结,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经济组织:从手工工场过渡到机器大工厂。
1.生产力:生产力飞速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经济结构:传统的农业社会被近代的工业社会所取代,工业比重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
5.世界格局:英法美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社会关系:冲击了社会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
6.经济政策: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环境污染、殖民统治、加重对剥削、贫富分化、拜金主义
……
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S到20世纪初
成就
电的广泛使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化学工业的建立
“钢铁时代”到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及特点
方 面
国家及人物
身份
主要成就
电力广泛应用
工程师
发明家
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创制
工程师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科学家
化学工业的建立
科学家
德国人西门子
美国人爱迪生
发电机
(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德国人 卡尔·本茨
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
美国人贝尔
意大利人马可尼
电话
无线电报
瑞典人诺贝尔
炸药(甘油火药)塑料、纤维、石油化工的产生
重工业为主
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工业等新的工业部门兴起
(1)生产力:
(2)生产关系:
(3)经济结构:
(4)生活方式:
(5)世界格局: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而产生垄断,大企业时代到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改变。
工业化进程加快;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科技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消极
(1)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世界性战争一触即发;
(2)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可持续发展。
目录
CONTENTS
什么是工厂制度?
为什么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变化?
工业革命带来了怎样的生活方式变化?
壹
贰
叁
肆
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动力:由人力、畜力、自然力到蒸汽力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1765年
手摇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
一、工厂制度?
(一)工业革命前的劳作方式
任务一:根据以下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前后劳作场所发生了什么变化?
家庭手工作坊、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
工厂
“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希克斯
(二)工厂制度
工厂制度是独立于家庭生产之外的,建立在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的,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首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所以工厂制度也是首先在棉纺织业中确立的。
任务二:根据下组图片,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棉纺织业发展进程。
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纺织工人开始与农业脱离,专门从事纺纱和织布,以工资为惟一的生活来源。……1771年他(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座纺织工厂,用水力作为织机的动力。这是建立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工业革命还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同样也提高生产力,并且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变革。在工业革命中,“工厂化”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没有工厂化,工业革命就不会那么彻底。
——钱乘旦《英国通史》
阿克莱特和水力纺纱机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
织工二百人,排成一长行。
……
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
户外又一屋,贫儿一百五,
坐列捡细毛,不敢辞劳苦。
彼皆穷人子,终日不得息。
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
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
各自施妙技,天衣真无缝。
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
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
二十插制匠,将呢折成匹。
——
17世纪英国手工工场的歌谣
1.生产规模大,雇佣工人集中生产
2.以手工劳动为主
3.工人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微薄
4.分工协作
阅读材料,归纳手工工场的劳作特点。
3.特点
材料1:18世纪八、九十年代,像阿克莱特那样使用水力机的工厂,总投资约为三、四千镑。1786年大卫·戴尔的工厂投保资产为4800镑,1788年卡特莱特的“革命工厂”的投保资产为13000镑。
——斯坦利·查普曼《早期的工厂主》
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最典型的行业是陶瓷业,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场,在场内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
——钱乘旦《英国通史》
阿克莱特在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管理制度……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
任务三: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课本,分析工厂制度有何特点?
生产资料集中,劳动力集中,规模大,分工精细,协同合作,大机器生产,严格的规章制度…
一、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二、为什么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变化?
(一)工厂制度发展的原因
材料2:至一百年后的十八世纪初,英国纺纱技术还很原始,……为了保护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禁止从中国、印度输入染色的棉织品。棉纺织品一时在英国“洛阳纸贵”,技术创新迫在眉睫。
一七六四年,兰开夏郡的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是人类历史上手工生产工具向机器生产工具发展的开端,由此拉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当伯明翰等英国传统工业城市的纺织厂仍为是否采用新技术而犹豫不决时,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业已经迅速将一系列新技术运用于生产。一七八二年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从此这里的棉纺业发展得更为迅速。到一八三○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九十九家,产量占据英国棉纺织工业的近百分之五十。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政府政策、法律的推动;
市场的需求;
工业革命生产工具的改进,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力的提高。
任务四:阅读材料,思考曼彻斯特棉纺织工厂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二)工厂制度影响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自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第十二条:打断连接秆子者,每根从其工资中扣除一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摩登时代》
任务五:阅读材料,思考工厂制度带来了哪些影响?
经济:促进标准化生产模式,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获得巨额利润。
政治: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社会地位提高。
文化:早期工厂大量雇佣童工,一定程度上阻碍近代基础教育发展。
标准化生产
伊莱·惠特尼(美)
1798年在武器工业中用互换性原理以批量制备零部件,制定了相应的公差与配合标准。
美国西北部的农民,离机械商店有几百里之遥,却放心使用复杂的机械,因为用电报告知所损害的机械上的部件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一件新的机械部件,他自己就能够将它安装上。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美)
1911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应用标准化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和“作业”规范,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
亨利·福特(美)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运用标准化原理把生产过程的时空统一起来创造了连续生产流水线。
(三)工厂制度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生产力推动劳作方式的变革,劳作方式的变革又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
催生
促进
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
为办此博览会英国专门花了22周时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玻璃及金属建成的大厦——“水晶宫”。水晶宫本身就是财富的标志,它的造价达8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宫内陈列着万余种世界各地的产品,其中英国的产品超过一半。
——黄光耀《成功的代价—论英国工业化的历史教训》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和生产方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天津永利碱厂
汉阳铁厂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三、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交通运输业发展
1801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分布图
1850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分布图
交通运输业发展,促进人口交流与贸易,社会流动性增加,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猛增。
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建设新城,缓解中心城市压力。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较
英国三大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比较
(三)乡村生活的变化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田园》
乡村经济发展面貌巨变。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机械化、现代化发展,与外界联系加强。
(四)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加强
格林尼治时间是由格林尼治天文台制定,在1840年以前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遵守本地时间。
184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优化城际交通状况;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节世界博览会,600万游客体验到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法定时间;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间。
——工厂制度和交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基础教育发展,人们文化素养提高
材料3:
在19世纪,中产阶级成立了众多的学术团体开办讲座,建立一系列的设施和机构。例如在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不仅向工人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场所。还有许多城镇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此外,理性休闲运动还倡导人们走出室外,来到乡村漫步思考和研究自然。……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56-1882年的(报纸销售)增长率高达600%。……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
——欧阳萍《工业革命对休闲生活方式的影响》
?
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 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
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任务六:阅读材料,分析恩格斯为什么这么说?
工业革命时期,大机器生产代替过去的手工生产,工人需要熟练掌握操作机器,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对文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六)社会问题的出现与解决
材料4: 1833 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个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2先令,这点钱要供全家人的吃穿。因此,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1836年—1848年,英国工人发起宪章运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健康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六)社会问题的出现与解决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的兴起,机器大生产的普及,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在社会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们的社会生活趋于现代化,推动政治民主化、思想大解放和文化生活的世俗化,英国逐渐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
由英国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可以得出,社会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