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070010439400河池市2021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国。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直以来,在关于中国现代以来小说叙事及其模式形成的研究中,人们更多是将“现代叙事”作为一种“舶来品”,认为其主要是选择西方优秀文学思想与手法作为自己发展、转型的依据,突破中国传统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束缚,以传统文学叛逆者的姿态,完成了其富有现代性的新生与勃发的历史进程。同时在中国当代小说叙事问题的研究当中,人们也常常更关注有关叙事理论或叙事学的问题,总是试图借助西方有关叙事理论来进行某种“形式创新”上的把握,并没有在叙事的层面上更深刻地注意到当代小说叙事中富有“中国经验”意味的,尤其是承袭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意味的内容。
近年来,在“传统与发展”的意义上,人们已经不断意识到中国现代以来文学叙事模式的形成与传统小说叙事形式之间,并不是一种“断裂”性的存在,而是一种“承袭”的关系,并对中国二十世纪(但主要是现代)小说叙事自晚清以来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与接受中所完成的现代性转变,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与承袭,进行了诸多探索与说明。尤其在自新世纪以来的研究中,已经愈发开始重视对于“五四”及其所形成的新文学传统的检讨,包括有关现代都市小说在通俗意义上对传统“传奇”叙事的发展以及当代小说“红色经典”对民间“传奇”传统的继承等等,都在新的视角下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稍显遗憾的是,这种检讨还常常停留在一种“对内”或“对外”的态度与取舍的观念层面上,而在对中国现代以来小说叙事向传统文学“精神”进行承袭的联系与内容的审视中还始终存在着两个不足:一是在关于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形成与演化上,往往只是看到中国古典文学中“史传”“诗骚”等“正统”文学传统对现代小说叙事的影响及其变型,并没有更充分地重视到,中国古代小说最重要的传统叙事模式,也是最具有民间或大众意义的传统接受模式——“传奇”叙事的应用与转型。二是对当代小说叙事的检视往往只停留在依据西方叙事理论进行“形式”分析的层面上,还缺少一种系统化的对当代小说叙事与传统文学传奇叙事“精神”承袭关系的发现。这就呼唤着我们要在更具有全景化和深刻性的意义上,对中国现代以来文学叙事整体精神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谋入研究,从纵向传承与发展新变的关系中,重新梳理和认识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发展的流脉。
针对上述的第一种不足,目前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但第二种不足在现实的研究中似乎还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所以我们要坚持把传统与发展作为构成文学整体的两端,真正将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始终作为一种对话过程来理解,并始终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国与西方的对话视为一种有着复杂影响和互渗的运动过程,即通过建立一种基于“传统与发展”辩证关系的文学史观,从“传统”的意义上来体会“发展”的资源背景的规定性,从“发展”的意义上来正确认识“传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而对传统文学与文化在当代乃至新世纪文学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
(摘编自张文东《传奇叙事与中国当代小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中国现当代小说叙事及其模式的形成,人们全都认为“现代叙事”是一种“舶来品”。
B.自新世纪以来人们已开始意识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的形成承袭了传统小说叙事形式。
C.中国现代以来小说叙事模式形成既受到正统文学传统的影响,又受到民间传奇的影响。
D.目前的研究已系统化地发现当代小说叙事与传统文学传奇叙事间的“精神”承袭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即指出,一直以来对现代小说叙事及其模式形成的研究忽视了对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承袭。
B.文章举当代“红色经典”小说对民间“传奇”传统的继承的例子,说明近年来的研究已关注传统传奇叙事。
C.文章第二段,先肯定了近年来在“传统与发展”观念上的改变,然后指出其在传统承袭上的两个不足。
D.文章以时间为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破后立,论证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叙事与传奇叙事间的承袭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总是想借助西方叙事理论来进行形式创新,可能会使现当代小说叙事及其模式形成的研究陷入怪圈之中。
B.“史传”“诗骚”等中国古典“正统”文学对中国现代以来小说叙事的影响,要远超民间传奇叙事对其的影响。
C.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叙事的研究上,我们只有正视传统,弥补当下审视中存在的不足,才可能发现其真谛所在。
D.当下,我们要正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国与西方的对话,真正将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作为一种对话过程来理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就百姓“米袋子”等相关问题,专访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
记者:秋粮收购,关系到粮农收入和市场预期,情况怎么样?
张务锋:秋粮产量大、品种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好秋粮收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南方地区秋粮收购已接近尾声,旺季收购将于1月底结束,东北地区仍处于收购高峰,预计旺季收购将持续到4月底。
新粮上市以来,市场行情较好,农民售粮较为积极,同时企业和经纪人收购意愿增强,入市踊跃,特别是玉米购销两旺,收购进度快于上年。截至1月5日,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1.1亿吨,同比增加500万吨。从收购情况看,市场化收购比重达到98%,比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收购市场平稳有序,优质优价特征突出。同时,优质品种价格高于普通品种,种植收益更好,黄华占、丰两优等优质中晚籼稻,以及稻花香、长粒香等优质粳稻价格均高于普通品种每吨200元左右。
政策托底作用有效发挥,没有出现农民“卖粮难”。秋粮收购中,仅黑龙江一省启动了托市收购,启动范围较上年缩小,目前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167万吨,同比减少417万吨。
通常,小麦等夏粮将于5月份陆续上市。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提前谋划夏粮收购工作,确保2021年粮食收购工作起好步、开好局。
记者:要想心不慌,还要看米仓。我国口粮库存情况怎么样?
张务锋: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能够满足一年的消费需求,大中城市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同时,企业和农户主动存粮意识明显增强。企业商品库存创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东北地区玉米商品库存已达到上年同期的3倍。
中央储备粮规模保持稳定,地方储备能够满足产区三个月、销区六个月、产销平衡区四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油储备。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健全,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关键作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0年开展了两次农户存粮专项调查,均显示农户手中存粮较常年有所增加。商品库存在供应市场需求方面反应更为灵活,在全社会总库存维持高位前提下,我国粮食库存结构进一步优化,抵御市场风险和保障有效供应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此外,从政策性粮食拍卖情况看,2020年10月以来,尽管成交量有所波动,但总体保持平稳,小麦,稻谷平均成交率分别为31%和28%,反映出市场各方面的预期是比较稳定的。
前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就做好两节期间粮油保供工作专门发出通知,督促指导各地和有关央企认真做好相关工作。新春佳节即将到来,请广大消费者朋友放心,粮油产品市场供应充足,采购年货时请按需适量购买,避免大量购买超期存放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浪费。
记者:疫情防控常态化让公众关注粮食应急管理问题,能否介绍一下?
张务锋:我国高度重视健全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项目建设。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为抓手,加大资金、项目投入力度,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各项应急措施,不断健全粮情监测预警机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预案培训演练。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 601个,应急加工企业5388个,应急配送中心3 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 454个,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072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206个,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在应对各类突发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力做好疫情期间应急保供,建立重点地区联动保障机制,组织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复工复产,灵活投放政策性粮食,持续稳定供应,确保了全国粮食市场供应正常、价格稳定。在应对疫情影响中,没有动用过中央储备粮,除个别市县,绝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
(摘编自《百姓“米袋子”,您关心的数据都在这儿》,新华网,2021年1月1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秋粮产量大、品种多,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下,抓好秋粮收购意义重大;截至1月5日,主产区人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1.1亿吨,同比增加500万吨。
B.当前,我国企业商品库存创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中央储备粮规模保持稳定,地方储备能够满足产区三个月、销区六个月、产销平衡区四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
C.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专项调查结果关乎两方面;一是我国农户手中存粮较往年有所增加;二是2020年10月以来从政策性粮食拍卖情况来看,总体保持平衡。
D.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如多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应急加工企业和应急储运企业等,在应对各类突发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政策托底作用的有效发挥,我国粮食市场的秋粮收购并未出现农民“卖粮难”的现象;针对将于5月份陆续上市的夏粮收购,亦已提前谋划。
B.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为了让广大消费者放心,国家发改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专门发出通知,要做好粮油保供工作,督促各地和有关央企做好相关工作。
C.我国高度重视健全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项目建设;为此建立了44 601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应急加工企业5 388个等。
D.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建立重点地区联动保障机制,组织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复工复产,灵活投放,持续供应,价格稳定,中央和地方都未动用过储备粮。
6.疫情之下,如何才能确保老百姓“米袋子”充盈,无后顾之忧?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借款记
邢庆杰
电视上正演着抗日剧,老郝却无心观看。开着电视,只是他打发寂寞的惯用办法。多年前,妻子因病去世后,儿子先是在省城上大学,读研读博,后来又在省城当了大学老师,他一直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回来,他第一时间打开电视,让屋里有了响声,然后再动手做饭。今晚他无心弄饭,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烟灰缸里的烟头已经满了。
手机响了,竟然是初中同学崔仁义打来的。他们虽是老同学,但因社会地位悬殊,平时很少联系。崔仁义很热情地问他在不在家,说有点儿事和他商量。
老郝初中毕业后就接班进化肥厂当了工人。崔仁义却一路读到大学,分配到了行政单位,多年前就当上了县水利局局长。他们住在同一个小区,虽然一个住独体别墅,一个住两室一厅,但平日里还是免不了碰面。开始,老郝见了他总是热情地打招呼,但崔仁义每次都是板着脸点点头,一丝笑模样也没有。老郝知道,人家这是刻意和他保持距离,以后就尽量躲着他。
当下,老郝的儿子在省城找了女朋友,买房子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他已经跑了好几趟省城,和儿子以及未来的儿媳一起看了多处楼盘,无奈,都贵得远远超出他的承担能力。最后,他们只得在郊县定了一套80多平方的,也要120 多万。他收入有限,虽然一直省吃俭用,却仅存有7万多元。为了凑足40万首付,他几乎借遍了所有能借到钱的人。就在昨天,他给初中同学赵云借钱时,赵云还提过让他找找崔仁义。
多年以前,儿子考上大学,老郝却连学费也拿不出来。妻子的病早把家底掏空了。他拉下脸,四处筹借,也只凑了不到一半,只好硬着头皮走进了崔仁义的家门。崔仁义对他还算客气,给他彻了茶,敬了烟,但一说到借钱,脸上就愁云密布,说了一大堆经济拮据的理由,最后,拿出了200元钱,说算是孩子考上大学的份子钱,不用还了,那一刻,老郝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后来,厂里知道了他的情况,发动全厂职工给他捐款,才让他迈过了那道坎。
崔仁义进门时,老郝已经将一只茶杯洗得干干净净,沏好了一杯茶。
崔仁义坐下后,问了问老郝的近况。老郝照实“汇报”了,也有意无意地说了给儿子买房的事儿。崔仁义这才说明来意,他从赵云那儿已经知道老郝正四处借钱。
崔仁义问:“你需要多少钱?”
老郝说:“首付40 万,我已经凑了20 万,还差……”
崔仁义霸气地打断他说:“咱交全款,这个钱我借给你,这些年我们一家省吃俭用的,攒了些钱。”
一番话,惊得老郝如在云里,如在梦中,一时竟然失语了,傻了般看着崔仁义。
崔仁义接着说:“当然,我也是有条件的,这件事,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连你交全款的事儿,也不能跟任何人提起……”
老郝赶紧说:“这个保证没问题,问题是借你这么多钱,我什么时候还得清呀?”
崔仁义笑道:“你贷银行的钱就不还了?你儿子儿媳都是大学老师,等几年他们评上高级职称,两个人一年就是三四十万,这点钱算什么?”
老郝心下顿时释然,人家是算好了他有这个偿还能力才肯借的,不过,这毕竟是个天大的人情,他对崔仁义千恩万谢。
崔仁义出去了一趟,回来时扛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子,他反手关上门,将袋子往地上一扔说:“你点点,这是100万。”
临走,崔仁义把老郝打的借条撕得粉碎,有些生气地说:“你在厂里是多年的优秀党员,谁能信不过你?”
第二天,老郝先把这笔钱存到了自己的银行卡上,又转给了儿子。
几天后,老郝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崔仁义被县纪委留置了,工作人员搜遍了他的几套房子,却没有发现值钱的东西和现金……
老郝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断地抽烟,抽完了整整一包烟后,打通了儿子的电话。
“儿子,房款交上了吗?”
“还没呢,这几天太忙,没顾得上。”
“把钱转回来吧,要快。”
打完电话,老郝像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把自己重重摔在了床上。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篇幅短小,情节却颇为曲折,这与小说在顺叙故事的同时,穿插交代老郝相关经历以简省笔墨、丰富内容的构思密切相关。
B.小说长于在横向和纵向对比中刻画人物,如崔仁义的薄情寡义与老郝单位职工的慷慨捐助,崔仁义对老郝态度前后变化的对比。
C.小说富有生活气息,选材贴近寻常生活,所述故事仿佛发生在读者身边,人物如同就在眼前;语言清新质朴,读来如话家常。
D.小说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把老郝打的借条撕得粉碎”并“有些生气”,突显了崔仁义重情慷慨的一面,说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8.小说是如何通过间接心理描写刻画老郝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9.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述小说以“借款记”为题的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安德裕,字益之,一字师皋,河南人。父重荣,晋成德军节度,《五代史》有传。德裕生于真定,未期,重荣举兵败,乳母抱逃水窦中。将出,为守兵所得,执以见军校秦习,习与重荣有旧,因匿之。习先养石守琼为子,及年壮无嗣,以德裕付琼养之,因姓秦氏。习世兵家,以弓矢、狗马为事。德裕孩提即喜笔砚,遇文字辄为诵读声,诸子不之齿,习独异之。既成童,俾就学,遂博贯文史,精于《礼》《传》,嗜《西汉书》。习卒,德裕行服三年,然后还本姓。习家尽以囊装与之,凡白金万余两。德裕却之,曰:“斯秦氏之蓄,于我何有?丈夫当自树功名,以取富贵,岂屑于他人所有耶!”闻者高之。开宝二年,擢进士甲科、归州军事推官,历大理寺丞、著作佐郎。太平兴国中,知广济军。时军城新建,德裕作《军记》及《图经》三卷,优诏嘉奖。俄改太常博士。八年,通判秦州,就知州事。雍熙初,迁主客员外郎、通判广州,未行,宰相李昉言其有史才,即以本官直史馆。端拱初,改金部员外郎。淳化初,知开封县,会备三馆职,改直昭文馆。三年春,廷试贡士,德裕与史馆修撰梁周翰并为考官,上顾宰相曰:“此皆有闻之士而老于郎署,周翰狭中,德裕嗜酒,朕闻其能改矣。”遂并赐金紫。俄迁司勋员外郎。至道初德裕宽作九弦琴五弦阮颂以献上称其词采古雅至道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德裕性介洁,以风鉴自负。王禹偁、孙何皆初游词场,德裕力为延誉。及领考试,何又其首选。然酣饮太过,故不被奖擢。有集四十卷。
(节选自《宋史·安德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道初/德裕常作九弦琴五弦阮颂以献上/称其词采古雅/至道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
B.至道初/德裕常作九弦琴五弦阮颂以献上/称其词采古雅/至道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
C.至道初/德裕常作九弦琴五弦阮颂以献/上称其词采古雅/至道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
D.至道初/德裕常作九弦琴五弦阮颂以献/上称其词采古雅/至道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即《礼记》,又称《礼经》《仪礼》,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B.行服,意为穿孝服居丧,古代父母过世后,子女要为其居家守丧三年。
C.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汉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D.金紫,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官服和佩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德裕出生官宦,却被他人收养。他父亲是后晋成德军的节度使,《五代史》有其传记;父亲举兵失败,乳母抱着他逃到水洞中,被抓后为父亲故旧秦习所收养。
B.安德裕博通文史,不喜弓矢之事。他被秦习收养之后,喜欢笔砚,被世代研究兵家之事的秦家孩子看不起,成童时学习诗书,于是博通文史,精通《礼》《传》。
C.安德裕孝顺轻财,受到人们赞赏。他在秦习去世后,为之行服三年,然后恢复本姓,秦家给他的一万多两白银他推辞不要,认为大丈夫应建功立业,受到人们赞赏。
D.安德裕心胸狭窄,却能知错就改。淳化三年廷试贡士,他和史馆修撰梁周翰一起担任考官,皇帝对宰相说:“德裕心胸狭窄,周翰嗜好喝酒,听说他们都改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出,为守兵所得,执以见军校秦习,习与重荣有旧,因匿之。
(2)德裕性介洁,以风鉴自负。王禹偁、孙何皆初游词场,德裕力为延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客之江西
郑锡①
乘轺②奉紫泥③,泽国渺天涯。
九派④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堂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郑锡,唐代诗人,登宝应进士第。宝历间,为礼部员外郎。诗风朴实,擅长五律。此诗是诗人在长安为友人送别所写。②轺,轻便的小马车。③紫泥,这里指诏书。④九派,长江流至九江,分成九道支流,故称为九派。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上句叙事,交代友人“之江西”是奉诏出行,“轺”则说明初始出行之工具。
B.诗歌首联下句交代友人的目的地,“泽国”言地形特征,“渺天涯”则言其路途遥远。
C.诗歌颈联细处着笔,实写江南春光之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诗歌尾联是对友人的慰藉,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于因留连风光而耽误行程。
15.请赏析诗歌的颔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道德准绳而随意歪曲事实,把苟合取悦他人奉为法度。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
(3)《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烘托了三峡两岸群山逶迤迢递,悬崖遮天蔽日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是中国诗词与中国画共同的表现手法。因为自然的关照,中国文人崇尚荒寒之境,甚至天地之清悠,“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史占有重要的席位。诗人,画家纷纷取之入诗,入画。汉字“清、空,寂、寒、静、幽、绝、灭、独、闲、去,水,夜、月”等成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______________,“深山、云气,古寺、寒鸦、枯枝,幽林,孤草、苍苔”也成了画家笔下常绘之景,北宋欧阳修论绘画时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之趣,简远之心难形。寄意于毫素者,非高怀绝识,不能得其妙。”
由此可见,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______________,彼此生发。( ),皆是其情发意至之时的一种自然流露,亦是其文化陶养后的必然。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创作者和欣赏者,都需要在传统哲学、诗词、绘画三方面______________,才能在文学艺术的鉴赏与创作上收到______________的效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殊途同归 互相映照 触类旁通 事半功倍
B.异曲同工 交相辉映 触类旁通 事倍功半
C.异曲同工 互相映照 融会贯通 事半功倍
D.殊途同归 交相辉映 融会贯通 事倍功半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故文人近墨之余读书写作,或是画家创作闲暇之时撰文,作诗
B.是故画家创作闲暇之时撰文、作诗,或是文人读书写作之余近墨
C.是故画家撰文、作诗闲暇之时创作,或是文人读书写作之余近墨
D.是故文人读书写作之余近墨,或是画家创作闲暇之时撰文、作诗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对自然的关照,中国文人崇尚天地之清悠,甚至荒寒之境,“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
B.因为自然的关照,中国文人崇尚天地之清悠,甚至荒寒之境,“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史占有重要的席位。
C.因为对自然的关照,中国文人崇尚天地之清悠,甚至荒寒之境,使“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史占有重要的席位。
D.因为自然的关照,中国文人崇尚荒寒之境,甚至天地之清悠,“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① ,改变了人类游猎迁徙的命运。作为人类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稻谷,其起源历史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根据遗传基因测定,我们现在栽培的稻谷,源起于野生稻。世界上的稻谷有两个生物学种: ② ,另一个是非洲稻。前者普遍分布于世界各稻区,后者现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100多年间,国际上认为亚洲稻起源于印度,日本和韩国等也加入了起源之争;5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不断出土稻作遗存,国际学术界在争论和探索中逐渐趋同中国是亚洲稻的发源地。特别是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人工载培稻, ③ 。
除了起源问题,中国水稻从什么地方向世界传播亦是中外学者研究的课题。随着新的、更古老的稻作被发现,稻作起源说及传播也不断被更新。有研究指出,我国史前稻作的地理分布,主要在淮河以南,而以长江中下游最为集中,并经海路东传至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中国的普通栽培稻,从喜马拉雅山麓的载培稻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简要介绍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有概括有解说,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一位26岁的海归女硕士走红网络。她就是肖源,1994年出生。她本科毕业于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结束7年的海外求学生涯后,她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一口气承包了2400亩荒山,成为一位职业农民。肖源的农业理念倾向于“原生态”,经营理念趋向“精品农业”。除了不用除草剂,她和公司还向村民建议改变过去打洞施肥的方式,改用施肥器,节约劳动力。肖源新开垦了千亩农田,种下了双季稻和再生稻;开办养鸡场,辣酱厂。她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累计帮扶2 091人。
当初,有些老乡开玩笑说她“读书读傻了”,并告诉孩子要学习肖源好好读书,但千万不要学她回乡当农民。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池市2021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A项,“人们全都认为”错误,原文是“一直以来……人们更多是将……”。B项,“自新世纪以来人们已开始意识到”错误,原文是“近年来……人们已经不断意识到中国现代以来文学叙事模式的形成与传统小说叙事形式之间,并不是……而是一种‘承袭’的关系”。D项,“已系统化地发现”错误,与原文观点相反,原文是“对当代小说叙事的检视往往只停留在……还缺少一种系统化的对当代小说叙事与传统文学传奇叙事‘精神’承袭关系的发现”。)
2.D(总分总的结构分析错误。)
3.B(“要远超民间传奇叙事对其的影响”错误,缺少文本依据。)
4.C(“专项调查结果关乎两方面”文中并未提及;“2020年10月以来从政策性粮食拍卖情况来看,总体保持平衡”不一定是国储局的调查结果。)
5.D(“中央和地方都未动用过储备粮”概括错误,原文有“除个别市县”这一限定语。)
6.①抓好粮食收购工作。有效发挥政策托底作用,稳定收购市场,确保农民售粮的积极性,做到优质优价。②保证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不断健全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优化粮食库存结构,进一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保障有效供应的能力。③健全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大资金、项目投入力度;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每点2分)
7.D(“突显了崔仁义重情慷慨的一面”的说法不正确,它与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和人物性格发展轨迹不相吻合,换言之,崔仁义此举只能说明他的奸诈与狡猾,他极有可能已经嗅到了指向他的反腐利剑的气味,为逃避打击而转移财产。)
8.①神态揭示:当崔仁义要借老郝钱让他儿子交全款时,他惊讶不已一时失语,傻了般看着崔仁义,揭示了他对崔仁义富有程度的惊诧和崔仁义对自己态度巨变的不理解。②行动反映:得知崔仁义被查处后,老郝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断地抽烟,然后给儿子打电话的行动描写,反映了老郝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③语言透露:小说结尾老郝给儿子打电话“把钱转回来吧,要快”,语气急促态度坚决,透露出老郝立场坚定,绝不被腐败分子利用的决心。④环境衬托:小说开头描述老郝家里电视正播放抗日剧,剧情丝毫引不起他的兴趣,这里的场景描写契合了老郝生活的孤寂和为儿子买房款而犯愁的心情。(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9.①从情节安排看,“借款记”是小说行文的线索,它绾结了老郝生平数次借款的经历,以此为题,能有效地调动读者阅读的积极性。②从人物刻画看,老郝的借款经历烛照世态人情,他生活拮据,每遇难事借款应对,决不逃避,见其坚强;坚持打借条见其诚信。③从主题揭示看,通过老郝的借款经历以点带面,意在提醒人们:反腐败斗争形势复杂而严峻,也离不开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每点2分,共6分)
10.D(“上”是“称”的主语,二者不能分开;“还”与“判”是连续动作,不能分开,故选D项。原句标点为:至道初,德裕常作《九弦琴五弦阮颂》以献,上称其词采古雅。至道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
11.A(“四书之一”解说错误,应该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12.D(“安德裕心胸狭窄”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周翰狭中,德裕嗜酒”)
13.(1)正要出来的时候,被把守的士兵抓到,押着他们去见军校秦习,秦习和安重荣有老交情,于是就把安德裕藏起来了。(“为……所”“执”“匿”各1分,句意2分)
(2)安德裕性格耿介,洁身自好,自负有风度,能鉴识人,王禹偁﹑孙何都在词坛崭露头角,安德裕极力赞赏他们。(“介洁”“风鉴”“延誉”各1分,句意2分)
14.C(“实写江南春光之美”分析有误,此处应是设想行程之景。)
15.①运用虚写的手法。设想友人江中行船的情景:春潮涌动,江水浩渺,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飘浮。②衬托手法。用江面的阔大衬托出友人的孤单。③寓情于景。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融于景中。(每点2分)
16.(1)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17.C(异曲同工:比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相同的效果。原意为不同的曲子有着相同的影响,同样精彩。殊途同归:指的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根据两个词语陈述对象不同,选择“异曲同工”符合语境。互相映照:指呼应,也指照射、映射。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根据语境,不涉及光亮、色彩,所以选“互相映照”。融会贯通: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触类旁通:是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根据语境,前文说的是哲学、诗词,绘画三方面的内容,所以选“融会贯通”。事半功倍: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这两个词是形近反义词,根据语境选“事半功倍”。)
18.D(前一句的主语是“中国诗与中国画”,根据对应的原则,应该先说文人读书写作,所以排除B、C两项;文人的主业是读书写作,画家的主业是创作,所以要文人是读书写作之余近墨,画家是创作闲暇撰文、作诗,排除A项。)
19.A(主客颠倒,根据文意,表达的是中国文人对自然的关照,而不是自然关照中国文人。所以排除B、D两项。C项中途易辙,“使‘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史占有重要的席位”导致主语缺乏,排除C项。)
20.①粮食作物的出现 ②一个是亚洲稻 ③确立了中国稻作起源地的地位(每点2分,意对即可。)
21.示例:随着考古新发现及研究的深入,中国水稻向世界传播的路径研究有了新突破:史前稻作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并经海路东传至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中国栽培稻则由喜马拉雅山麓向南传播至东南亚地区。(5分,酌情赋分)
22.【写作指导】海归女硕士肖源回乡当农民,会有不少人质疑此事。有些人认为海归就应该从事体面高薪的职业。其实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无论如何选择都应当遵从自己的内心。海归女硕士肖源回乡当起职业农民,是遵从了她自己内心的选择。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真才实学,有技术,有能力,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在家乡创业,这就是学有所成。是金子总会发光。肖源在“希望的田野上”成就自己的梦想,为家乡做出贡献。勇于追梦,用心生活﹐成就了不一样的事业,努力奋斗的人是最美丽的。可参考立意为:①打破偏见。②遵从内心选择。③是金子总会发光。④带领大家共致富。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安德裕,字益之,一字师皋,河南人。父亲安重荣,是晋成德军节度使,《五代史》有他的传记。安德裕出生在真定年间,未满周岁,安重荣举兵失败,他的乳母抱着他逃到水洞中。正要出来的时候,被把守的士兵抓到,押着他们去见军校秦习,秦习和安重荣有老交情,于是就把安德裕藏起来了。秦习早先收养了石守琼,等到年壮的时候没有子嗣,就把安德裕托付给石守琼抚养,于是姓了秦姓。秦习世代研究兵家,把弓箭、游猎作为要事。安德裕孩提时就喜欢笔砚,见到文字就诵读,其他的孩子都看不起他,只有秦习认为他不一般。年纪稍长时,秦习让他去学习诗书,于是博通文史,精通《礼》和《传》,嗜好《西汉书》。秦习去世后,安德裕守孝三年,这之后恢复了本来的姓氏。秦习家给了他很多财物,共有一万两多白银。安德裕推辞了,说:“这是秦家的积蓄,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大丈夫应当亲自建功立业,来取得富贵,怎么能拿他人的财物呢!”听说这话的人都赞赏他。开宝二年,安德裕考中进士甲科,选拔为归州军事推官,历任大理寺丞,著作佐郎。太平兴国年间,做了广济军的知县。当时军城刚刚建成,安德裕写了《军记》及《图经》三卷,皇帝下诏嘉奖。不久改任太常博士。八年后,又做了秦州的通判,管理州事。雍熙初年,升迁为主客员外郎,做了广州的通判,还没有上任,宰相李防说他有史才,于是安德裕以广州通判的身份任职直史馆。端拱初年,改任金部员外郎。淳化初年,安德裕任开封县的知县,恰逢朝廷扩充三馆的人选,安德裕又改任直昭文馆。淳化三年春天,廷试贡士时,安德裕和史馆修撰梁周翰一起担任考官,皇帝对宰相说:“这两位都是有名望的人,却长期在郎署任职,周翰心胸狭窄,安德裕嗜好喝酒,我听说他们二人都改了。”于是一起被赐予了金鱼袋和紫色的衣服。不久安德裕迁任司勋员外郎。至道初年,安德裕写了《九弦琴五弦阮颂》献给皇帝,皇帝称赞他的文章文采古雅。至道三年,转任金部郎中,外出任睦州的知州,回京后掌管太府寺。咸平五年去世,当年六十三岁。安德裕性格耿介,洁身自好,自负有风度,能鉴识人。王禹偁、孙何都在词坛崭露头角,安德裕极力赞赏他们。等到考试的时候,孙何是安德裕首先选中的。可是安德裕喝酒过度,因此没有被嘉奖提拔。安德裕有四十卷的文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