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绘本,书籍版
1986年版西游记
西游记98动画版
西游记
——精读和跳读
课堂导入:
对明代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吧?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流传很广,曾多次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甚至被改编成电子游戏。你接触过那些改编作品吗?喜欢吗?
这是一部很有趣的书,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小说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各路神佛妖魔在天上地下、龙官冥府、山林湖海,尽情地施展各自神通,如孙悟空就有七十二变、火眼金睛、筋斗云等超凡能力,其他神妖如猪八戒、二郎神、牛魔王、红孩儿等也都各有所长,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全书故事引人入胜。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等故事尤为精彩。
了解作者:
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号射阳。汉族,淮安府山阳县
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
《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的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大,搜奇猎怪的嗜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开始了《西游记》的创作,最终历时7年,终于完成。
写作背景:
东胜神州的傲来国花果山的一块巨石孕育出了一只明灵石猴,石猴后来拜须菩提为师后习得了七十二变,具有了通天本领,于是占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玉帝派太上老君下凡招安大圣上了天庭,后来大圣因为嫌玉帝赐封的官职太低,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困于炼丹炉内四十九天后,大圣踢翻炼丹炉,炼成了金睛火眼。如来佛祖见局势不可收拾,于是将大圣镇压于五指山下。
内容简介:
一晃眼五百年过去了,唐僧被观世音菩萨选为西去取经普渡众生的人,大圣受观音指引,拜唐僧为师,师徒二人踏上了取经的路途。之后猪八戒,沙悟净也加入队伍,师徒四人一路破除艰难,除掉各种妖怪,最终成功到达西天,完成取经任务。
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气氛中,孙悟空才得以那么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充分自由地发展他传奇性的英雄性格与特征,并且将他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最完美的高度。
——林庚
名人评价:
我少年时读之、老年也读之,越读越觉得有味道,真是百读不厌,我把它看成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以大眼光、大境果、大省悟、大触动。
——贾植芳
读书方法指导:
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就适合“精读”与“跳读”并用。
例如,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就很值得精读。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受阻。孙悟空万不得已,到翠云山向牛魔王之妻罗刹女(铁扇公主)借芭蕉扇。作者用了三个章回的篇幅来讲述这个故事,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在《西游记》诸多故事中很具代表性。对此我们怎样精读呢?
1、精读就是细读。
想一想,孙悟空借芭蕉扇为什么会遭到拒绝?这与孙悟空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与罗刹女之子红孩儿有关。如果不仔细阅读作者的回叙,就无法理解“借扇”的艰难。
2、精读就是精思。
想一想,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猪八戒、唐僧三人关于是百“西行”的对话,表现了各自怎样的心理?可以这样概括:沙僧认为“进退两难”,深为取经前途担忧;猪八戒想“拣无火处走”,其一贯的“散伙”想法再次复燃;唐僧“只欲往有经处去”,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
3、精读就是鉴赏。
想一想,孙悟空、罗刹女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孙悟空的话是不是机智善变?罗刹女的话是不是泼辣犀利?作者用“撮盐入火,火上浇油”来形容罗刹女憎恨孙悟空的情态,用“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来形容孙悟空被芭蕉扇“扇得无影无形”的情形,是不是都非常真切传神?
4、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
比如,书中一些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或环境气氛的诗词,有“说书人”渲染夸饰的痕迹,大多处于“游离状态”,可以略而不读。再有,书中少数降妖伏魔故事,套路雷同,情节简单,也可以跳过。
总之,精读和跳读作为两种适应不同情形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结合运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而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主要人物,还是各路神佛妖魔等次要角色,都写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孙悟空号称“美猴王”
“齐天大圣”,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受人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本领高强,会七十二变,一副钢筋铁骨,又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
人物性格:
他生性桀警不驯,爱憎分明,敢于挑战天宫的权威,不惮于跟十万天兵天将对阵。后来,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人死,忠诚不贰,制服了无数的妖魔鬼怪,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猪八戒也是《西游记》中深受人们喜爱的角色。他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媚娥,被贬下凡,错投猪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脑的样子。他有很多缺点,如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爱占小便宜,说谎,贪恋女色,一遇到困难就嚷嚷着散伙等。但猪八戒也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时,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而且能干脏活累活,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憨厚淳朴,能知错就改,是一个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小说的思想比较复杂,释、道、儒都有所涉及,后世对它的主题的阐释也多种多样。抛开小说的宗教外衣,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这部小说也许更像一个励志故事: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到达胜利的终点。
专题探究:
全班共同阅读《西游记》,然后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也可以另外设置专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探究。
专题一:取经故事会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了重重磨难,构成了一系列惊险而曲折的故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
1、讲故事的时候别再看书,但可以看自己准备的提纲。
2、注意讲出故事曲折的情节,以及某些生动的细节,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专题二:话说唐僧师徒
唐僧师徒四人,你最喜欢的是谁?写一篇短文介绍这个人物。
要求:
1、概括介绍人物的身世
2、用几句话勾勒其性格特征,并引用一些故事来印证,最好有些细节。
3、写出你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
专题三:创作新故事
从小说中找几个故事,分析一下其情节结构模式,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妖情有何来历,唐僧师徒如何解决等。然后大胆发挥想象,
自己来创作一个取经路上的新故事。要求:
1.虚构要合理,人物的表现必须符合其性格特征。
2.故事要生动有趣,注意设置悬念,还要有具体的细节。
1、下列对《西游记》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小说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B.美猴王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玉帝便派二郎神等将其擒住,太上老君将美猴王投入八卦炉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烧炼,美猴王炼得了“火眼金睛"。
C.唐三藏在五行山救出孙悟空,在高老庄收服猪八戒,在流沙河又收服沙悟净。从此,师徒四人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
D.为了翻越火焰山,孙悟空前往南海向观音菩萨借到了芭蕉扇。
真题演练:
D
2、《西游记》中的人物个性鲜明。
请从A、B语段中任选其一,判断话是谁说的,并说明理由,再补写一个与人物相关的情节。
A.“太师,切莫要“口里摆莱碟儿'。既然我们许诺,且教你主先安排一席,与我们吃杯肯酒如何?”
B.“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选择:
人物:
A
猪八戒
理由:
情节:
从人物语言中可以看出他贪吃的特点,所以判断是猪八戒。
偷吃人参果
3、有人评价《西游记》“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请从下面两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极真之理"。
①悟彻菩提真妙理
②尸魔三戏唐三藏
①故事情节:孙悟空向菩提祖师学艺,悟得祖师打他三下的暗谜,半夜跪在祖师榻前求学长生之道;后来祖师传他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的口诀,他自悟自修,学成之后返回花果山。
“极真之理”:求学之道,名师引路不可少,个人领悟和勤学更重要。
②故事情节:尸魔(或: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成美丽女子、老妇人和老公公来接近唐僧,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了。
“极真之理”:坏人无论如何伪装,最终都会被识破,得到应有的惩罚
(或:不要被假象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游记》目录(摘选)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二回
唐王秉诚修大会
观音显圣化金蝉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黑怪第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入戒
浮屠山玄类受心经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1)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检索摘选的目录,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
五行山收孙悟空→
→
→流沙河收沙悟净
(2)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唔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①结合选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
鹰愁涧收白龙马
云栈洞收猪八戒
②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请写出孙悟空另一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
选段通过“按不住心头火发”“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等语句,表现了孙悟空任性(或:急躁、率性)的性格。
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
5、风凰中学七年级开展主题为“感受曲折情节的力量”的《西游记》阅读话动。
要求精读第二十七回。请你完成探究任务。
(1)这一回主要讲了“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请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回目“尸魔三戏唐三藏,
”。(
)
A.心猿获宝伏邪魔
B.承恩八戒转山林
C.圣僧恨逐美猴王
D.观音救难现鱼篮
C
(2)同学们发现“三打白骨精"中“变”的是①
(写出一点),“三打白骨精”中“不变”的是②
(写出一点)。由此得出结论,西游记中带“三”的故事,其情节曲折的普遍作用是③
。
突出人物形象
白骨精的形象
白骨精阴险狡诈的本质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