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1年赤峰市商二年级学年联考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族融合与文学关系”这个题目,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民族融合对文学的影响。
从这方面说,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交融,决定了中国文学的风貌。也就是说,中国文学
的面貌,正是在民族融合中形成的。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入,形成并推动着文风的发展变
化,使中国文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展示着不同风貌。没有民族文化的融
合,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文学的面貌。二是在多民族融合、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
中,多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从这方面说,民族文学的交流,是以民族融合为背景的;文
学的交流与交融,又对民族融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这方面看,文学关系与民族融
合,两者是双向互动的。不管从哪方面理解,把这个题目放到元代,都是重要话题,都可
深入探讨。比如元代的上京文学,就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标本。在远离中原与
江南的草原地区,形成这样一个文学中心,并且影响着全国。上京文学是独特的,但又是
元代文学的重要部分。它融汇了草原囚素、中原因素、江南因素,而又不仅仅是草原的、
中原的、江南的。扩而大之,元代文学的独特风貌,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融汇了草原文
化、西域文化,甚至安南文化与海洋文化,造就了元代文学的多样化与整体风貌
就元代民族融合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我简单谈谈个人的看法
元代是中华精神共同体形成时期,而文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元代,多民族及
其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多源汇流,这是历史的客观。这一基本方向,在研究中永远不应该淡
忘,要有正确而客观的认识与表述,并用具体的文学研究加以揭示与展示
元代多元文化的交融,基础是两个认同,即政权认同与文化认同。从整体上看,元代
多族士人是认同并拥护元政权的;元代多族士人也是认同并向往中原文化的。政权认同
史得大元朝成为稳因的政治共同体;文化认同,形成了大元王朝统治下的精神共同体,如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此才有整个天下的一体性
应该客观把捱多族士人体现的文化色彩,综合考察其家族文化传承与所居之地的地域
文化浸染。色目士人,其原本的民族与家族文化特点与发展程度不同,接受中原文化的基
础不同。进入汉地后,所居之地不同,所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此外还有时代的影响
生活于元中期与元末乱世当然不同,人生际遇不同,心态也就不同。这多方面的影响,造
就了这些诗人作家各自独特的风格,使他们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每一位民族作家,他
们的价值就在于不同于他人的“这一个”,即其为人与为文风格的独特性。每一位独特的
“这一个”,都是多族文化交流融合、家族文化承传、地域文化浸染的样本。比如遁(nai)
贤与萨都剌不同,马祖常与丁鹤年不同。他们各自特色的形成,都是这多种因素影响的结
果。研究作家特色,往往从时与地两个方面着眼,所谓“地为之,时为之”。元代多民族
作家的研究,当然也应该着眼于这两个方面,只不过这两个方面,情况都较一般诗人作家
复杂些,需要下更大功夫深入了解
总之,所有这些研究,都要建立在可靠、客观的文献基础之上,力求得出较为客观的
认识。
(摘编自查洪德《元代民族融合与文学关系的思考》)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民族融合对文学的影响来看,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交融是由中国文学的风貌决定
的
B.上京文学尽管融汇了草原、中原、江南等因素,但它不仅仅是草原的、中原的、江南
的
C.从整体上看,元代多族士人,是认同并拥护元朝政权的,也是认同并向往中原文化的
D.色目士人原本的民族与家族文化特点、居住地、人生际遇等方面的影响,造就了诗人
作家独特风格。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文章开篇对民族融合与文学关系进行了详细解读,并以元代的上京文学为例,引出作
者的看法。
B.文章为总分总结构,首先是民族融合与文学关系的理解,然后以元代文学为例阐述
最后总结。
文章第三、四、五段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元代民族融合与文学的关系
D.第五段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等论证方法,诠释了民族作家为人与为文风格的独特
性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