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17 21:05:38

文档简介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学习重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教学过程: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汉初的王国问题与解决
1、王国问题出现的原因: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 、逐一剪除 的同时,又        驻守各地。刘邦借此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是 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
 2、王国问题的解决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1)景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   年,汉景帝采纳   的建议,开始着手        。吴王刘濞借口“   ”,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   。景帝先是诛杀   以求刘濞退兵失败后,以武力平叛,三个月平定叛乱。从此,诸侯王的    、 被收归中央。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A、措施:汉武帝即位后,实行“ ”,强干弱枝;在十三个州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酎金夺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影响:
积极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的100多年间,即位皇帝大多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二)唐末五代的地方割据
1、唐末:藩镇割据
唐朝中叶的 被平定后,安史余部还保留着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求暂时安定,又分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节度使所辖地区在名义上是 ,实际上 ,形成 的局面。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唐朝末年 , 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 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过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总结: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是唐末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三)宋朝
1、原因:
(1)直接原因:为解决 的问题
(2)根本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措施:兵、权、钱
(1)收精兵。宋太祖将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 等“ ”统领,但发兵之权归 。这样就实现了 ,有利于 。
(2)削实权。宋初削弱了 的权力。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规定所有州郡 ,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 ,有权向朝廷 。宋朝废除了节度使 的制度,派 出任州郡长官。21世纪教育网
(3)制钱谷。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 外,其余运往 ,由 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 ,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21世纪教育网
3、影响:
(1)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
(2)消极影响:造成了“ ”“ ”“ ”的国家 危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总结:通过汉武帝、宋太祖的集权,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另一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秦朝设立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设立中朝,以牵制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宋代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散相权;元朝实行一省制,相权一度得到加强。
(二)明朝
1、废丞相
(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 的教训,对 都严加控制。
(2)概况: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 ,下令 ,废除 ,由 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 。
(3)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 被废除, 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
(1)原因:明太祖 后,重要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由于 ,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
(2)经过:明太祖设 。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 ,并不 。明成祖正式在 设立 ,大学士开始参与 。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 ,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 ,称为 。最后再由皇帝 ,称为 。
(三)清朝
1、清初:
(1)承袭明制, ,负责
(2)由满州贵族组成的 来处理 。21世纪教育网
2、设军机处
(1)原因:为 ,又在皇宫隆宗门内设立
(2)职权的变化: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 ,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 、制定 、审理 等机要政务。
(3)地位:本身 ,不得 ,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 。
(4)影响:军机处简化了 ,行事快捷,提高了 。军机处的设立,是 的重要标志。
总结:自秦以来,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秦朝:三公九卿→汉:设中朝→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 元:一省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课后提示
★解析与探究:
(2)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是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把相权作为统治工具,不断调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中枢权力体系不断调整,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
★自我测评
1、汉初“七国之乱”主要是由于诸侯王国势力的膨胀和反叛中央造成的。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主要是由于地方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威缺失造成的。其共同原因是由于地方的分权势力膨胀。
2、相同点: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不同点: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的方式解除了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庞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3、皇权和相权的长期斗争,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自秦至清,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自秦统一到隋唐以前,宰相的权力也很大,也比较集中,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威胁。隋唐至宋朝,以不同形式分散宰相权力,相劝削弱,皇权加强。明清时期废除丞相,皇权专制登峰造极。
第一单元 知识结构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夏朝:
公共权力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西周:
分封制和宗法制
商朝:
内外服制度
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地方推行郡县制
选官和监察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强化
演变与发展
制定严苛法律
西汉:建立中朝
隋唐:创立三省六部
宋朝:枢密院和三司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设立军机处
西汉:设立刺史、推恩令
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明代:设立三司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强化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西周:世卿世禄制
秦朝:军功爵制
汉朝: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之后:科举制
秦朝:御史大夫
汉朝:州刺史
隋唐:门下省
宋朝:谏院
明清:中央是都察院;地方时按擦使司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演变与发展(共46张PPT)
也纪金橢
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堂自主学案
为学子打开透射晨曦的天窗
基础梳理
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
(1)七国之乱
①原因
a.根本原因:西汉初,刘邦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
姓诸侯王
b.直接原因: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
开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
②概况:借口“清君侧”,吴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
(2)汉武帝集权:汉武帝即位后,实行“推恩令”,强干弱
枝,监察地方。
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藩镇割据
①原因
a.“安史之乱”后,安史余部势力强大。
b.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平叛将领为节度使
c.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名为藩镇,实为割据
②结果:导致政局动荡,加速唐朝灭亡
(2)五代十国
①含义
a.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b.十国指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出现的十个政权。
②概况: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
①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②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①收精兵
a.内容:禁军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
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作用: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
军权。
②削实权
a.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下设通判,有权
向朝廷直接奏报。
b.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
州郡长官,武臣不掌握州郡
③制钱谷
a.内容:中央掌握各州郡的大部分财赋
b.作用:消除了割据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
社会安定
(3)评价
①进步性
a.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②局限性: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
危机。
想思考感宋初强化中央集权导致了怎样的弊端
提示:(1)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削弱了军
队战斗力。
(②)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兵”
冗官”、“冗费”局面
(3)权力过于集中,无法调动地方积极性,阻碍了社会
正常发展。
皇权不断加强
.表现
(1)废除丞相制度
①原因
a.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b.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
②废除:明太祖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
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影响
a.实行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b.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3探究讨论朱元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