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舍去( )
尊君在不( )
非人哉( )
2.下列加点词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
B.俄而雪骤
C.公欣然曰
D.下车引之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随君直到夜郎西?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尊君在不?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元方时/年七岁
C.君与家君/期日中
D.元方入/门不顾
5.下列敬辞与谦辞的用法或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画的马真是栩栩如生。
B.我将自己近期的大作奉上,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C.询问长辈的年龄时,说“贵庚”;称呼对方的父亲时,说“令堂”。
D.与许久不见的朋友见面时,说“久仰”;请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章时,说“敬请斧正”。
课内精读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问题。
6.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评价一下。
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谈谈你的看法。
8.《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9.本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刻画了友人怎样的形象?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郭伋不失信于童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④,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⑤,须期乃入。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完毕。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的亭子。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及事讫?
(2)先期一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1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两处)(2分)★
使
君
何
日
当
还
13.本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 。但从选材角度看,《陈太丘与友期行》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本文选取的是
的正面例子。(2分)?
14.郭伋的做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
文/白/互/译
陈太丘与友 期① 行, 期 日 中②。过 中 不 至,?
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正午过了(友人)还没有到,
太丘
舍
去③,
去 后
乃④
至。
元 方?
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走了以后,(友人)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
时
年 七
岁,门 外 戏。
客
问元方:“尊君⑤
在
不⑥?” 答?
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陈元方)回答
曰:“
待
君
久
不
至,已 去。”
友人便
?
说:“(我父亲)等了您很长时间(您)也没有来,(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
怒 曰:“非
人哉!
与人期 行, 相
委⑦而去。”
元
方
曰:?
发怒说:“不是人啊!(你父亲)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陈元方说:
“君⑧
与
家 君⑨ 期 日
中。
日 中
不
至,则 是无
?
“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正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
信; 对
子 骂 父,
则 是 无礼。” 友 人 惭, 下 车?
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友人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
引⑩之。
元方
入
门
不
顾。?
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词语注释
①期:约定。
②日中:正午时分。
③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④乃:才。
⑤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⑥不:同“否”。
⑦委:舍弃。
⑧君:您,对别人的尊称。
⑨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⑩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答案
1.shě fǒu zāi
2.[解析]A “期”,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3.(1)对别人的尊称。(2)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3)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4.[解析]C A项,应为“陈太丘与友/期行”;B项,应为“元方/时年七岁”;D项,应为“元方/入门不顾”。
5.[解析]A B项,称自己的作品不能用敬辞“大作”,而应用谦辞“拙作”;C项,“令堂”是称呼对方的母亲,称呼对方的父亲应用“令尊”;D项,“久仰”意思是早已仰慕,是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与许久不见的朋友见面时应说“久违”。
6.[解析]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入手进行思考。
[答案]
元方:聪明、方正、懂礼。友人:无信、无礼,但知错能改。
7.[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元方并无失礼。友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示例二:元方确实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并且对方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8.示例:①他懂得“信”的重要;②他懂得“礼”的重要;③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④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9.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友人不守信用、脾气暴躁、粗俗但知错能改的形象。
10.(1)等到。
(2)约定的日期。
11.(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了,很高兴,特意来这里迎接。”
12.[解析]
此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这句话的意思是:使君哪一天能回来?“使君”是主语,应在其后断开;“何日”是表示时间的状语,修饰“当还”,应在其后断开。
[答案]
使君/何日/当还
13.做人要讲信用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失信于童”)
14.示例:成人要为儿童做出好的表率;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做人要言行一致。
[参考译文]
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西河美稷,有几百个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迎接。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从远处来这里?”(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了,很高兴,特意来这里迎接。”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郭伋)到城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郭伋)巡视回来,比约定的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