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背景资料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得惨败,经营二十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的腐败彻底暴露。亡国大祸迫在眉睫。悲愤笼罩全国。
这时,谭嗣同正在湖北,协助几年前升任湖北巡抚的父亲振灾。当他听到甲午惨败、马关签约的消息,受极大刺激,悲愤异常。他在给欧阳中鹄、贝元徵等师友的信中,痛陈《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巨大的危害。他眼看祖国如此任人宰割,忧心如焚,夜不成眠,深夜从床上起来,以悲愤的心情奋笔疾书了一首《感事诗》: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冯桂芬(1809—1874)
字林一,号景亭, 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他在苏州办团练,升任右中允;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时,逃至上海;1862年参加组织由江浙官绅与英法美等国领事组成的会防局,主张借用外国侵略军收复宁、苏地区。后来,他做李鸿章的幕僚,对清朝腐朽统治有所不满,多次建议改革时政,重视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学习两方,“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本。”。曾提出著名的“四不如”夷论:“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其思想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等。
校邠庐抗议》是当时改革人士冯桂芬写的一部政论书。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诸如对选拔官吏、办理外交、保甲团练、财政金融、土地赋税、盐政水利、对外贸易、工农业生产、改变科举、采用西学等等,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撰写《抗议》的指导思想,冯桂芬在自序中说得很清楚:“参以杂家,佐以私臆,甚且羼以夷说,而要以不畔于三代圣人之法为宗旨”。所以要“参以杂家”,“羼以夷说”。这是因为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坚船利炮”面前已经相形见绌,为了使中国转弱为强,不得已而要采取“西学”。冯桂芬深感当时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他认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否则,“不独俄、英、法、美之为患也,我中国且将为天下万国所鱼肉,何以堪之?”可见,他认为要维护中国的独立,不受侵略欺凌,重要的办法,就是向西方学习。但是,冯桂芬毕竟还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因此他的那些“采西学”、“制洋器”的种种“夷说”,还都要服从“以不畔于三代圣人之法”这个宗旨,这说明冯桂芬根本没有触及封建制度,而是企图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采用“西学”和制造“洋器”,以求得中国的“富强”。所谓“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就是《校邠庐抗议》的思想核心。
陈炽 ( -1900) 清末维新派。原名家瑶,字次亮,晚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光绪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章京、军机处章京,曾遍游沿海各商埠,并考察香港、澳门,“留心天下利病”,深研经济学,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1893年(光绪十九年)为郑观应《盛世危言》作序,并自撰《庸书》内外百篇,疾旧制之弊,言改革之宜。倡言“核名实,明政刑,兴教养”,设报馆、办学校、兴工商;提出中国应自订税则,认为税司乃“利权所在”,不能“永畀诸异国之人者”;主张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院制,“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以“强兵富国”。1895年与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被推为提调,并有正董、总董之名,力主变法,受翁同龢赏识。翌年8月,《时务报》创办,为京师代收捐款者。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抑郁不得志,次年忧愤而死。另著有《续富国策》等。
郑观应(1842—1921)21世纪教育网
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参加洋务运动的活动,著作甚多。在《盛世危言》等书中大力宣扬西方议会制度,力主中国应实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他的思想对后来康有为等维新派有很大的影响。《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王韬(1828—1897)
一生正值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际,忧时愤世,又远游西方诸国,目睹其富强,主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以西法造炮制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允许民间自立公司;还赞扬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认为君民不隔而上下相通;批评科举制,主张设立新式学堂培育人才;呼吁在自强的基础上,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废除关税协定和领事裁判权。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严复(1854年—1921年)
福州人,字几道,名传初、又陵,后改名复。清咸丰三年十二月初十(1854/1/8)严复诞生于福州台江苍霞洲。他自幼跟着他秀才出身的胞叔严厚甫读书,1865年,严复9岁,被送到“宗彝书馆”里去发蒙。严复先失恩师,后失严父,少年失怙,经济受到严重的威胁,不得不报考“公费”的马尾船政学堂。考了第一名,以后他学习的成绩也屡列优等,得了许多奖学金,都寄回家里。因此得到钦差船政大臣沈葆桢的赏识。清光绪三年(1877年),严复奉旨赴英国留学,在格林尼次海军大学期间,他“考课屡优等”,更多的时间到伦敦图书馆阅读大量的资产阶级哲学著作,还深入社会考察调查,到法院旁听审判,等等,了解和比较英国的社会制度。中国驻英公使郭嵩涛是朋友说,只有像严复这样的人,才最有资格出使英国。以后严复回国,郭嵩涛特别写信给清政府,力荐严复的学问,请予重用。
1880年起,历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总教习、总办。开始了他在天津20多年的工作生活,自称“三十年老天津”。在李鸿章的麾下,一开始很受重用,但是他自命清高,以至久久不得升迁。可能这也是他后来走向科举的重要原因吧,有才华的人总想证明自己,当然他也不例外。
1895年,发表《论世变之亟》等五篇政论,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方略。1895年开始翻译《天演论》,从此走向了翻译之路。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等西方名著,达160多万字1897年在天津创办《国闻报》,这是中国人在天津开办的第一份报纸。当时有“南有时务报北有国闻报”,之说,天津成了维新变法一个舆论重要的发源地。还有“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
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1905—1908年任复旦公学校长。1908年任审定名词馆总纂及资政院议员。1912年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1921年秋,严复在福州病逝,葬福州市郊阳歧鳌头山。
在三权中,严复首重立法权。立法权直接关系到民权和良法的形成。为了保证立法权的公正合法,严复对立法权提出了几点要求。首先,立法权的归属问题。严复主张立法权由代表人民的议会掌握,特别是应该主要由下院来掌握。通过“设议院于京师”,分上下两院,而“法令始于下院,是民各奉其所自主之约而非率上之制也。”“自主之约”这一法律概念是严复的契约论和民权论思想的表现。由于议院是由人民选举的,所以议院制定的法律即为人民的自主之约。其次,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问题。议行分离,是保障自由和防止官吏专横的必要措施,严复所主张的立法行政二权的分立是英国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就是说立法权的地位实际上高于行政权,他赞成“立宪之国,最重造律之权,有所变更创垂,必经数十百人之详议,议定而后呈之国主,而准驳之,此其法之所以无苟且,而下令常如流水之原也。”由议院的数十百议员议定法律,这是“最重造律之权”的表现。这里,立法权通过创制权来制定法律;而行政权通过其驳准程序参与立法。议行二权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相互制约。
应诏统筹全局折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发起戊戌变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土耳其、缅甸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以此为依据,他请求光绪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帝尽快作好三件事:
一、在天坛或太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或乾清门召集群臣,宣布维新变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诏定国是”。
二、在午门设立“上书所”,派御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二人监政,准许人民上书,不得由堂官代递;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
三、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
以上第一条是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第二条是要使维新派参预政权,第三条是要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他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
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还涉及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制造纸币,收印花税等事项。
《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广东新会人。17岁中举人,1891年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
立宪法议
1901年6月7日,《清议报》刊登了梁启超的一篇《立宪法议》的文章。梁启超在这里头一次提出了“预备立宪”这个主张。他在文章中把世界上的政体分为3种: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立宪政体。他认为:民主立宪政体,施政方针变动太多,选举总统时竞争太激烈,对国家不利;君主专制政体,君民之间尖锐对立,人民极苦,而君主和大臣也极危;只有“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但是,梁启超又说,根据中国目前的条件,特别是根据国民现有的程度来看,还没有资格实行君主立宪,只能从事预备立宪。他说:“立宪政体者,心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日本维新在明治初元,而宪法实施在20年后,此其证也。中国最速亦须十年或十五年,始可语于此。”对于如何从事预备立宪,梁启超也在这篇文章中作了补充说明。从此,康有为、梁启超一派政治活动的主要口号,由“尊皇”、“剿匪勤王”转为争取实现“预备立宪”,并以此作为同资产阶级革命派相对立的主要纲领。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21世纪教育网
1905年7月,清廷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载泽、徐世昌、绍英前往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戴鸿慈、端方前往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俄国。
9月24日上午,考察政治五大臣率参赞、随员从正阳门车站登上火车。京师大小官员、绅商界人士、各学堂师生及驻京各国公使均前往送行。11时,火车正要开动,忽然一声巨响,革命党人吴樾制造了炸弹爆炸事件,炸死炸伤十余人,吴樾亦当场被炸死,五大臣中绍英重伤,载泽轻伤,出洋考察被迫推迟。[21世纪教育网]
革命党人的暗杀行动遭到立宪派和当时许多人的激烈反对,促使清廷内部改革派更加坚定了立宪决心。端方致上海报界电称:“炸药爆发,奸徒反对宪政,意甚险恶,然益征立宪不可缓也。”一些督抚、将军、出使大臣亦致电清廷:
此事必是革命党人中所为,盖恐政府力行新政,实行变法立宪,则彼革命伎俩渐渐暗消,所以行此狂悖之举,以为阻止之计。当此更宜考求各国政治,实行变法立宪,不可为之阻止。
10月8日,清廷设巡警部,加强对革命党的防范与镇压。因徐世昌任巡警部尚书,绍英重伤未愈,同月,清廷改派山东布政使尚其亨和顺天府丞、新任出使比利时国大臣李盛铎代为出洋考察。鉴于上次车站爆炸事件的教训,考察政治大臣分别出京,一律免送。12月7日,戴鸿慈、端方乘车出京,19日由上海出洋。载泽、尚其亨、李盛铎11日出京,1906年1月14日由上海出洋。湖北、奉天、广东、湖南、江西等省派官绅随同考察。
载泽一行于1906年1月16日抵达日本,后经美国赴英国,再赴法国,最后到比利时,6月6日考察完毕,李盛铎留任比利时出使大臣,载泽、尚其亨7月12日回到上海。 戴鸿慈一行先至日本,1906年1月23日抵美,再取道英、法抵德国,继之考察奥、俄、意,并经丹麦、瑞典、挪威、荷兰、瑞士,其间于6月初在布鲁塞尔与载泽等会晤,商定回国后应行各事。7月21日回到上海,与张謇、汤寿潜、赵凤昌等先后四次讨论立宪问题。8月6日到达天津,同袁世凯讨论筹备立宪及改革官制等事。10日回京复命。
考察政治大臣出访约半年,考察了十四个国家。其间参观议院、行政机关、学校、监狱、工厂、农场、银行、商会、邮局乃至博物馆、戏院、浴池、教会、动植物园等;拜会政治家、学者听讲宪政原理;调查各项政治制度;搜集各类图书和参考资料等(后载泽等派人编辑书籍六十七种,其中三十种分别撰写提要,进呈慈禧、光绪,另将四百余种外文书籍送交考察政治馆参考)。
五大臣目睹西方国家的现代文明和政治民主制度,眼界为之大开,从内心发出感叹:
概观各国之土地人民,殆无一能及我国者,甚或土地小于我数十倍,人民少于我数十倍,而其兵之强,国之富乃转有过于我数十倍数百倍者……不当于其外交之敏捷求之,而当于其内政之整理观之。夫世固未有政治不修,而其国能富,其兵能强者,亦未有内政不修,而外交能制胜者。欲判其内政之能修与不能修,此不必问也,但问其政体之为何而可以判之矣。
东、西洋各国之所以日趋强盛,“实以采用立宪政体之故”;中国之所以失败,“实以仍用专制政体之故”。
他们得出结论:当此霸国主义时代,中国若想生存,若想国富兵强,“除采用立宪政体之外,盖无他术矣”。
回国后,五大臣向慈禧太后密陈:“欲防革命,舍立宪无他。”他们认为实行君主立宪有三大利:
一曰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故于行政不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或经议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别立一新政府而已。故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利一。
一曰外患渐轻。今日外人之侮我,虽由我国势之弱,亦由我政体之殊,故谓为专制,谓为半开化而不以同等之国相待。一旦改行宪政,则鄙我者,转而敬我,将变其侵略政策,为平和之邦交,大利二。
一曰内乱可弭。海滨洋界,会党纵横,甚者倡为革命之说,顾其所以煽惑人心者,则曰政体专务压制,官皆民贼,吏尽贪人,民为鱼肉,无以聊生,故从之者众。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藉,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水消瓦解,大利三。
并指出:“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慈禧太后颇为赏识,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决定“仿行宪政”。并于翌年正式颁布《宣示预备仿行宪政》上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南京)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1914年5月1日因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俗称“袁记约法”)的公布而被取代,但在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所恢复。1917年7月1日被复辟帝制的张勋破坏,随后的段祺瑞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政府拒绝恢复,9月10日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1世纪教育网
在北洋政府部分,1922年4月被控制北京政府的曹锟、吴佩孚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以“法统重光”的号召,再度恢复。1923年10月10日被人称“曹锟宪法”的《中华民国宪法》的施行而取代。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政府发布命令,称“法统已成陈迹”,《临时约法》再次被废除。
在南方政府部分,则从未正式废止,直到1931年6月1日《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公布才依新法优于旧法原则而失其最高效力,但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1日建立后即少谈及此一法律。
主要内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仿法国式之责任内阁制:盖当时之参议院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为抑制袁世凯之野心,乃将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
总纲以简洁之文字,将国家之要素作原则性的规定。
人民权利义务之保障已有详尽之规定,并设有法律保留条款。
大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仍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精神由参议院选举之。
司法已有独立审判规定,符合三权分立原则:《约法》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宋教仁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院院长。4月,临时政府北迁,曾任农林总长。8月,他主张通过国会和政党政治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1913年2月4日,参、众两院复选结果,国民党获392席,占绝对多数。宋教仁希望以多数党的地位,成立责任内阁,约束袁世凯专权。在正式国会开会之前,他亲到长江流域各省宣传演说,为建立责任内阁,实现民主政治大造舆论。袁世凯因为宋教仁的活动,危及他的独裁统治,于1913年3月20日派人在上海车站刺杀宋教仁,两天后宋身亡。宋教仁死后第二天,直接凶手应夔丞、武士英就相继被捕。搜查证据,才发现在应、武的背后还大有人在。首先浮出水面的是洪述祖,其人是袁世凯政府中的内务部秘书。然后,又发现了他后面的人竟是总理赵秉钧,赵的背后才是真正的主谋——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有一副挽联这样说: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夔丞,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
河南项城人。字慰亭,号容庵。早年屡试不第,1881年投入淮军提督吴长庆,得到提携。1895年,以道员衔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戊戌变法期间,伪装赞成维新运动,却暗地出卖维新派,取得慈禧太后的宠信。1899年升山东巡抚,残酷镇压义和团。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加入帝国主义策划的“东南互保”。1901年起,继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及练兵处会办。以实行“新政”为名,扩编北洋军为六镇,从此成为北洋军阀的首领。1907年调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1909年辛亥革命时,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出兵威胁要挟革命党议和,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为归除异己,派人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向帝国主义借款,发动内战,扑灭反袁的“二次革命”。为复辟帝制,他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1916年1月1日,他登上皇帝宝座,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为“洪宪”。在声势浩大的反袁护国运动中,3月22日,被迫消帝制,皇帝生涯不足3月。 云南护国战争爆发后,西南各省及两广纷纷独立。5月9日,陕南镇守使陈树藩宣布独立,并率兵进据西安,驱逐陕西将军陆建章,自称都督,这是北洋系统的将领首次公开倒戈。20日和29日,袁世凯的心腹陈宦、汤芗铭,先后宣布四川、湖南独立。袁众叛亲离,深感绝望,一病不起。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反袁呼声中死去。临终前,袁召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张镇芳入府,口述遗嘱,表示遵照约法,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
黄兴(1874—1916)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时人们把他和孙中山并称,号为“孙黄”。 黄兴字克强,原名轸,字廑午,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他自幼接受了“夷夏之辨”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受明末湖南大儒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深。1898年,黄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时,同情维新运动,赞成变法主张。两湖书院毕业后,于1902年春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他到日本后不久,即和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并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科学。1903年4月,留日学生掀起拒俄运动,黄兴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同年5月,黄兴在弘文学院毕业后,回到上海。途经武昌时,黄兴返回母校两湖书院发表演说,武昌知府兼院长梁鼎芬奉命将黄兴驱逐出境。黄兴将随身携带的4,000余册《革命军》和《猛回头》分发给军学各界,然后登轮返湘。
黄兴到明德学堂任教后,暗中积极进行革命活动。11月4日,黄兴30岁生日,刘揆一、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鳞、胡瑛、张继等友人,办了两桌酒席为他祝寿。在这次宴会上,他们发起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举为会长。
黄兴等认为会党是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决定从联络会党入手,准备起义。因此,在华兴会外,另立一“同仇会”,专门联络会党,决定于该年夏历十月十日西太后70岁生日时,在长沙武装起义,黄兴被推为主帅,为筹集起义经费,他出卖了在长沙东乡凉塘的祖遗田产三百石。10月下旬,起义事机不慎泄漏,华兴会机关多处被破坏,长沙府县衙门搜捕革命党,黄兴化装离开长沙,经汉口转至上海,后到日本。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留日学生中其他团体的一些成员,在东京召开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被总理指定为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协理),是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907年3月,孙中山被日本政府勒令出境,到安南(今越南)河内设立机关,策动两广的革命工作。黄兴于同年夏赴河内,与孙中山共谋在南方起义。9月,他们在广西发动钦州、防州起义,12月发动了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两次起义先后失败。1908年3月,黄兴由安南再次进入广西,率领200余人,转战钦、廉、上思一带,与清兵2万余人相周旋,为时月余,历经数十战,大破清兵,因而威名大著。后以弹尽援绝,不得不退回河内。 21世纪教育网
1910年春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黄兴和孙中山、赵声11月13日在南洋槟榔屿集会。鉴于过去几次分散的起义都遭失败,决定募集巨款,集中全党人力,在广州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1911年1月,黄兴与赵声在香港成立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他被推举为部长。4月23日,黄兴由香港乘轮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越华街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
4月27日(阴历三月二十九日)晨,黄兴向党人写了绝命书,表示他效命疆场,视死如归的革命决心。当日午后5时半,广州起义发动。黄兴带领方声洞、林觉民、朱执信等敢死队百余人,急攻总督署。攻入后堂,发现总督张鸣歧已逃跑。返出东辕门时,与水师提督李准调来的卫队遭遇,展开激战。许多革命党人牺牲,黄兴亦受伤。他仍指挥队伍奋勇杀敌,且战且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逃到广州河南女同志徐宗汉家,由她护送至香港就医。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起用袁世凯调集重兵猛攻汉口。黄兴于10月28日到汉口,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他率领民军在汉口、汉阳与清军坚苦奋战20余日,虽然战事失利,但赢得了时间,各省先后乘机响应武昌举事,使清廷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长。
黄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有软弱妥协的一面。他把封建买办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袁世凯,看成是拿破仑、华盛顿。因此,当袁世凯为攫取国家权力,挟清室以制革命党时,他赞成妥协让步,认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助共和,即可举袁为总统。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破坏共和制度,并策划了暗杀宋教仁案。孙中山和黄兴发动了反袁的“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黄兴再一次流亡日本。1916年袁世凯败亡后回国,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
准备问题:
林则徐、魏源、冯桂芬、洋务派主张如何向西方学习?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是如何理解西方政体的?他们觉得中国适合哪种政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结合前面所学的西方君主立宪制,你认为他们的想法能行得通吗?为什么?
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这是政治上的“倒退”吗?康有为为什么这样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当时维新派上书光绪皇帝,光绪曾下定决心改革,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其中较大的阻力是慈禧太后。如果慈禧太后在公车上书前就死了,或康有为等她死了之后才主张维新,改革有可能成功吗
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50字内概括。)对于当时的子民,你对大清的“预备立宪”有信心吗?为什么?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你怎样评价它?
《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何异同? 21世纪教育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若宋教仁没被刺死,中国局面是否会发生扭转?(共37张PPT)
综合探究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17课
谭嗣同
有感(1896年)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谭嗣同万分忧愤,压抑不住心头的怒火,他写下血泪的诗行:
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林则徐
魏源
魏源的《海国图志》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冯桂芬
冯桂芬 (1809—1874),江苏吴县人。曾做李鸿章的幕僚,对清朝腐朽统治有所不满,多次建议改革时政,重视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学习西方,“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本。”
李鸿章
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
——李鸿章
19世纪40—60年代,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失败,中国人首先看到了西方的般坚炮利,地主阶级从抵抗派到洋务派都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这一时期地主阶级对西方的认识仅停留在物质文明的层面。
鸦片战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怎样?有何特点?
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1),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参加洋务运动的活动。在《盛世危言》中大力宣扬西方议会制度,力主中国应实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他的思想对后来康有为等维新派有很大的影响。
泰西议院……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莫善于此。
——陈炽《庸书·议院》
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其本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天下有公是非,亦即有公赏罚,而四海之大,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派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认识:开始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民共主制,进而学习西方君民共主制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维新派为西方的认识已经由技术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从物质文明上升到政治文明。
19世纪70年代后,早期维新派对西方的认识怎样?有何特点?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失败,中国人首先看到了西方的般坚炮利。随着对西方的了解、认识越来越多、越深刻,清政府的腐朽进一步深化,开始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民共主制,进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他们认为中国专制政治使君民上下相隔,西方政体万民共苦,上下一心,君民一体。而实际上,西方的议会制的本来意义是对君主、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约束。显然,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
康有为
梁启超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立宪政体“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但“行之在十年以后,则定之当在十年以前”,故采定政体,决行立宪,实维新开宗明义第一事,而不容稍缓者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
前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后者主张有所缓和,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转而主张尊崇君权,主张“以君权变法”,实行开明君主制。
这是政治上的“倒退”吗?康有为为什么这样做?
是政治上的倒退。
主要是为换取光绪帝对变法的支持。但他们缺乏政治经验,认为只要依靠光绪帝这个明君,就能变法,且能快变。所以放弃了立宪的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与君主立宪比,确是一种倒退。
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有三大好处,坚定清政府立宪信心;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上。1911年,清政府成立以奕劻为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彻底败露。
二、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
溥仪
“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请以50字加以概括。
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清政府的宪政是加强君主制的宪政,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评价清政府的立宪举措。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
清政府立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遏制革命运动,其结果引起立宪派的分化,加剧了各种矛盾,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1912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孙中山、黄兴等参加临时参议院成立典礼。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三、民国政府如何理解宪政?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书影
1912年3月11日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原则和三权分立的学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取得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
1913年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天坛合影
1914年5月,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无限扩大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段祺瑞
1916年6月,段祺瑞宣布恢复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异:(1)从目的上看,前者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后者限袁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2)从其内容看,前者强调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为加强君主权力提供法律依据;后者强调主权在民,实行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确保民主共和政体。
同: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两者均没有很好地实行,没有发挥其作用。
四、为宪政流血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早年参与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策划反清武装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辛亥革命中,他负责筹组中央临时政府,先后任南京政府法制院总裁、农林总长等职。1912年8月,他联合各党组建国民党,后被推为理事,代理理事长之职。1913年初,他在上海、南京等地参加竞选,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为袁所忌。1913年召开国会前夕,被袁世凯指派刺客刺死。
宋教仁遇刺时的照片
“孙中山襟怀豁达,是容易相处的,天真的黄克强也好对付,顶难驾驭的,只有一个宋教仁……以暴动手段来抢夺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得多了。”
——袁世凯对杨度说的话
宋教仁遇刺原因:宋教仁积极组建国民党,重组责任内阁,限袁权力,实行政党政治、民主宪政。
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
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以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宋教仁死前给袁世凯发的电文
宋教仁对袁世凯的幻想:希望袁世凯开诚布公,保障民权,确保宪法。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为宋教仁题的挽联
想一想,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宋教仁想通过组建国民党,召开国会,重组责任内阁,限袁权力,实行政党政治、民主宪政,妨碍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
1、阅读本课材料,了解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基本史实。
封建君主专制——君民共主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课堂巩固
2、编写1911—1923年中国立法大事记。
①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1914年5月,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③1916年6月,段祺瑞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