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
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燃烧,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灭火方法的分析,认识灭火原理,知道控制条件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3、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
4、通过学习燃烧与灭火,培养安全意识和事故发生时基本逃生能力。
课前复习:
写出氧气与美、铁、木炭、红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并说出反应伴随的现象。
化学反应方程式:
,现象:
;
,
;
,
;
,
。
自主学习:
1、联系生活生产回答:火的用途
蜡烛燃烧---
,天然气燃烧---
,炭火----
,酒精灯燃烧---
等。
燃烧定义--------通常是指与
发生的剧烈的
、
的氧化反应。
练习1.
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一、燃烧的条件探究
猜想燃烧可能需要的条件?
。
实验1、取一根木条,将其一端浸入烧杯中的酒精里约10秒,用试纸轻轻擦拭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现象,同样方法进操作木条浸入水中,对比想象,得到的结论是?由此可以说明什么?
小组讨论1:实验探究1的目的是什么?能否达到?你的实验设计是?
。
讨论2:若想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该如何设计实验?
实验2、用A4纸折成两张同样的小船,一只加入适量的水,分别加热,观察现象。
小组讨论3: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你的实验设计是?
实验3,现有蜡烛、火柴、烧杯等,能否利用这些用品设计一个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接触的实验?
归纳1:燃烧的条件
、
、
,且三者必须
具备。
练习2.有关右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可燃物温度达到高点即可燃烧
灭火
1、联系生活实际,我们是如何灭火的?
熄灭酒精灯---------
熄灭天燃气---------
熄灭烟头--------
熄灭蜡烛------
熄灭打火机-------
房屋着火-------
油锅着火------
森林着火-------
2、灭火的原理------
燃烧的条件
(1)
,(2)
,(3)
。
3、用不同的方法熄灭下列烧杯内燃着的蜡烛。(提供:烧杯、水、石棉网、剪刀、沙子、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扇子等)
1
2
3
4
5
6
7
8
其中利用降低温度的是
;属于移走可燃物的是
;
属于隔绝氧气的是
。
问题:1、降低温度一定可以灭火吗?着火点可以降低吗?
2、水可以灭火的原理?
3、电器、油类、图书、活泼金属、贵重仪器等着火均不可用水灭火,原因是?
你知道的安全用火知识有哪些?
课堂检测:
1、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B.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廷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2、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
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
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
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3、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隔绝氧气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答案:1、A
2、D
3、C6.1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燃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对灭火方法的分析,认识灭火原理,知道控制条件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3、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
4、通过学习燃烧与灭火,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发生时基本逃生能力。
重难点:
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
板书设计:
6.1燃烧与灭火(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你知道吗?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是
的使用,燃烧是人类最早有意识利用的化学变化,也是迄今为止使用最为广泛的化学变化。
引导归纳:燃烧-通常是指与氧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问题:燃烧可能需要哪些条件呢?
猜想:
。
指导学生实验1:对比实验,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尝试点燃浸过酒精和水的木条
步骤:1、取一根木条,将其一端浸入烧杯中的酒精里约10秒,用试纸轻轻擦拭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现象,同样方法进操作木条浸入水中,对比想象,得到的结论是?由此可以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结果:验证燃烧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是否具有可燃性,即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不能,因为木条本身具有可燃性,如果时间稍长,两个木条都能燃烧。用不能燃烧的物质代替木条或者用其他可燃物代替酒精和水
。)
指导学生实验2: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步骤:用A4纸折成两张同样的小船,一只加入适量的水,分别加热,观察现象。
(可以证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用相同大小的木材和煤炭等。)
归纳:燃烧的条件------同时具备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自身的着火点
(铜片上白磷燃烧了,因为达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铜片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和氧气充分接触。)
灭火
引导学生归纳:生活中一些灭火的方法,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降低温度
隔绝氧气
移走可燃物
练习3:用不同的方法熄灭下列烧杯内燃着的蜡烛。(提供:烧杯、水、石棉网、剪刀、沙子、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扇子)
1
2
3
4
5
6
7
8
其中利用降低温度的是
;
属于移走可燃物的是
;属于隔绝氧气的是
。
拓展:1、电器、油类、图书、活泼金属、贵重仪器等着火均不可用水灭火,原因是?
2、室内着火如何自救?
课堂检测:助学
归纳:本节课内容
布置作业
回答:火的使用
联系生活生产回答:火的用途
(蜡烛燃烧---照明,天然气燃烧---煮饭,炭火----
取暖,酒精灯燃烧---给物质加热等
)
回顾:镁、铁、炭、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归纳:燃烧有何共同现象?
发光、放热,都与氧气反应
练习1.
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猜想燃烧可能需要的条件?
与氧气充分接触?一定的温度?物质本身的性质?
探究实验1、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
小组讨论:实验探究1的目的是什么?
能否达到?你的实验设计是?
问题讨论:若想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该如何设计实验?
探究实验2:“纸船烧水”
小组讨论:实验探究2的目的是什么?
能否达到?你的实验设计是?
探究实验3,燃烧与氧气充分接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注意控制变量)
思考:通过以上探究实验,你认为燃烧需要怎样的条件?
练习2、探究燃烧的条件,如下图,现象是:铜片上白磷燃烧了,铜片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解释一下原因?
联系生活实际,我们是如何灭火的?
熄灭酒精灯---------
熄灭天燃气---------
熄灭烟头--------
熄灭蜡烛------
熄灭打火机-------
房屋着火-------
油锅着火------
森林着火-------
问题:这些方法为何能灭火?
完成练习3
其中利用降低温度的是
用水浇灭
、用嘴吹灭、扇子扇灭
;
属于移走可燃物的是
剪刀剪断
;属于隔绝氧气的是
烧杯盖灭、石棉网盖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沙子扑灭
。
讨论:1、降低温度一定可以灭火吗?着火点可以降低吗?
(不一定,需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一下,一般来说,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会降低。)
水可以灭火的原理?
(由于水的汽化热非常大,当水流经正在燃烧的物体时,会将燃烧物体中大部分的热都吸收掉,降低燃烧物体的温度。)
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是因为?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多,可以阻止可燃物与空气接触,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如何安全用火,你知道哪些安全用火常识
反思本节课
课下完成作业
【结束】(共27张PPT)
6.1燃烧与灭火
(1)
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
钻木取火
火箭发射
是指物
质燃烧
时发出
的光和焰。
火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定义:
练习1.
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C
猜想燃烧可能需要的条件?
与氧气充分接触?
一定的温度?
物质本身的性质?
实验探究一
1、本实验探究的目的
是
。
2、把玻璃棒换成木条能否达到目的
,原因是
。
3、本实验控制变量是
。
燃烧是否需要物质具有可燃性
不能
木条本身具有可燃性
酒精、水
燃烧需要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探究二
实验2
实验方案设计
1、控制变量
。
2、控制不变的量
、
、
。
着火点不同的
可燃物
都充分与氧气接触
都是可燃物、
温度相同
4、结论:
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3、现象:
小木条开始燃烧需要的时间短,小煤块长
两张同样的小船,
一只加入适量的水,
分别加热,
小组讨论:
本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什么?能否达到?
你的实验设计是?
纸船烧水
哪只小纸船先燃烧?
实验探究三
实验3
请设计实验方案
蜡烛为何会熄灭?
燃烧的条件
氧
气
可燃物
着火点
三者一定要同时具备
归纳
探究燃烧的条件如下图,现象是:铜片上白磷燃烧了,铜片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分析问题
:
铜片上白磷燃烧了,因为达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铜片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和氧气充分接触。
2020.3.30西昌森林大火已经造成19人遇难,其中18名为打火队员,1名为当地向导
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熄灭下列烧杯内燃着的蜡烛。(提供:烧杯、水、石棉网、剪刀、沙子、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扇子)
其中利用降低温度的是
;
属于移走可燃物的是
;
属于隔绝氧气的是
。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1)降低温度
(2)隔绝氧气
(3)移走可燃物
用水浇灭
、用嘴吹灭、扇子扇灭
剪刀剪断
烧杯盖灭、石棉网盖灭、倒入
二氧化碳气体、沙子扑灭
归纳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者缺一不可)
灭火的原理
(任选其一
)
对比
浇水灭火
盖上锅盖灭火
草垛远离房屋避火
它们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隔绝空气
降低温度
隔离可燃物
着火部位
请告知:
详细地址
火源种类
燃烧状况
安全用火-------小常识
房屋灭火时的注意事项
1、119电话要记清,
及时准确报火警。
2、安全使用液化气,
经常检查多警惕。
4、燃气泄漏不要慌,
快关阀门速开窗。
5、危险物品易爆燃,
家中存放不安全。
6、装修材料要慎选,
刷漆远离着火源。
7、灭火器材是个宝,
机动车辆不可少。
8、危险物品易酿灾,
乘坐车船勿携带。
防火知识顺口溜
9、电焊作业清现场,
焊花落地不惊慌。
10、燃气泄漏起火光,
毛巾浸湿帮你忙。
11、发生火灾烟雾浓,
巧用毛巾能逃生。
12、电脑着火莫慌乱,
灭火之前先断电。
13、安全出口要记清,
遇到火情速逃生。
14、发生火灾快逃生,
莫恋钱物保生命。
15、火灾烟气向上升,
湿物捂鼻快爬行
燃烧
灭火
原理
方法
移走
可燃物
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隔绝
氧气
含义
跟氧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条件
(同时具备)
可燃物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破坏之一
小结
1、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B.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
检测:
2、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B.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廷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A
3、2019年11月9日是第28个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主题是“防范火灾风险,建设美好家园”。下列有关防火、灭火做法正确的是(
)
A.油锅起火立即用水浇灭
B.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顺风方向奔跑
C.在大火蔓延的前方砍伐出一条隔离带是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
D.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应立即用水扑灭
C
4、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
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
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
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D
功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