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光的色散 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5光的色散 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word版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20 16:1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5光的色散同步测试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
冬天利用红外线暖炉取暖时,暖炉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A.
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
暖炉的电热丝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的红色光
C.
暖炉的电热丝发出的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
D.
暖炉的电热丝发出的红外线与阳光中的红外线不同,前者是淡红色的,后者是看不见的
2.
彩色电视机荧光屏上呈现的各种颜色,都是由三种基本色光混合组成的,这三种基本色光是()
A.
黄、绿、紫
B.
红、黄、蓝
C.
红、绿、蓝
D.
黄、绿、蓝
3.
现在大多数家用电器都可用遥控的方式进行操作,遥控(发射)器发出的“光”是()
A.
红外线
B.
红色光
C.
白色光
D.
紫外线
4.
利用其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的是()
A.
超声波
B.
红外线
C.
紫外线
D.
可见光
5.
关于图的四种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的看不清黑板右端是由于光的漫反射形成的
B.
图乙的白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色光,故只用红绿蓝三种色光不能混合成白光
C.
紫外线验钞机工作时发出的紫光是紫外线
D.
用红外胶片拍摄的“热谱图”可以反映人体不同位置的温度
6.
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A.
“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C.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阴浓”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中的“彩云”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7.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有误的一项的是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满树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B.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游鱼细石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
“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呈红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红光
D.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的多次反射
8.
生活中常见到各种光现象,如图所示,其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
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
B.
筷子在水面处“折断”
C.
??????????
手影
D.
??????????
水中倒影
9.
有关红外线、紫外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则它辐射出的红外线也会增强
B.
为了促进骨骼的生长,人体需要照射过量的紫外线
C.
验钞机利用紫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遥控器利用红外线遥控
D.
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在医院常用紫外线来灭菌
10.
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A.
B.
C.
D.
???????
11.
《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畔的金柳那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D.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12.
我国有着灿烂的诗词文化,很多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池水映明月”,水中有明月是光的折射现象
B.
“潭清疑水浅”,水变浅是光的折射现象
C.
“日影化为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D.
“起舞弄清影”,影子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
13.
将一个平面镜斜放在水槽中,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光线与镜面夹角为55°,如图甲所示,则反射角应为??????????度.向水槽中加水,使平面镜的下部浸入水中,让太阳光照射在水下的平面镜上,调节水面高度和镜面角度,可以观察到白纸上出现一道“彩虹”,如图乙所示,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混合而成的.
14.
为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学校门口都装上了能快速检测体温的热成像仪(如图),该装置是靠接受人体发出的______
(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来工作的:戴眼镜的同学戴上口罩后,眼镜上很容易起“雾”,这是因为呼出的高温水蒸气通过口罩上方的缝隙后,在镜片上发生了______
(物态变化)生成的小水滴。
15.
雨后的天空经常会出现彩虹,最早研究这类现象的物理学家是______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__

16.
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体温检测己成常态,在人员密集的医院、车站、机场等地方都安装有“门式人体测温仪”,如图所示,人通过门时就可检测出人的体温状况,这是利用______
来工作的,它属于一种______
(选填“可见光”、“不可见光”)。
17.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工作人员每天喷洒消毒液,并对进入校园的人员测量体温。如图,常用的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______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测量体温的。喷洒到地面的消毒液不久之后消失,这是因为消毒液发生了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
18.
如图,三种色光照白纸上(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除了图中所示的两种色光外,另一种色光是______光。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印上标记,在验钞机(图乙)发出的______下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识别这些标记来防伪。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电热丝的温度较高时,会发出红外线和红光;由于红外线是不可见光,所以看到的淡红色的光并不是红外线。故B正确。
2.【答案】C
解: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这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其应用于电视、投影等.
3.【答案】A
解:红外线不仅可以用于遥控器,还可以用于红外线探测器等,遥控器发出红外线,用电器接收红外线,实现无线遥控。
4.【答案】C
解:紫外线能破坏细菌结构,能用来灭菌,因此可以用其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
5.【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了几种光现象,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
(1)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是平行入射的光线经反射面以后还能平行反射,镜面反射的反射面的平而光滑的;漫反射是平行入射的光线经反射面以后不能平行反射,而是射向四面八方,漫反射的反射面是凹凸不平的;
(2)白光是复色光,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组成,色光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组成白色;
(3)紫外线是不可见光,紫外线具有化学作用强、生理作用强、荧光效应强的特点;
(4)温度不同的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数量不同。
【解答】
A.黑板右端“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白光是复色光,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组成,也可由色光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组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紫外线有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可以做成验钞机,检验钱的真伪,紫外线是不可见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因为温度不同的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数量不同,所以红外胶片拍摄的“热谱图”可以反映人体不同位置的温度,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答案】A
解:
A、“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中“水浅”是水底看起来比较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水底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落日”是由于大气分布不均匀,下部空气密度大,上部空气密度小,落日发出的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不断向下偏折,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所看到的落日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我们看到的“落日”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太阳的虚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浓阴”是树木的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影子,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彩云”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是光的反射,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复色光发生折射时,会出现色散现象,如: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雨后天空中的彩虹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7.【答案】B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3)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区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物体的颜色、声音的反射现象,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在平时学习中练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
【解答】
A、满树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故A正确;
B、在岸上看到水中的游鱼细石,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因为桃花能反射红光,所以会有人面桃花相映红,故C正确;
D、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现象;“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对应的物理知识是声音的多次反射,故D正确。
故选:B。??
8.【答案】A
解:
A、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是光的色散现象.符合题意;
B、筷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C、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不合题意;
D、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故选A.
混合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色散的特点是形成了光带.
此题考查的是光色散现象的判断,光的色散现象的特点是形成了彩色的光带,其实质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9.【答案】B
解:A、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故A正确;
B、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是有害的,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故B错误;
C、紫外线能是荧光物质发光,可以验钞,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故C正确;
D、紫外线可以杀菌,故D正确。
故选:B。
(1)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所以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2)太阳光中不仅包括红外线,还包括紫外线;过量接收紫外线可以使皮肤粗糙。
此题主要考查了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注意其特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生活用品,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10.【答案】B
11.【答案】D
A、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A错误;
B、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长篙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等大的虚像,不是实像,故C错误;
D、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反射什么样的光,就是什么颜色的云彩,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12.【答案】B
解:
A、池水映明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池底看起来要比实际的位置变浅了,看到的池底是真实池底反射的光线在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故B正确;
C、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
D、起舞弄清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D错误。
故选:B。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筷子变弯、光的色散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3.【答案】35
色光
14.【答案】红外线?
液化
解:人体会发射红外线,热成像仪的原理是根据接收到的红外线的强弱来测定温度的;戴眼镜的同学戴上口罩后,呼出的高温水蒸气通过口罩上方的缝隙后,遇到冷的眼镜片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而起“雾”。
故答案为:红外线;液化。
(1)人体会发射红外线,并且温度越高,红外线越强;
(2)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
本题考查红外线的特点以及液化现象,是一道综合题,但都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5.【答案】牛顿?
色散
解:由物理学史的知识可知,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故答案为:牛顿;色散。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本题考查了光的色散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光的色散是牛顿最早发现的。
16.【答案】红外线?
不可见光
解:因为人体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所以这种“门式人体测温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
故答案为:红外线;不可见光。
任何物体都能向外辐射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感知红外线来工作的,红外线是不可见光。
知道任何物体都能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17.【答案】红外线?
汽化
解: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测量体温的;喷洒到地面的消毒液不久之后消失,这是因为消毒液由液态变为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
故答案为:红外线;汽化。
(1)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2)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本题考查了红外线、物态变化,难度不大。
18.【答案】蓝?
紫外线
解: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因此将红、绿、蓝三种色光照白纸上(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就可以辨别钞票的真伪。
故答案为:蓝;紫外线。
(1)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2)紫外线能杀菌制成消毒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能合成VD促使钙的吸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色光的三原色的了解和掌握以及紫外线的作用等知识,属于基础题。
第10页,共10页
第9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