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望天门山》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使学生形象感知本诗,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_???è????????é?????_方式,理解诗歌中“断”“回”“出”“孤”等字的意思,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21教育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1cnjy.com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第六单元单元导读和第六单元目录(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本单元的内容)
新授: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师:听朗读:听字音,听节奏。
生:朗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师:课题分析——“天门山”,看到“天门山”三个字,你们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山?
生:
师:图片介绍天门山(图文并茂),“望”是如何理解的?
生:
师:介绍诗人“李白”。这首诗中诗人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呢?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吧!齐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生:齐读。
师:“天门”指的是?“楚江”指的是?(结合地图介绍)
生:
师:“中断”你是如何理解的?(老师示范,结合图片,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生:
师:哪一股力量使得天门山从中间断开?
生:长江之水。
师:从这句诗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长江之水的什么特点?
生:(预设:波涛汹涌、惊涛骇浪)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生:
师:长江之水流向何处了呢?一起来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生:读
师:“碧水”是指哪里的水?这是描写了水的什么?
生:长江之水。水的颜色
师:“至此回”,至,到;此,这里指天门山。你如何理解“回”呢?
生:
师:(图文并茂引导学生理解)回旋。是谁阻止了汹涌澎湃的长江之水东流:
生:天门山
师:能够阻止长江之水在此回旋的天门山,会是一座怎样的山?
生:(预设答案:高大险峻的山)
师:是啊!高大险峻的山遇到了汹涌澎湃的水,山被“中断”,汹涌澎湃的水遇上了高大险峻的山,水“至此回”。是真的山和水在较量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生:(预设答案:不是,是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想象出来的。)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体会山的高大险峻,水的汹涌澎湃。
生:读
师:这两句诗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呢?
生:天门、楚江、碧水
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是站在哪里“望”见这些景物的呢?齐读后两句古诗。
生:读。
师:这两句古诗有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生:青山、孤帆、日边
师:“相对出”,是怎样的出现?
生:
师:(以两排为例,展示“相对出”_?????????è????????_“日边”:遥远的天边(水天相接的地方)。请一位同学说说对这两句古诗的理解。(通过老师的表演,让学生体会此时诗人的心情。)
生:开心
师:你觉得李白乘着小船看到这样的美景,他会说什么呢?
生:
师:对呀!只有喜欢,才能说它美丽。所以作者是通过这首诗想表达什么?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小结:
师:让我们带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再来读这首古诗。
生:读(老师图文并茂地展示)
拓展:
师:祖国的大好河山很美,古人们描写祖国河山的诗句也很多,同学们知道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连一连吧!
生:连线
课后作业: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更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老师还希望你们能整理好笔记,并将这篇优美的古诗背诵下来。下课!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