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 课戊戌变法 同步精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 课戊戌变法 同步精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0 19:1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
课戊戌变法同步精练
一、单选题
杰出历史人物往往是历史的弄潮儿,他们的活动对历史的发展走向往往起关键作用,下列历史人物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的是()
A.
道光帝
B.
李鸿章
C.
梁启超
D.
孙中山
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A.
A
B.
B
C.
C
D.
D
“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材料中的“学习”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太平天国运动
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
拒和
B.
迁都
C.
变法
D.
革命
严复等主持的一份报纸,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这份报刊是(?
?

A.
???????
B.
???????
C.
???????
D.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西方的(?
?

A.
科学知识
B.
选官制度
C.
军事技术
D.
教育与政治制度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里的“变”指的是()
A.
学习日本
B.
变法图强
C.
废除八股
D.
思想解放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西方的()
A.
科学知识
B.
政治制度
C.
军事技术
D.
开办学校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
帮助光绪帝夺取实权
B.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发展资本主义
D.
实行民主建立共和国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A.
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C.
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
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为走救国之路,?
A?
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
B?
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
C?
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
D?
慷慨就义。
A.
A
B.
B
C.
C
D.
D
光绪帝颁布的变法诏令不包括(?
?

A.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进步改革是不可能的,在皇太后和重返政坛的顽固保守派的控制下,宫廷根本不具备领导能力,从而使人们感到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材料中的“□□□□”应是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维新派毕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政治力量,他们领导的这场运动代表了中国历史变革的方向。”下列关于“这场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拉开了序幕?
②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③谭嗣同在变法中遇害?
④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么,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
材料二:康有为生卒年谱(部分)
时间
史实
1888年9月
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
1891年
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
1891年
撰写多年的《孔子改制考》完稿,该书借“素王改制说”把孔子描述成“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1895年
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8年
撰写了两部有关明治维新史的专著,对明治维新的史实进行不少改动和捏造,借以适合中国当时变法改制的需要
1898年4月
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
(1)材料一是对哪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评价?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通过怎样的方式推动变法运动不断发展?
(3)上述材料中我国近代历史人物的探索活动有何共同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剑桥中国晚清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是什么?此次变法运动有哪些相关措施可以体现这方面的作用?请列举一点。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给我们在近代救亡图存的道路选择方面说明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略
2.【答案】A
【解析】A.据所学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所以A项对应是错误的。
BCD.均符合史实,故BCD正确。故选A。
3.【答案】B
【解析】B.根据题干“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的地理位置和对象分析判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开始学习日本,开始戊戌变法进行制度变革,故B正确。
AD.与题干所说时间事件不符,故排除AD。
C.辛亥革命是向欧洲学习,不是向日本学习,故排除C。故选B。
4.【答案】C
【解析】C.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因此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变法,故C正确。
AB.结合所学可知,拒绝与日本议和和清政府迁都都没有实施,故AB错误。
D.公车上书中没有提到革命,与题干无关,故D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D.1897年10月26日,严复在天津创立《国闻报》。《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介绍西方思想,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故D符合题意。
A.《时务报》是梁启超在上海主持创办的,故排除A。
B.《知新报》是康广仁等人在澳门创办的,故排除B。
C.《湘学报》是谭嗣同等人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故排除C。故选D。
6.【答案】D
【解析】D.题干中梁启超的观点,认为维新变法的关键是改革学校教育模式和改革政府的官制,应该借鉴西方的成熟模式。故D符合题意。
ABC.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选D。
7.【答案】B
【解析】B.根据所学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故B正确。
A.学习日本和题干无关,故排除。
C.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故C错误。?
?
D.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故排除。故选B。
8.【答案】B
【解析】B.依据题干信息: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和政治制度。所以,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西方的教育与政治制度。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C
【解析】BCD.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变法,通过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故C正确,排除BD。
A.本项是对于题干主旨误读,排除A。故选C。
10.【答案】C
【解析】
A.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A与历史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
B.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在保留清朝的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故B与历史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
C.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在保留清朝的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故C符合题意;
D.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倡导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与历史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答案】A
【解析】A.为走救国之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又三次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进行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后,为了走救国之路,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性,光绪帝深受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故A正确。
B.不做亡国之君,下诏变法的是光绪帝。故B错误。
C.为反对变法维新,慈禧太后发动了宫廷政变。故C错误。
D.以血唤醒民众,为变法慷慨就义的是谭嗣同。故D错误。故选A。
12.【答案】D
【解析】ABC.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在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在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在教育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故ABC均是变法的内容。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戊戌变法是改革,并不主张废除君主制。故D不是戊戌变法的内容。故选D。
13.【答案】C
【解析】C.据题干关键词“在皇太后和重返政坛的顽固保守派的控制下,宫廷根本不具备领导能力,从而使人们感到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故C正确。
A.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
B.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排除B。
D.辛亥革命是指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排除D。故选C。
14.【答案】A
【解析】①②③根据“维新派”“他们领导的这场运动”可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百日维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但变法持续约百日便遭失败,其中“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变法中遇害;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来挽救民族危亡,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①②③正确。
④变法最终失败,并未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排除??④。故选A。
15.【答案】(1)《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6.【答案】(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上书言事;开办学堂;撰写著作;宣传新机构等。
(3)都有利于挽救民族危亡(或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17.【答案】(1)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技术,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促进了思想解放(“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觉醒”“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等,意思相近即可)。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任答一点即可)
(4)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